第3章 秦始皇的根本问题
作为一个君王,江山该不该是你的,你登基是否名正言顺,是根本问题;
作为一个人,你是正根还是野种,也是根本问题。
然而,根据《史记》的记载,秦始皇似乎这两个根本问题都有问题。
秦始皇生于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也就是公元前259年,不是出生在秦国,而是出生在赵国的都城邯郸。秦的祖先本姓嬴,后代受封于各地,便以各封国为姓。秦国这一支便以祖先为姓,称嬴政。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是秦庄王的儿子。秦庄王曾以秦昭王孙子的身份作为人质住在赵国,在那里看见吕不韦的妾,十分喜爱,就娶了她,生了秦始皇,出生后起名赵政。秦始皇十三岁那年,秦庄王去世,赵政继承王位做了秦王。(司马迁称秦始皇为赵政有误,详见后答网友“秦始皇的姓氏”)[10]
《史记·秦始皇本纪》明确说,秦始皇的父亲是秦庄王。秦庄王也可称为秦庄襄王。秦始皇的爷爷是秦孝文王,曾祖父是秦昭王,也可称为秦昭襄王。
秦昭王19岁登基,在位56年,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君王。秦昭王活了75岁,这在两千多年前是十分长寿的了。老祖太强了子孙就弱,有说秦昭王抢了子孙的王位和寿命。秦始皇的爷爷秦孝文王53岁登基,在位不到一年就驾崩了,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最短的君王。秦始皇的父亲秦庄王32岁登基,在位3年也撒手归西,只活了35岁。秦始皇13岁登基为王,在位26年后平定诸侯,南面称帝为秦始皇。又过了11年,于秦始皇三十七年驾崩,享年50岁。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史记·秦本纪》的记载,秦始皇是秦庄王的儿子,没有异议。然而,同样是《史记》,司马迁在《吕不韦列传》里又写了另外一段文字,谁是秦始皇的亲生父亲,顿起疑云。
不仅如此,即使我们认定秦始皇就是秦庄王的亲生儿子,其继承王位也有问题。因为根据《史记》的记载,他的父亲秦庄王之所以能够登基为王,完全是因为吕不韦的阴谋所致。
因此,无论做人还是为王,秦始皇都没有资格,更不要说为天下之秦始皇。
第一节 吕不韦谋划十年后的阴谋
吕不韦何许人也?《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是一个大商人,韩国阳翟人。由于经常往来于各国之间贱买贵卖做生意,经营有道,所以家累千金。一次偶然的机会,吕不韦结识了当时作为人质住在赵国的秦公子子楚,就是后来的秦庄王,从此改变了他人生的道路。
秦庄王早年时运不佳,继位前名叫子楚,是秦孝文王的儿子。
秦孝文王本名叫柱,即位前做公子的时候被称为安国君。安国君有二十几个儿子,子楚不是长子,所以没有继位的可能。可能由于子楚人也不机灵,不会讨母亲的欢心,所以连他亲生母亲也不喜欢他。你听他父母给他取的小名:异人,不是自己一类的人。厌恶之意,可见一斑。
当时诸侯各国有互换公子为人质的习惯,所以秦国就把子楚送到赵国当了人质。子楚在赵国当人质期间,地位应该相当于秦国驻赵国的大使,可是出门想乘车都不那么随心所欲,可见其窘迫的处境。[11]
更为要命的是,秦国一点也不为他的安危考虑,经常为一点小事攻打赵国,所以赵国也就转怒于子楚,甚至要杀他。那个时候,子楚孤身一人质押于异邦,身无分文,行无自由,满眼都是仇恨的赵国王公和百姓,秦国又从不顾及他的死活。真是人为刀俎,子为鱼肉。
那么子楚什么时候时来运转?按照《史记》的描述,都是在认识了吕不韦之后。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史记》关于吕不韦和秦庄王的这段文字很精彩,跌宕起伏,环环相扣。我们先欣赏司马迁的文字,然后再来讨论它的真实性。
一 吕不韦大门谋子楚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在邯郸做生意,见到处于困境中的子楚,非常高兴。吕不韦就像看见了一个可以赚大钱的商品一样,非常喜爱,自语道:“此奇货可居”。
吕不韦去见子楚,口气很大地对子楚说:“我能使你的门更大。”门更大,说明身份更尊贵。
子楚虽然困顿,没有自由,没钱没势,但是身架子还有要是端起来的。于是子楚立刻反唇相讥:“你先把自家的门做大了,再来大我的门吧。”
吕不韦道:“你有所不知,我家的门得仗着你家门才能扩大。”
闻此言,子楚立刻放下架子,引入内室,对坐而促膝谈心。
吕不韦说:“秦昭王老了,你父亲安国君为太子。我听说安国君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儿子,能够立为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的儿子。现在你兄弟二十余人,你又居中,居首长子顺理成章,居尾老幺得父母疼爱,你两头不靠,又不讨亲生母亲喜欢,又长年驻外,等秦昭王去世,安国君立为王,你有办法争到太子的位置吗?一定没有。”
子楚曰:“你说得对,怎么办?”
吕不韦曰:“你没钱,又客居于此,没有能奉献于宗亲以及结交宾客的资本。我吕不韦虽然也没什么钱,但我愿拿出千金为你西游,去游说安国君及华阳夫人,收你为养子。”
闻听此言,子楚趴在地上给吕不韦叩头致谢,并且承诺,将来事成,秦国你我共同当家。[12]
吕不韦一番大门之言搞定子楚。
然而,这事细想起来怎么着都有点天方夜谭。吕不韦一个外国人,在秦国没有根基,怎么就能说动华阳夫人收养子楚?仅仅收养还不够,还得能在安国君即位后立为太子,这才不白忙活。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也都不会没有举动,吕不韦的计划能成功吗?
我们接着往下看。
吕不韦先拿出五百鎰黄金给子楚,让他去结交宾客,网罗人才。自己拿五百鎰金采买奇物玩好,去秦国游说一干人员。[13]
吕不韦到了秦国,先是求见华阳夫人的姐姐,通过华阳夫人的姐姐见到了华阳夫人,献上宝物。吕不韦接着说了一通话,第一是夸奖子楚如何贤能,结交诸侯宾客遍布天下,第二是说子楚如何想念父亲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说子楚以华阳夫人为天。日夜啼哭想念父亲和华阳夫人。
从华阳夫人那里出来,吕不韦转身进了华阳夫人姐姐的家。
《史记·吕不韦列传》中是这样记载,吕不韦教了一些话给华阳夫人的姐姐,让她照这些话去说服她妹妹。
华阳夫人的姐姐进宫对妹妹说:“咱们女人都是以色相来打动夫君,以容貌赢得夫君的宠爱。可是我们总有年老色衰的时候啊。一旦年老色衰,自然也就会失去夫君的宠爱。妹妹你现在虽然得到太子安国君的宠爱,可是你没有儿子。你何不赶紧在安国君诸多儿子中,挑选一个贤能孝顺的人收为养子。这样的话,你丈夫安国君在,你自然受到尊宠,即使夫君百年之后不在了,你儿子登基成了秦王,你还是不会失去权势。这真是一个一言而万利的好主意。你如果不趁现在年轻美貌,夫君宠爱的时候,把这件根本大事办了,一旦你年老色衰,再有什么要求,谁会理睬你?”
这番话自然触到了华阳夫人的心痛要害。成败安危全都集中到一个问题上:儿子。得赶紧给自己找个儿子。
话说到这个份上,华阳夫人的姐姐就直说了:
“现在,安国君有一个儿子名叫子楚,这人贤惠,而且自己知道不是长子,不可能成为太子,他母亲又不待见他,现在他愿意依附你。你如果这个时候提携他做你的儿子,他自然感激,你也可以一直得到秦国的宠幸了。”
话说至此,真就是水到渠成了。在此之前,吕不韦给华阳夫人送珍宝的时候为子楚的人品和忠心做的铺垫,这会儿起到了作用。解决办法有了,人选也合适,华阳夫人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于是,华阳夫人有一天,趁安国君没事的时候,仿佛闲聊一样,夸子楚如何贤能,如何孤身一人质于赵国孤苦伶仃,往来的宾客又怎样称赞子楚。然后,华阳夫人突然落泪,涕泣道:“我有幸入了后宫,可惜不能生育。我想把子楚收为养子,将来老了好有个依靠。”
这个要求安国君听来合情合理,何况子楚本来也是自己的儿子,所以,安国君立刻就同意了,还和华阳夫人刻玉符为约。接着,华阳夫人和安国君又给了子楚许多财宝,托吕不韦捎过去。一件看起来毫无可能的事情,竟然让吕不韦办成了。[14]
从此以后,子楚虽然还是为秦国质于赵,但是,由于外有华阳夫人靠山,内有吕不韦人力财力扶持,日子有了很大的改观,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总算过去了。
故事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赞叹,吕不韦真是神机妙算。他不仅具有敏锐的眼光,而且有着惊人的办事能力,同时还具备了化腐朽为神奇的过人口才。吕不韦不仅一下就发现了子楚身上的价值,而且一下就看出了秦国统治阶层内部可利用的缝隙;不仅不费吹灰之力将秦国的太子夫人等一干王公贵族支使得如同自己的玩偶,还极其懂得掌握分寸,把人卖了还能让人感恩戴德地替他数钱。
事实果真如此吗?
当然不是。
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来看上述故事,便会发现,被司马迁描述成神机妙算的吕不韦,简直就是个白痴。
二 神机妙算的吕不韦是很愚蠢
说吕不韦神机妙算,看了上述《史记》的记载估计读者都会认同。为什么又是白痴?
吕不韦倾家荡产,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子楚立为太子,从谋划到最后事情成功,至少经过了10多年的时间。所谓夜长梦多,谁能保证10多年间事情不会发生变化?
根据《史记》的记载,吕不韦应该是在秦昭王四十二年安国君立为太子之后,至秦昭王四十七年秦始皇出生之前,这5年间认识子楚的,接着操作收养等事宜。随着秦昭王年岁一年年增高,秦国国内围绕太子安国君,和其他公子利益集团之间的明争暗斗,一定会日趋激烈,各人都在谋划秦昭王之后的事情。此时,打华阳夫人无子主意的人,一定不会仅仅只有子楚和吕不韦,这就有错综复杂的关系。
从吕不韦四十二年认识子楚,到五十六年秦昭王去世子楚被立为太子,14年时间。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复杂的关系,便生出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必得事事如愿才能结成正果,有一环出问题则前功尽弃。
(1)安国君要能活过他的父亲秦昭王
安国君要能活过他的父亲秦昭王,子楚才有可能立为太子,才有登基的希望。事实上差点就没有。
如果秦昭王晚死十个月,安国君就死在他前面了。如此一来,即使子楚成功地过继给华阳夫人为养子,太子还是当不成。
(2)秦昭王去世后安国君要能顺利登基
安国君不仅要死在秦昭王后面,还要能顺利登基,子楚才有可能为太子。不能排除安国君的兄弟有争位的可能,也不能排除老国王在死前漫长的14年中,重新指定接班人的可能。
(3)华阳夫人要一直获得安国君的宠幸
14年足以让一个美貌女子变成鸡皮鹤发的黄脸婆。在这漫长的14年中,安国君要一直宠幸华阳夫人,如果中途移情,子楚当了华阳夫人的继子也没用。
(4)其他公子也会打过继的主意
通过被华阳夫人收养而获得太子的地位,必不只有吕不韦看出这条路。华阳夫人既然可以收养子楚,也可以收养其他公子。谁能保证在这样的竞争中,身处国外的子楚就一定能胜出?即使胜出,谁又能保证华阳夫人不会再收养其他公子?
(5)安国君继位后可能重新废立太子
即使子楚收养成功,也顺利被安国君立为太子,可是,安国君即位后,不定在位多少年,这中间有可能在其他夫人、儿子或大臣的蛊惑下废立太子,如果安国君废掉子楚这个太子,吕不韦前功尽弃。
(6)子楚要能活过他的父亲安国君
即使前述5个意外都幸运地没有发生,子楚也还要能活过他的父亲安国君才行,否则,吕不韦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事实上也差点就没有,就差三年,子楚仅在位三年。如果子楚仅仅立为太子,而没有登基为王就早三年死了,吕不韦将一无所获。
(7)秦昭王要攻打邯郸,子楚要能活命并逃回国
如果秦昭王五十年不包围邯郸,赵国人就不会要杀子楚,子楚便不会逃回秦国。
如果是这样,子楚远在赵国,安国君即位后驾崩,已经手握重兵的公子难免不会抢先称王。如果这样,抢位的公子一定会杀人灭口,吕不韦不仅一点好处得不到,还会有杀身之祸。
(8)安国君的儿子没有人出来争夺王位
即使子楚顺利登基,由于其来路不正,安国君的其他20多个儿子难保没有胆壮起来造反。如果这样,子楚在国内没有势力,争位中必然处于劣势,失败几率很大。如果是这样,吕不韦同样不能如期得利,也有被杀的危险。
上述种种不确定的因素表明,吕不韦辅佐子楚,失败的概率要远远大于成功的概率。一个生活在国外的商人,不了解秦国的内部矛盾,不了解秦昭王和安国君,更不了解安国君诸多儿子的秉性,怎么可能将这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吕不韦如果真能如此神机妙算,有过人的敏锐眼光,更佐以惊人的口才和办事能力,同时还又不惜钱财不惜性命,为什么不直接在秦国物色人选,从中运作,岂不更保险,更直接,成功地把握更大?
如果吕不韦果真有如此口才,为何不干脆去游说秦昭王?战国时期一介书生,通过一番花言巧语,立刻被君王授予相印的事例不胜枚举。秦昭王的宰相范睢,就是通过三寸不烂之舌,找准了机会,选准了话题,一下就说动秦昭王,从一个魏国的逃犯一举挂印为相。这多直接,没有风险,不会有如此多的不确定因素。
退而求其次,如果不去游说秦昭王,至少也应该去游说他的儿子安国君,也要比扶持子楚获利快得多。吕不韦为什么舍近求远?
答案并不深奥。我们回头看上述故事,用新的读史原则来分析便会发现,司马迁是在进行文学创作,故事中谁怎么想,谁怎么说,都是司马迁的想象,就如同报告文学中的文学部分,那不是历史事实。司马迁之所以要通过文学描写,把吕不韦神化到料事如神,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地步,无非是要在读者心目中形成这样一个印象:子楚被立为太子是不合法的,完全是吕不韦阴谋诡计的结果。
司马迁先以吕不韦见到子楚时的心理描写,觉得子楚是“奇货可居”,把吕不韦定性为唯利是图的商人,再以阴谋得逞,如期获利与之呼应,把吕不韦刻画成一个典型的反面人。
正面人物耍心眼是运筹帷幄,让人佩服赞叹,反面人物耍心眼就是阴谋诡计,让人痛恨鄙视。
随着吕不韦的阴谋一步步得逞,读者心目中子楚登基,直至秦始皇登基不知不觉变得不那么道德了,不那么合法了,阴谋说得以成立。
三 子楚大难不死,安国君早逝,人算抑或天意
剔出《史记》中文学部分,可以确认的事实是,吕不韦与子楚早年相识,在子楚于赵国做人质期间为之奔走。这期间,秦、赵之间不断发生战争。秦始皇的父亲子楚,以及年幼的秦始皇,自然成了愤怒的赵国王公贵族,乃至贫民百姓发泄仇恨的对象。比起生活在秦国的王孙贵族们,秦始皇一生下来,就品尝到寄人篱下,尤其是苟活于敌国仇视和欺辱下,谨小慎微、低人一等的生活滋味。
秦昭王五十年,也就是秦始皇两岁的时候,秦昭王派将军王齮从上党出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秦军猛攻,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君臣愤怒,要杀子楚以解心中怨恨。子楚知道这件事后,与吕不韦合谋如何脱身。
吕不韦用六百金买通了守城以及看管他们的官吏,二人得以脱身。子楚抛下了夫人和年幼的儿子秦始皇,吕不韦亦抛弃家产,二人星夜逃出了邯郸城,逃往秦国。
子楚和吕不韦逃出邯郸之后,在邯郸城外遇见了攻城的秦军,得以平安回到秦国。可是,刚刚两岁的秦始皇和他的母亲,却遭到了赵国军队的追杀。孤儿寡母,异国他乡,其困境可想而知。
幸亏秦始皇的母亲是赵国豪门之女,在这危急关头,母子俩得到了娘家人的庇护。秦始皇和母亲被藏匿起来,躲过了当时的追杀。
在随后的日子里,可以想象,秦始皇母子不得不过着隐姓埋名,东躲西藏的生活。这样的日子,一共持续了八年。在这八年中,秦始皇母子所受的苦,担的惊吓,承受的屈辱,没有史料记载。史料也没有记载秦国和他的父亲子楚对他们母子有过任何的寻找、营救的作为。可能以为他们母子已经死在乱军之中,也可能帝王的骨肉亲情也不过如此而已。但是从后来的史料记载中,王翦平定赵国,秦始皇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回到赵国都城邯郸,对当年曾经欺辱过他母亲家人的人进行复仇,可见那八年对才两岁的秦始皇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多么大的伤害。
不管怎么样,秦始皇和他的母亲终于熬过了最苦难、最危险的日子。秦昭王五十六年,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驾崩归天了,他的儿子太子安国君继承王位,登基成为秦孝文王。秦孝文王登基后,没有出现什么意外,子楚被立为太子。
由于秦孝文王为人弛善,登基之后,“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褒厚亲戚”,所以,和四方列国的关系也有所改善。此时,藏匿在赵国的秦始皇母子的地位,因此有所提升,不再仅仅是秦国一个不招人待见王子的儿子,而成了秦国太子的长子,未来也许可能成为强大秦国的国王。而此时,赵国与秦国的那场战争早已结束,为了和秦国修好,赵国赦免了对秦始皇母子的追杀,并把他们送回了秦国。至此,秦始皇苦难的童年才算是结束了。一个他从未想象过的,奢华尊贵的生活突然就开始了。
俗话说,否极泰来。秦始皇刚刚回到秦国,好事情就接二连三天随人愿地降临。
安国君继承王位后,刚刚办完老国王秦昭王的葬礼,十月已亥登基大典过后,来不及喜新厌旧抛弃华阳夫人,也来不及被众人蛊惑废立太子,仅仅在位三天就驾崩。
秦孝文王驾崩后,让人担心的关于王位的纷争没有出现,秦始皇的父亲子楚顺利继承王位,成了秦庄王,秦始皇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秦国的太子。
秦孝文王的迅速继位又迅速地死去,以及子楚的迅速登基,避免了太子废立的波折。
子楚登基之后,果不食前言,立刻委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
这时候,周朝的天子看着秦国日益强大,就和其他诸侯商议,准备联合攻打秦国,以削弱它的实力。秦庄王得到消息之后,派吕不韦统帅大军去讨伐东周天子。至此,子楚不仅顺利地登上王位,还借助讨伐东周天子,把军队抓在了自己的手里,完全巩固了自己在秦国的地位。而吕不韦,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此时政权、军权在握,割地封侯。
回望这十几年时间里的变故,环环相扣,事事顺利,子楚大难不死,诸先人恰到好处的辞世,与其说是人谋,不如说是天意。
按说子楚得天意顺利登基,秦始皇为太子,父王死后继位登基,应该是天经地义没有什么问题了吧?不然,《史记》又节外生枝,造出一个私生子说,干脆从根本上否定秦始皇出生的合法性。
按说史家在写史,作家在写书时,都会面对众多繁杂的史料,不可能样样载入,必然要做一个甄别筛选的工作。只能有极少数经过甄别确认无误的事情,才能写进书中。所谓司马迁要尽量保留各种材料的说法,其实站不住脚。
第二节 秦始皇的生父问题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与邯郸几个会跳舞的绝色美女一起同居,知道其中一个女子怀孕了。这天,做人质的子楚到吕不韦住的地方喝酒,见到了那个已经怀孕的美女,很喜欢,于是起身向吕不韦敬酒,提出要吕不韦把这个美女送给他。吕不韦开始很生气,可是转念一想,我的生意没了钱也没了,所有的赌注都押在这个子楚身上了,将来就只有靠他发达了。于是,就把这个美女献给了子楚。这个美女掩盖自己怀孕的事情,一直到了足月生产,生下儿子秦始皇。美女也被子楚立为夫人。[15]
根据上述文字的记载,秦始皇的亲生父亲就应该是吕不韦了。
这样一来,谁是秦始皇的亲生父亲便有了两个说法。一曰秦庄王子楚,根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曰秦相吕不韦,根据是《史记·吕不韦列传》。
治学之人讲究严谨,究竟谁是秦始皇的亲生父亲,要经过严密的考证;老百姓喜欢刺激,秦始皇私生于吕不韦有戏。由于这种事情大多是说不清道不明,所以,后人都愿意相信有戏剧性的结果。
在中国,谁是孩子的父亲非常重要,这关系到祖宗香火,传宗接代,以及男人的尊严。如果这个孩子是国王,那问题就更大了,不仅是祖宗香火,还关系到天下是谁的江山社稷的大问题。
就个人而言,要想一句话把一个人骂倒骂绝了,令其说不清道不明,有口难辩,两个字:野种,既否定了其父母的道德人格,又抹杀了其出生存活的合理性,而且永世不得翻身。
就江山社稷来说,如果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秦始皇姓吕不姓赵,等于是秦亡国在先,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灭亡在后。
关于秦始皇是吕不韦私生子的史料记载,最早始于司马迁的《史记》,也就是我们在前面引述的《吕不韦列传》的文字,司马迁此说依据为何?至今没有史料佐证。
《史记》之后,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在记载秦始皇身世时,将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有关内容,一字不改原文照抄。由于《史记》和《资治通鉴》是两部影响最为久远的历史著作,因此,秦始皇是吕不韦私生子的说法,就在许多笃信历史文字的人心里深信不疑了。
然而,私生子之说其实漏洞百出,难以自圆其说,明眼人其实一眼就能看穿。
一 七条理由否定私生子
理由1,史料明确记载,“至大期时,生子政。”
女子从受孕到确认怀孕,至少要两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吕不韦已经确认该女子怀孕,然后把她送给子楚,那么,七个多月之后该女子就要分娩。这样,当事人子楚无论如何不会不起疑心,无论如何也不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和吕不韦亲密相处。
更何况,如果子楚大婚后七个月生子政,文字记载就应该是:早产生子政。而不应该记作“至大期时,生子政。”
理由2,当事人不敢承认,更不敢泄露
吕不韦和善于舞蹈的美女同居,致使此女怀孕,然后又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她送给了子楚,以至于后来立为夫人,贵为皇后。常理,这种事情当事人是不会到处去说的,更何况被戴绿帽子的是太子,后来又成了秦王,岂不是找死。
如果当事人不说,这种事情又怎么可能被外人知道,最后还被几百年以后的汉代史官记录在案,岂不荒唐?
明朝人汤聘尹在其著作《史稗》中议论此事时说:子楚娶妇人,满月后生了儿子,怎么就知道结婚时就怀有身孕?就算是有孕,吕不韦怎么敢泄露给别人?如果这样又有谁会知道?[16]
汤聘尹问得好。是啊,足月生子,怎么可能结婚前就怀孕?即使结婚前怀孕,吕不韦怎敢轻易外泄?
王世贞在其《读书后辨》中就此事做了三个假设,一是吕不韦编造了这个说法告诉秦始皇,让他知道自己是他亲生父亲,以此长保富贵;二是吕不韦的门客为吕不韦后来的遭遇鸣不平,故意编造这个谎言来骂秦始皇;三是六国的贵族痛恨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编造这个谎言,以此说明秦国先于六国而亡。如果不是这样,吕不韦不敢说,太后也不敢说,那么,正常怀孕期满生下的孩子,怎么能知道他不是赢姓骨肉?[17]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王世贞是否定秦始皇姓吕说的,但是有学者却引用他的第一个假设:“吕不韦编造了这个说法”来反驳他。吕不韦不是编造了这个说法,而是确有此事。吕不韦为长保富贵,把自己是其生父的秘密告诉秦始皇,因此留下话把儿。
我的结论是:吕不韦不敢编造了这个说法,即使确有此事,吕不韦也不敢张扬。为什么?
第一,历来帝王之家无亲情,历史上为争夺王位,父子相弑的事情,不胜枚举。吕不韦想通过骨肉亲情而长保富贵,不免太幼稚了。
第二,吕不韦曾有与子楚逃离赵国,抛弃秦始皇母子于危难之中的情节,秦始皇因此在赵国受尽苦难因此而痛恨赵国。如果知道吕不韦是其亲生父亲而如此绝情,岂不对其更加痛恨。
第三,秦始皇打懂事起就从周围人的言谈举止中知道,自己是强大秦国的公子,后来又成太子直到继位称王,名正言顺,顺理成章。现在,突然有自己的臣子告诉自己,你不姓赢,你得以继承王位是弄虚作假,结果会怎么样?而这个臣子还说他就是你的亲爹,还没有任何凭据,结果又会怎么样?
毫无疑问,不但不能长保富贵,立刻就会被斩首灭族。
所以,王世贞的第一个假设是不能成立的。不过王世贞的结论是对的:吕不韦不敢说,太后也不敢说,而婚后满月出生的孩子,怎么能说他不是秦庄王的儿子?
理由3,子楚登基,吕不韦已无价值,隐忍绿帽子不合情理
有人做出这样的假设:子楚依靠吕不韦的帮助,得以贵为太子,继而登基为王。所以即使子楚知道秦始皇为吕不韦之子,但因为需要吕不韦的帮助,所以只好隐忍。
此说亦不能成立。如果说子楚在赵国做人质的时候,需要吕不韦的帮助,隐忍下被戴绿帽子的耻辱,尚可以说得通。但是,自从二人逃回秦国,子楚是龙回大海,虎归山林。而吕不韦此时已身无分文,利用价值已经不大,子楚断无再忍之道理。
还有一件事更可以作为旁证:子楚登基成为秦庄王之后,东周国君联合诸侯讨伐秦国,这时候,秦庄王子楚不是派能征惯战,又十分可靠的三世老臣蒙骜去讨伐东周君,而是给吕不韦以兵权,让吕不韦带领大军去征讨。试想,如果秦庄王子楚和吕不韦之间有夺妻异子,被戴绿帽子的深仇大恨,子楚岂敢予吕不韦兵权?不怕吕不韦就此反了,乘其刚刚登基立足未稳,自立为王?
理由4,如果秦始皇在世时就有私生子传言,当躲不过焚书
如果当事人双方,子楚、吕不韦心知肚明,知道没有此事,子楚夫人与子楚完婚后,十月怀胎,足月生子。这等流言,是当时有人不满子楚通过过继给华阳夫人为养子,从而得立为太子,最后继位登基,因此编排出谣言四处散布,后又被当时的文人墨客记录下来。如果是这样,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经焚书坑术士,这等不实之词的典籍野史,也应该被焚烧殆尽,岂能留下这千古的丑闻?
理由5,《吕不韦列传》记载自相矛盾
《史记,吕不韦列传》这段文字记载,与同文后面的记载自相矛盾。这里记载,“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注意一个“诸”字。吕不韦和一些漂亮的,会跳舞的女子同居,从文字上看,有点包娼鬼混的味道。
可是后面又写道:“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就是说,这个漂亮善舞的女子,不是等闲之辈,是赵国豪门的千金。这种人家的女子,嫁给秦国王子,一定会明媒正娶,不可能没有一点规矩。儿子出世,也会有一定的排场。如果七个月生子,当有记录。
理由6,《战国策》未载
现存最早记录吕不韦行踪的历史文献是《战国策》。《战国策》成书早于《史记》,同时又偏好这类私生子的奇闻轶事,但是,《战国策》没有记载此事,也没有一丝可以引起联想的暗示。
理由7,私生子说与楚考烈王事雷同,极似抄袭
秦始皇私生子的传说,令人惊讶地与他同时代的一位诸侯王的故事雷同。
差不多就在秦始皇出生的同时,楚国的一个小孩也出生了,这个小孩名叫熊悍。有趣的是,这个小孩也是楚国的相国和一个女人的私生子,当知道女子怀孕后,相国春申君也是用瞒天过海的手法把这个女人送给了楚考烈王,这个小孩后来也继承了楚国的王位,是为楚幽王。
“私生子”秦始皇和私生子楚幽王竟然同时为诸侯王多年。幸亏楚幽王死得早,于公元前228年驾崩,不然5年后秦始皇消灭楚国,私生子楚幽王就要成为另一个所谓私生子的阶下囚了。
历史真的能如此地巧合吗?
《史记·吕不韦列传》关于私生子的故事,同春申君与楚考烈王的故事如出一辙,抄袭的痕迹太浓。不同的是,春申君之事,后来闹得丢了性命,可以采信。而吕不韦与秦始皇之说,始终神不知鬼不觉,没有旁证,则不应采信。
二 刑事侦查理论辨析借种生子真伪
现代刑事侦查理论中,符合逻辑是一个重要的依据。排除了精神疾病和一时气愤失控之外,凡是作案都应有符合逻辑的犯罪动机,符合逻辑的犯罪过程,和符合逻辑的结果。如果不合乎逻辑,即使罪犯供认不讳,也不能定性结案。
把春申君的故事与吕不韦对比,春申君和楚考烈王的动机、过程,结果,皆符合逻辑,而吕不韦和秦庄王则不符合,其几点不同正好显示两件相同的事件一真一假。
《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的私生子故事是这样的:
楚国的楚考烈王没有儿子,作为相国的春申君很发愁,四处寻访宜于生儿子的妇女进献给楚王,可是不见成效。
赵国人李园闻讯而来,打算把自己的妹妹进献给楚王。听说楚王不宜生育,恐怕时间长了不能得到宠幸,李园便寻找机会做了春申君的舍人。不久他请假回家,故意延误了返回的时间,以便引起春申君的注意。
果然,春申君责问他迟到的原因。李园回答说:
“齐王派使臣来求娶我的妹妹,由于我跟使臣饮酒,所以延误了返回的时间。”
春申君问道:“订婚礼物送来了吗?”
李园回答说:“没有。”
春申君又道:“可以让我看看你妹妹吗?”
李园说:“可以。”
于是李园把妹妹献给春申君,并立即得到春申君的宠幸。不久,李园知道妹妹怀了身孕,就同妹妹谋划好了进一步的打算。
李园的妹妹找了个机会劝说春申君道:
“楚王尊重宠信您,即使兄弟也不如。如今您任楚国宰相已经二十多年,可是大王没有儿子。如果楚王寿终之后将要改立兄弟,那么新的楚王就会使用自己亲信的人,您又怎么能长久地得到宠信呢?不仅如此,您身处尊位执掌政事多年,对楚王的兄弟们难免有许多失礼的地方,楚王兄弟果真立为国君,灾祸将落在您的身上,还怎么能保住宰相大印和江东封地呢?现在我知道自己怀上身孕了,可是别人谁也不知道。我得到您的宠幸时间不长,如果凭您的尊贵地位把我进献给楚王,楚王必定宠幸我。我仰赖上天的保佑生个儿子,这就是您的儿子做了楚王,楚国将全都归您所有,这与您身遭意想不到的灾祸相比,哪样好呢?”
春申君认为这番话说得对,就把李园的妹妹送出去安排在一个秘密的住所里,然后向楚王说要进献李园的妹妹。楚王把李园的妹妹召进宫来很是宠幸她,不久果然生了儿子,并被立为太子,楚王于是封李园妹妹为王后,并重用李园,李园开始参与朝政。
李园把妹妹送进宫封为王后,生的儿子立为太子,如愿以偿,但是却担心春申君日后会泄漏秘密,于是就暗中豢养了刺客,打算杀春申君灭口。由于做事不密,这事被人知道了。
春申君任宰相第二十五年,楚考烈王得了重病。这时候有个叫朱英的人来进言春申君。
朱英说:“世上有不期而至的福,也有不期而至的祸。如今您处在生死无常的世上,事奉喜怒无常的君主,又怎么能没有不期而至的人呢?”
春申君问道:“什么叫不期而至的福?”
朱英回答:“您任楚国宰相二十多年,虽然名义上是宰相,实际上就是楚王。现在楚王病重,死在旦夕,您辅佐年幼的国君,代他掌握国政,如同伊尹、周公一样,等君王长大再把大权交给他,现在不就是您南面称王而据有楚国?这就是所说的不期而至的福。”
春申君又问:“什么叫不期而至的祸?”
朱英回答道:“李园不执掌国政便是您的仇人。他不管兵事却豢养刺客为时已久了,楚王一死,李园必定抢先入宫夺权并要杀您灭口。这就是所说的不期而至的祸。”
春申君接着问道:“什么叫不期而至的人?”
朱英回答说:“您安排我做郎中,楚王一死,李园必定抢先入宫,我替您杀掉李园。这就是所说的不期而至的人。”
春申君听后说:“你要放弃这种打算。李园是个软弱的人,我对他很友好,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朱英知道自己的进言不被采用,恐怕祸患殃及自身,就逃走了。
此后十七天,楚考烈王去世,李园果然抢先入宫,并在棘门埋伏下刺客。春申君进入棘门,李园的刺客从两侧夹击,刺杀了春申君,砍下他的头,扔到棘门外。同时派官吏把春申君家满门抄斩。而李园的妹妹与春申君所孕之子,被立为楚王,这就是楚幽王。[18]
上述文字中,人物的对话不必当真,我们来分析事件,找出春申君和吕不韦二者的不同,以辨析真伪。
作案动机
楚考烈王无子,求子以继王位,所以,即使知道李园妹妹所生非自己亲生,也可能会装聋作哑;而秦庄王有数子,不愁王位无人继承,没有必要明知而隐忍,或闻流言而隐忍。不能把江山送与他人。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八年的时候,他的弟弟长安君成蟜,统帅军队去攻打赵国,走到半路反叛,被杀死在屯留。也就是说秦始皇有个弟弟名叫成蟜,秦始皇20岁的时候,成蟜也已经成年,可以带兵攻打赵国。如果成蟜此时18岁,那他应该是秦庄王逃出赵国前与秦始皇的母亲生的儿子。秦庄王没有必要立一个身世有争议的儿子为王,以留后患。
作案过程
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着急,找了很多宜于生儿子的女人进献给楚王,都没有效果。春申君一个接一个给楚考烈王送美女,楚考烈王一个接一个地幸之,无效。估计楚考烈王都幸了谁,自己也说不清;而子楚则是落魄在赵国,好容易得到一个女人,如获至宝。为求得此女,先郑重其事站起来,给吕不韦敬酒,说了一通恭维的话,这才开口请求女人。所以,什么时候幸之,什么时候生子,一定是清清楚楚。是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心知肚明。
事发时间
《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为太子”,没说是否足月生子;《史记,吕不韦列传》则明确记载:秦始皇的母亲是“至大期时,生子政。”文字表述得很清楚,秦始皇是秦庄王幸其母亲之后足月而生。
事发后心理变化
楚考烈王不知道儿子是哪里来的,而知道的人却胆战心惊,整天担惊受怕,对其生父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心安;而子楚则处之泰然,继位之后,委任吕不韦为宰相,赐给封国十万户,号称文信侯。不但没有担惊受怕,没有恨之入骨,还把兵权交给吕不韦。
作案后产生的结果
新君登基,春申君立刻被杀,满门抄斩,这是要杀人灭口以绝后患;而秦庄王、秦始皇父子先后继位,并没有要杀吕不韦灭口。不仅未杀,还授予兵权,委以重任。吕不韦因牵连嫪毐谋反被罢相,两年后自杀,秦始皇也未伤其家人及门客的性命。[19]
动机、过程、时间、心理以及结果,都否定了《史记·吕不韦列传》关于秦始皇为私生子的记载。
三 关于私生子的结论和原因
综合上述的记载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关于秦始皇为吕不韦私生子的记载,其文字自相矛盾,其内容有悖常理,其事件的发展不符合逻辑。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不可信的,不应采信。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说法呢?
其产生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列国的王孙后裔,憎恨秦始皇灭亡六国的统一行为,编派出秦始皇自己为私生子的传言,以解心头之恨。
这等阿Q精神,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是十分盛行而且十分相似的。让人欺负了,家破人亡了,可是打不过人家,怎么办?把他的女人强奸了,叫他世世代代生传的都是我的种,让他什么都是白忙活,都是替我忙活。
奥斯卡获奖影片《勇敢的心》说英格兰人如何欺压苏格兰人,苏格兰人起义被镇压了,怎么办?怎么报这个亡国灭种的血海深仇?主人公通过诱奸,把英格兰王子的老婆幸了,于是苏格兰人心理平衡了,血海深仇变成了心中的窃喜。因为一旦小王孙长大登基,从今往后,英格兰整个国家都是苏格兰人的了,是苏格兰人真正统治着整个英国。
正所谓,一个男人在床上征服了一个女人,等于征服了整个国家。
第二,有学者认为,司马迁之所以杜撰出私生子一说,是为了把刘邦灭秦南面称帝合法化。
既然秦始皇是吕不韦的野种,就没有资格为秦王,更没有资格为天下之秦始皇。刘氏取而代之是除暴安民,替天行道。
第三,汉代刘姓君王都痛恨吕氏,编派出此说以贬吕昌刘。
吕后是汉高祖刘邦的夫人。刘邦死后,吕后专权,杀刘氏王而封吕氏王。吕后死后,周勃等人发动宫廷政变,诛杀吕氏王而还刘氏江山。吕不韦姓吕,吕后封诸吕为王,是企图复辟吕不韦秦始皇之吕氏天下,逆天而为,诛之有理。
上述三条原因都有其合理性,是可信的。所以我们说,秦始皇无论其出身还是继承王位,都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
虽然《史记》中,司马迁利用文学创作的东西,来极力动摇秦始皇登基执政的合法性,以此动摇其统一天下南面称帝的根本,然而,其对历史事件的记载,还是给后人留下了解秦始皇的重要资料。正是由于童年不同寻常的苦难经历,才使得秦始皇从根本上不同于诸侯列国的王子们,登基为王后,不同于诸侯列国,包括秦国自己祖先的所有君王,因而得以完成统一中国的宏伟大业。
第三节 秦始皇一统江山不易
后人提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大多喜欢引用司贾谊的一句话:秦始皇是“续六世之余烈”。这句话其实是再暗贬秦始皇是沾了祖先的光,摘了先人的桃子。由于秦始皇消灭六国的神武无法抹杀,统一中国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功勋的盖世无人逾越,贾谊等汉代文人便使出了这等咬文嚼字的阴损招数。六个字将秦始皇的所有功劳一笔抹杀。
可是如果我们问一句,春秋战国几百年,诸侯列国也各有称霸强盛的时候,他们的子孙为什么没能沾祖先的光,摘先人的桃子,“续六世之余烈”灭六国一统天下?反倒是立刻败家亡国灭种呢?
让我们来举几个诸侯大国的败家子例子。
一 诸侯列国既盛即衰
齐桓公强盛之后身被蛆食
齐桓公有管仲、鲍叔牙辅佐,称霸诸侯,曾经多次召集诸侯前来会盟。用齐桓公自己的话说:“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那个时候,周天子的威严也不如齐桓公。天下基本上是靠齐桓公来维持秩序。
可是等到齐桓公病倒了,那些生活在富贵之中的王子们,不是去探望父王的疾病,而是各谋王位。其中五个年长的公子,各结党派,准备刀兵。齐桓公一死,各公子马上互相厮杀,以至于宫中无人,没有人顾得上给齐桓公入棺下葬,尸体放在床上67天,爬满蛆虫,有的虫子都爬到门外来了。
齐桓公的五个儿子,都先后登上了王位,但都没有坐稳江山,不是被杀,就是不得不出逃。十年内乱,齐国从此一蹶不振,一路衰落,连地处边远的少数民族狄人,也来攻打齐国。
在这之后的十年时间里,晋国强大起来,会盟诸侯的成了晋国。到了公元前379年,齐国终于被大臣田氏家族篡夺王位,齐桓公的齐国灭亡。
楚灵王称霸诸侯儿子弃疾即生内乱
楚灵王执政的楚国,十分强大。楚灵王三年,楚王在楚国的申邑召集诸侯前来会盟,没有国家敢不来。这年七月,楚灵王又率诸侯联军征讨吴国,吴国只好割地求饶。三年之后楚国灭掉陈国,之后又兼并了蔡国。这使得楚国成为战国时期国土最为辽阔的诸侯大国。
然而,公元前529年,楚灵王一死,楚国开始内乱。等到楚灵王的侄子弃疾继承王位成了楚平王的时候,就有了霸娶儿子未婚妻,杀死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和兄弟伍尚的事情,终于引来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军队替父报仇攻打楚国。
楚平王为自己的儿子太子建迎娶秦国的女子为妻,等到这个女子到了楚国,楚平王一看,女子美丽,不觉动了邪念,不给儿子为妻,自己纳为妃子。
楚平王怕儿子忌恨,就想杀了太子建。太子建的老师太子太傅叫伍奢,他有一个儿子很有名,就是伍子胥。伍奢听说楚平王要杀太子,就来劝谏,结果反被楚平王关了起来。太子建听到这个消息,就逃到了吴国。
楚平王要杀伍奢,伍奢的对头,也是太子建的老师,太子少傅名叫费无忌,就进谗言说:“伍奢有两个儿子,一个叫伍子尚,一个叫伍子胥。如果不杀掉他们,将来必定成为楚国的祸患。大王何不用赦免他们父亲的名义召见他们,然后杀掉。”
于是,楚平王就派人对伍奢说:“如果你能把你的两个儿子叫来,我就可以饶你不死。”
伍奢说:“伍尚会来,伍胥不会来。”
楚平王问:“为什么?”
伍奢说:“伍尚为人清廉,孝敬父母,会为义节而死。听说来见大王可以救父亲,一定会不顾自己的生死来觐见。伍胥为人聪明而善于心计。知道来见大王必死无疑,所以一定不会来。但将来成为楚国祸患的一定是他。”
楚平王于是派人召见他们。兄弟俩得到消息,伍尚对伍胥说:“听到能够赦免父亲的消息而不去,是不孝。父亲被杀而没有办法和能力去报仇,是没有智慧。正确判断自己的能力,然后量力而行,才是聪明人。我没有能力复仇,所以我去送死,你逃走吧。”
于是,伍尚就回到京城去见楚平王。伍子胥则张弓搭箭出来见楚平王的使者,使者一见,吓得逃走。伍子胥逃到吴国,他的父亲伍奢,兄弟伍尚被楚平王杀了。
过了几年,伍子胥果然带领吴国的军队来攻打楚国,吴国的军队先是攻克了楚国的数座城池,接着在豫章重创楚国抵抗的军队。公元前506年,吴国的军队终于攻进了楚国的郢都,当时楚平王已死,继位的楚昭王逃走。吴国的军队挖开楚平王的坟墓,污辱楚平王的尸体。
逃出楚国的楚昭王跑到秦国,来向秦哀公求救。本来秦哀公是不想发兵救楚昭王,可是楚昭王有个大臣名叫申包胥,七天七夜,饮食不进,啼哭不止。最后秦哀公没有办法,就派了五百辆战车,帮助楚昭王攻打吴国的军队。经过战斗,吴国的军队终于退出了郢都,楚昭王这才得以回到楚国。
这之后,楚国又多次遭到吴国的攻打,楚昭王几次被迫逃离郢都避难。公元前504年,楚国不得不把国都从郢迁到了鄀。吴国衰落之后,楚国又不断受到齐国和秦国的威胁。到了公元前209年,当时楚国是楚怀王,秦国是秦昭王。秦国攻打楚国,一下攻克了楚国八座城池,楚怀王害怕,不得不按照秦昭王的指令,到秦国议和,没想到一到秦国,就被秦昭王囚禁起来。后来楚怀王从秦国逃了出来,跑到了赵国,赵国害怕秦国,不敢收留,竟然又把他送回了秦国。结果楚怀王就这样屈辱地死在了秦国。弱国之君,甚是悲惨。
燕昭王称霸,儿子惠王立刻败落
在齐桓公、秦穆公、楚灵王先后称霸诸侯的时候,燕国还只是北方的一个小国。由于燕国弱小,所以经常受到大国侵略,不得不小心地依附于某个强大的国家,才能得以生存。
燕昭王继位前,燕国刚刚经历了内忧外患。
燕太子和一个名叫市被的将军造反,包围了王宫,企图杀死执掌朝政的大臣子之。攻打过程中,太子和将军市被又发生矛盾,互相攻打,结果是将军市被被人杀死。
这时候,齐国的孟轲建议齐王乘燕国混乱,出兵攻打,齐王采纳了孟轲的建议,发兵攻打燕国。燕国这时候没有人保卫国家,所以城门大开,齐国的军队长驱直入。燕国的国王哙死在乱军之中。两年以后,齐军退去,人们拥戴太子平继位,这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是在燕国战败后继位的,他有亡国受辱的切肤之痛,所以能够礼贤下士,发奋图强。燕昭王对大臣郭隗说:“齐国乘我国内乱,打败了我们。燕国弱小,无法复仇。如果能获得贤能之士辅佐,一定能雪洗先王耻辱,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先生是否知道哪里有这样的贤能之士?”
郭隗回答道:“大王如果真想招揽贤能之士,就从我开始吧。这样,比我有本事的人,就会不远千里,来报效大王。”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以老师的礼节侍奉郭隗,替他扩建了宅院。果然,乐毅从魏国前来,邹衍从齐国前来,剧辛从赵国前来。各地贤士,争相奔赴燕国。经过几十年的励精图治,燕国开始强大起来。
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国以乐毅为上将军,出动谋士游说诸侯,联合了秦、楚、韩、赵、魏国,一起攻打齐国。结果齐国大败,齐湣王逃出国都。燕国军队单独追击齐军,一直攻入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向东约30公里处),洗劫了齐国的财宝,焚烧了齐国的宫殿和宗庙,报了当年国破父亡的血海深仇。燕国军队在乐毅的指挥下,横扫齐国全境。齐国当时只有聊、莒、即墨三个城池没有被攻陷,其余国土,都归了燕国。
然而,五年之后,燕昭王去世,儿子燕惠王继位。燕惠王小的时候,虽然也曾听说过国家遭受战乱,受大国欺负的经历,但他毕竟生在盛世,长在宫廷,家仇国恨没有切肤之痛。相反,在做太子的时候,和将军乐毅的一点小矛盾,却刻骨铭心,耿耿于怀。
所以燕惠王登基后,立刻罢免了乐毅的上将军,换上了一个名叫骑劫的人担任。乐毅怕被杀,逃亡赵国。
乐毅离开燕国逃往赵国的消息传到了齐国,齐王看到了收复失地的希望,于是发兵攻打燕国。齐国将军田单,仅仅凭借即墨一座城池的兵力,就打败了燕国军队,燕国新任的上将军骑劫在战乱中被杀。齐国夺回了被燕国占领的大部分土地。从此燕国再无起色。直到57年后,燕王喜被秦国俘虏,燕国灭亡。
晋文公创业,孙子灵公败家
晋文公重耳登基的时候已经62岁了,在这之前他在国外逃亡了19年。公元前637年晋惠公夷吾死了,秦穆公不满意晋国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不辞而别,就找来晋惠公夷吾的哥哥重耳,派军队把他护送回国登上王位,这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登基不久,大臣吕省等密谋造反,要放火焚烧王宫,杀死晋文公。
有一个宦官名叫履鞮的,得到这个消息后,偷偷跑去想告诉晋文公。由于这人当年曾奉命追杀过晋文公,所以听见他来求见,晋文公不但不见他,还派人传话斥责他道:
“当年我在蒲城,你杀我不成,割断了我的衣袖。后来我随狄君出猎,你又替晋惠公来追杀我。晋惠公给你三天的期限,你一天就赶到了,真卖力气。”
履鞮受了责骂,回答说:“我是个受过宫刑的人,对君主不敢有二心,因此得罪了你。你现在虽然为君王,难道从此以后,再也不会有蒲城和狄国那样的灾难了吗?管仲曾经拿弓箭想射杀齐桓公,射中了齐桓公的皮带钩。后来齐桓公不计较,靠着管仲的辅佐称霸诸侯。现在有个受过宫刑的人有要事向你报告,你却不肯接见。灾祸不久就要降临了。”
听到这话,晋文公赶紧接见了履鞮,这才得知了大臣要造反的消息。由于晋文公刚刚登基不久,手下没有可以信赖的人,于是就偷偷地跑出都城,到秦军驻扎的王城求见秦穆公。三月己丑,吕省果然造反,焚烧了王宫,可是却找不到晋文公。这时候秦国的军队再次护送晋文公返回国都,并杀死了谋反的大臣。晋文公重新掌握了国家。
晋文公登基之后,修明政治,施恩百姓,联络诸侯,尊崇周天子。
晋文公四年,楚国攻宋,宋国向晋国求救。当年晋文公重耳逃难途中,曾经受到宋国的帮助,于是晋文公决定出兵救宋。
晋国军队和楚国军队在战场上相互对垒了,可是,晋文公当年逃亡时,也曾经受过楚国的帮助,于是,晋文公不食前言,在楚军进攻时,主动撤退,退避三舍。最终,晋文公靠德政,在诸侯和周天子那里确立了霸主的地位。周天子派王子虎册命晋为诸侯霸主,并赐大车,红色弓箭一百副,黑色弓箭一千副,香酒一坛,玉勺及勇士三百人。
晋文公五年,与诸侯会盟于晋国的国都践土(今天郑州北30公里处)。当年冬天,晋文公又在温城大会诸侯。
晋文公在位九年,71岁去世。他的儿子欢继位为晋襄公。由于晋襄公欢年纪比较大,有过跟父亲逃难的经历,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所以,晋襄公继位以后,还是能够继续晋文公的衣钵。可是晋襄公毕竟年纪大了,在位七年就死了,他的儿子,也就是晋文公的孙子夷皋继位为晋灵公。晋灵公生下来晋国已经是太平盛世,所以,他的作为就和他的爷爷、父亲迥然不同。
晋灵公奢侈无度,胡作非为。他最爱玩的把戏是叫宦官、宫女,甚至大臣站在下面,自己在楼台上用弹弓射人取乐。厨师炖熊掌不烂就把他杀了,还叫妇人把他的尸体搬过朝堂丢弃。
大臣赵盾劝谏,晋灵公不听,反派人去刺杀赵盾。杀手到了赵盾家,见家中十分节俭,感叹道:“杀死忠臣和违抗君命,罪过都是一样的。”于是自己撞树而死。
不久,晋灵公又埋伏武士要刺杀赵盾,又被晋灵公自己的厨师通风报信,冒死相救,赵盾又得以脱险,不得不逃离都城。
后来,赵盾的同族兄弟将军赵穿,在桃园刺杀了晋灵公,迎回了赵盾。晋灵公无道,赵盾受到百姓的拥戴。赵盾和兄弟赵穿拥立灵公的叔叔黑臀继位为晋成公。由此,也就埋下了晋国大臣专权,六卿争斗的祸根。直到若干年之后,赵、魏、韩诸卿瓜分晋国,晋国分裂为赵、魏、韩三个诸侯国。
为什么这些诸侯大国的子孙不能继承先人的强大?
齐、楚、燕、晋诸国由盛到衰的历史事例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
没有经历过苦难,不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守之更难的道理,国家就难以长治久安。
生活在宫廷里,尤其是生活在盛世的王子们,从小养尊处优,虽然获得最高权力也要经过勾心斗角,甚至流血牺牲,但是,毕竟那是自己该得的东西。得到它之后,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护好不要失去。所以,大多数王子登基之后,并不会有太大的作为,他们所做的事情,一个是享受权力,一个是保护权力。
另外,由于他们从小生在宫廷,往往一生下来自打懂事起,眼前就是父王创下太平盛世。所以,他们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的天下永远就是这样的太平盛世。即使有历史典籍的借鉴,有父辈师长们的教诲,但是他们不会听得进去,也想象不出这个太平盛世一旦没有了会是什么样的恐怖。所以他们无动于衷,我行我素。
更由于上接盛世,国家朝廷,钱粮兵马,取之不尽;能臣良将,杀之不竭。做君王的,奢侈浪费,不过沧海一粟,一国之君,能吃多少用多少?一言逆耳,杀一二忠臣良将,也不影响国家运转和对外御敌。
然而,君王奢侈浪费,大臣、官吏必然效法。杀忠臣良将而任用阿谀小人,必然使吏治腐败。忠臣良将得不到晋升,必将使人人不修真才实学,而效法阿谀奉承。阿谀奉承不仅仅是说几句好话,阿谀奉承必然要与贪污腐败紧密相联。古话,不能光拿话填人。上行下效,渐渐地整个领导国家,带领民众的官吏体系腐败,进而蔓延到人心的道德沦丧,接下来就是亡国。
二 困苦造就了秦始皇伟大的人格
童年的经历对秦始皇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他在根本上不同于其他诸侯国的王子皇孙。使他没有在祖辈们创下的盛世江山上享受荣华,而是一刻不懈地奋斗努力,朝着一个当时人们不能想象的宏伟目标,努力推进。
归纳起来,大约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到了诸侯间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
由于童年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赵国的底层,亲眼目睹了诸侯间的战争给人带来的肉体痛苦,和亲情悲伤。更有甚者,秦始皇自己也亲身经历了被人追杀,亲眼看到和体会到了自己和母亲对于死亡的恐惧,他眼里的人,不再是大多数帝王眼中的臣民,仅仅是一个符号,一个贱如蚂蚁的活物。而是有血有肉,有恐惧、有悲伤,如同自己一样的生灵。由此秦始皇认识到战争的残酷,生命的脆弱,并找到了引发残酷战争的根源。
他曾在公开场合说:“天下之所以饱受苦难,征战不断,都是因为有大大小小的诸侯王存在。”[20]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在思想深处,已经开始怀疑,并且大胆否定了几百年来,周天子制定的天子诸侯的国家制度。而一个“苦”字,道出其对诸侯之间战争的憎恨。战争在秦始皇的手里,不再是杀人的手段,秦始皇要用战争消灭诸侯王国,最后消灭战争,以解黎民之苦。
上述观点可能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秦始皇是一个暴君,他用武力统一了中国,他杀了很多人。有一个形容词被后人广泛地引用,以此来描述秦始皇统一战争的残酷,这就是西汉文学家贾谊的名句:“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说秦始皇的统一战争杀死了百万以上的人,流的血能够漂浮起盾牌。
然而,这种认识是不对的。贾谊的这八个字形容词不符合历史的记载。秦始皇并不是通过屠杀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宏伟大业。恰恰相反,他以极小的伤亡,完成了消灭六国的统一战争。
而之所以能以极小的伤亡消灭诸侯六国,完成最需要残酷战斗的统一大业,也并不是如我们习惯上所认识的那样,是因为秦国过于强大,诸侯过于弱小。
较少的伤亡来自于秦始皇的仁慈,来自于选择合适的将领和运用巧妙的战略。关于这个问题,本书第四章至第六章将专门论述。
(2)认识到诸侯间的反复无常
战国时期的各诸侯王国之间,彼此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血缘和联姻关系。说到底,原来是一家人,眼前也沾亲带故。可是,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杀,却一点也没有沾亲带故的怜惜之心。而且,每一次诸侯之间的战争,都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正义之师,王者之师,可是实际上,都是利益和恩怨的产物。每一次战争流血杀戮的结果,往往是酒桌上相逢一笑,恩仇泯灭。
当年秦国攻打赵国,血战数十月,连累秦始皇母子逃命,家破人亡,差点就命赴黄泉。可是战事过后,两国又化干戈为玉帛。等子楚登基,赵国更是把秦始皇母子奉为上宾,车马衣锦而使还。从小就生活在王宫里的王子们,不会体会到这种巨大的变化,从而产生对各诸侯王的藐视和不信任。秦始皇不然,在道德上消除了与诸侯盟国忠、义的桎梏,这就使得他在后来的统一战争中,几乎不提出任何攻伐的理由,同时也不被任何的求和理由所动摇,一直要把战争进行到最后的胜利。
如果把秦始皇的战争,与秦国另外几位贤明君主发动的战争作比较,这一点尤为明显。
秦始皇的战争,目的明确,就是要消灭诸侯统一中国,而秦国历史上其他贤明君主,则大多沉湎于诸侯间的这种权术游戏,仅仅满足于依仗秦国的强大,玩弄诸侯于股掌之间。从这点意义上讲,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而其他人不能,不仅仅是因为秦始皇的秦国强大,更重要的是认识问题,思想境界问题。
(3)明白了尊贵和权力来之不易
品尝到了世事的无常,明白了权力和国家的强大,都有可能瞬间消失。所以,一旦拥有了权力和强大,就要把它利用到极致,否则,时不我待。
秦始皇出生在赵国,战国时期诸侯列国互相交换太子,以为人质的情况很普遍。但是像秦始皇这样,打记事起就遭到所在国追杀的情况,绝无仅有。从两岁到十岁,秦始皇过的是隐姓埋名,担惊受怕的日子。这日子甚至不如最低贱的奴隶。但是,突然有一天,赵国就换成了一副笑脸,把他们母子尊为上宾,并且锦衣仗车,护送回国,不久,秦始皇又登基为王,贵有天下。这一切的变化,如同做梦。这样大的变化,会怎样潜意识中主宰秦始皇今后的思维和行为呢?
历史典籍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我们可以从现实生活,从我们身边的活生生人的表现来推断一下。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事例:穷苦的人,地位卑微的人,一旦获得权力,他会怎么样?他会把权力使用到极致。本性善良的,会用手中的权力,千方百计获得更多的权力,把官做大,再做大。把钱挣多,再挣多;而本性邪恶的,则凡是权力能够得到的东西,他都要得到,不管是合法还是违法。贪污受贿,玩女人,奴役下属和百姓等等,坏事做绝。
相反,地位不是那么低贱的,本来就拥有相当财富的人,或者从小生活在富足权贵家庭的人,一旦获得了权力和金钱,反倒不像低贱卑微的人那样穷凶极恶。他们经常会表现出要享受现有权力和金钱的知足。如果没有意外的打击和挫折,对于获得更高的权力和更多的金钱的欲望,反而不那么强烈。这种人,做起好事来,不会是丰功伟绩,做起坏事来,也没那么罄竹难书。
这种现象,正好能够解释秦始皇和其他君王的差别。
秦始皇接过来的是曾祖父秦昭王创下的盛世霸业。虽然他继位的时候只有13岁,但由于秦始皇从根本上不同于秦国,乃至各诸侯国的君王,所以他没有像其它诸侯的太子们那样,心安理得地享受先祖留下的荣华富贵,而是把童年时代积聚下来的苦难转化成人生理想和政治野心,在秦国强大的国力军力所搭建的大舞台上,时不我待地急切施展。
秦始皇是怎么统一中国的?
他都做了哪些与众不同的大事,使得祖先几代人都没能实现的宏图大业,在他手里梦想成真?
如果我们读《史记》,仅从文字的表面来理解,想看看秦始皇为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都做了哪些值得青史留名的事情,一定会失望。从《史记》的记载中,我们只会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秦始皇从13岁继位到39岁统一中国,在这26年的时间里,他只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为自己,一件则是犯了一个错误。
三 复网友秦始皇的姓氏
《真秦始皇》出版后,很多网友来信留言与我探讨秦始皇姓氏问题。有网友引用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说秦始皇应该姓名,名曰赵政。
的确,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的确写到:“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但是却未说明这“姓赵氏”依据为何。
我们知道,史书的文字其实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作者记录下的“材料”,一部分是作者阐述的“结论”。
如果一部史书中,材料与结论经常抵牾,我们就会说这个作者不够严谨。当作者选取的材料与他阐述的结论产生矛盾时,读者应该采信材料,尔摒弃其结论。
秦始皇的姓氏就有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来看司马迁记载的材料:
秦始皇的祖先属于颛顼部族。秦始皇的祖先大费(大约是公元前2100年),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让他为自己驯养禽兽,并赐给他赢姓。
商纣王时期(约公元前1046年),秦始皇的祖先有个名叫蜚廉的,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季胜,一个叫恶来。
季胜这一支五世之后有个子孙名叫造父,因为善于驾车,并在周穆王平定徐偃王叛乱时有功,被周穆王赐封在赵城(今山西洪洞县附近)。造父这一支的子孙从此以封地为氏,姓赵。后来的名人晋国的大夫赵衰,就是造父这一支的后人。有名的“赵氏孤儿”说的就是赵衰子孙的事情。
蜚廉还一个儿子恶来早逝,其子孙也住在赵城,也姓赵。恶来五世之后有个儿子名叫非子,非子搬到了犬丘居住(今陕西省咸阳市的西面)。非子因为替周孝王饲养牲畜有功,周孝王便把犬丘向西300里的西犬丘赐给非子做封地(今甘肃省清水县)。由于这块地方当时称为秦地,于是,就让非子继承赢氏的封号,号称秦赢。(这个时间大约是公元前890年。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开始,秦始皇原本赢姓的祖先就分岔为赵氏和赢氏两支了。)
非子的后人秦襄公因为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周平王便把岐山以西的土地赐给他,并封他为诸侯。秦国始立。过了512年,公元前259年,秦始皇出生在赵国邯郸。
如果根据司马迁叙述的这个繁衍过程,秦始皇是非子、秦襄公这一支的子孙,理应承袭赢氏,这明显与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姓赵氏”的结论相抵牾。我们应该采信其材料,摒弃其结论。
故而,秦始皇当姓赢氏,曰嬴政。
《史记》中这样的抵牾有很多,本书后面还有详述。《真项羽》《真李斯》《真韩信》也多有论述。很多情况下,当我们采信司马迁的结论时,整个事件便破绽百出怎么也理不顺,而一旦摒弃结论,采信其材料,一切便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