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丰富精当:演讲选材的艺术
1.精心选材,服务演讲主题
如果说,主题是演讲的灵魂,那么材料则是其血肉和依托了。离开了主旨,无论怎样生动典型的材料,都将是废话,毫无价值可言。因此,演讲者必须从大量占有的材料中,把那些与主题直接有关的、并能有力表现和支撑主题的材料精心筛选出来,发挥它“以一当十”的作用。
1941年,陈毅同志接任新四军军长,发表了著名的《就职(代军长)演讲词》,他针对“皖南事变”后蒋介石政府一心想扼杀革命武装的严峻现状,着重阐明“人民军队是任何反动派也消灭不了的”这一鲜明主旨。为了表现这一主旨,他仅选择了两个极有说服力的材料。请看其中一段演说词:
在大革命失败的时候,朱德总司令只带了800多人上井岗山,就发展为今天50万大军。这样千下去是一定会胜利的。新四军的前身是南方各省的游击队,那时全部只有2000多人,囤当时在残酷的斗争中,还受到损失。项英同志和兄弟在一起,在广东、江西交界的一个山上,只有200多人。3、5年后,新四军发展到9万人,今天9万人还会被他消灭吗?要被消灭,在大革命失败时就可以被消灭;在3年游击战革命失利的时候,也可以被消灭,但是没有被消灭,相反的是十倍百倍的壮大与发展。今天新四军有9万人马,四五省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将近一万万的人民拥护,谁想来消灭他,谁就要失败。新四军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他是最坚决的,为着中华民族的解放与人民的事业而奋斗。中华民族一天不解放,中国人民一天不解放,则新四军必然会发展,是毫无疑义。
这段演讲,没有刻意的语言的雕琢与修饰,却格外鲜明有力,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主题深刻,论证有力。演讲者征战一生,能够说明人民军队不可战胜的事例可以说是俯拾即是,但他只精选了两个事例,而且都是数据的对比。一是“朱德总司令只带子800多人上井岗山,就发展成今天的50万大军”;二是新四军几经挫折“只有200多人,3年后发展到9万人”。是啊,800人没有被消灭,50万大军能被消灭吗?200人没有被消灭,“今天9万人还能被他消灭吗?”这两个对比,雄辩地证明和表述了主旨,好像量物的秤杆一样,“一砣压千斤”,具有使人心悦诚服的说服力。
青年演讲者戴芳的《青春,应该闪光》是一篇优秀演讲。这篇演讲的中心,着重议论“青春应该闪光”和“青春怎样闪光”,对于第二个层次的中心论点的回答,也是“用事实说话”:
年轻的朋友们,我们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青春?
我国古往今来许多有志之士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楷模。宋朝的辛弃疾年仅21岁,就领兵抗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鲁迅先生也是21岁东渡日本,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迈誓言;我们敬爱的周总理19岁就写下气壮山河的诗句:“大江歌罢掉头东”,决心把青春献给祖国的解放事业……他们的青春如同银河系的繁星,在人类史册上闪烁着璀璨的光芒。这是最有价值的青春!这种青春是无尚崇高的。要有这样的青春、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毕生的追求,甚至用血的代价去换取。
再请看看我国的女排英雄们吧。她们以敢于拼搏的非凡毅力,用坚持不懈的勤学苦练,终于冲出亚洲,攀登上世界排坛高峰,荣获了三届世界杯女排冠军。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什么是中国姑娘们的心声?请听她们的回答:“人生能有几次搏,我们决心为祖国的荣誉去顽强搏击”;“有些人的青春是在花前月下度过的,而我们的青春却在紧张激烈的旋律中度过”;“我们能够为祖国、为人民争得荣誉,这就是我们运动员最大的幸福,最大的快乐……同学们!朋友们!你们听见了吗?听见了吗?这,就是中国女排英雄们用自己的青春所谱写的一曲气势磅礴的时代交响乐,这就是世界上最美的旋律,振奋人心的最强音。她们为中华民族争了气,她们为中国人民争了光,她们没有让青春在无聊的享受中虚度,而是让青春在艰苦的磨炼中闪光;他们没有让青春暗淡失色,而是让青春光彩夺目。年轻的朋友们!中国女排英雄们不就是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共同学习的榜样吗?
这篇充满青春活力的演讲,其根本点是焕发青年一代为祖国繁荣和民族振兴奋起拼搏、添光加彩。为了阐述主旨,演讲者深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她从古代英杰辛弃疾到现代伟人鲁迅、周恩来,简括了他们在青年时代为祖国、为民族努力奋斗的业绩,给青年一代树起了一组光彩照人的“楷模”群像,进而又以重笔描绘了女排姑娘这一过硬的典型,为青年一代树起了光辉的榜样,突出了演讲的中心,升华了主旨,使人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如果在回答“青春应当怎样度过”这一问题时,撇开了上述材料,或者是引用了一些无关要旨的事实,演讲也就不具备感人的魅力了。
在演讲中引用的材料,不在于事情的大小,也不在于材料的长短,关键在于与主题有无关系,是否能为表现主题服务。1988年,高振环的《劳动,是神圣的》这篇演讲佳作所要表达的中心是:劳动是神圣的,劳动是幸福的。其中选用了这样一个材料:
我认识这样一位普通的知识分子。他生长在美丽的天府之国,50年代末,毕业于成都轻工业学院,怀着拳拳的报国之情,来到了北国江城。30年来,他曾有许多机会可以回到锦绣的家乡,然而都被他主动放弃了。这些年里,他先后取得了11项科技成果,蓝天上飞翔的人造卫星,大海中驰骋的舰艇,都有他研究制造的零部件。他的一腔热血和一颗赤诚的心,都贯注在祖国的塑料工业上。有许多人并不知道他的名字。然而他不无自豪地说:“在神圣的劳动中我收获了快乐;在创造的艰辛里,我体验到人生的幸福。一个人最大的快乐,就在于永不疲倦的追求和创造,劳动是人生幸福的源泉。”
演讲引述的这位知识分子的材料,没有冗长的叙述和细致的描绘,而是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概括了主人公的动人事迹,有言、有行、有境界,具体生动。演讲主旨正是借助主人公的豪言壮语来表达的,既服务了主题,又表现了人物的崇高境界,一举两得,效果极佳。
为主题服务的材料,既可以是正面的事例,也可以是反面的典型,还可以将正反材料综合运用,形成鲜明的对比。陈荣芬同志在《世界也有我们的一份》的演讲中,正是选择正反不同的两个材料揭示主题的。她说道:
其实,命运之神并不特别地厚爱谁,成功的机会谁都有,关键是我们能否不失时机地把握它。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I.C.凯苏拉在《去争取》一文中谈到这样两个真实的故事。
西尔维亚梦想成为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她出身高贵,一直在发挥上流社会的关系和父母职业成功的优势,受到了家庭的帮助和支持。她也确实具有这方面的天赋:常常说:“只要有人给我一个在电视上露面的机会,我知道我就会成功!”可她为此做了些什么呢?没有!只是在等待。结果,她等待了10多年,时间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哈里是一个移民家庭里10个孩子中的老大,父亲给人看门,家境贫困常常断炊。高中阶段,他既要做家务,又得打短工挣钱,朋友们称他为“过分卖力工作的人”。他解释道;“我没有其他选择……我绝不可能得到任何现成的东西,我必须从醒来那一分钟就开始工作,直到睡觉。”升大学时,他入学成绩很差,学校负责人对他说:“你绝不能读好大学,以你的成绩竞争读大学是很困难的。”建议他改读商业学校。然而哈里不听从,咬着牙在大学苦读。他的阅读能力可怜到领会不了讲义,每章都要反反复复地读5次,而他的阅读速度又很慢。别人几小时就准备好的考试,他却要整整30个小时。但是他最终不但完成了大学学业,还获取了博士学位,成了一名营养学权威人士,现在领导着美国和加拿大2000多个联营保健食品商店。
朋友们,从西尔维亚身上,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哈里又给我们怎样的启迪呢?失去的,永远不能重新寻找回来,重要的是立足现在,把握未来,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真正做自己的主宰者。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演讲者选取西尔维亚和哈里二人做对比:两个不同的环境,两个不同的起点,两种不同的对待,两种不同的结果。这样一对照,“青年一代要奋取进击,努力把握自己的命运”这一主旨就深刻揭示出来,使听众深受启发和鼓舞,这样选材实在绝妙。
2.运用典型材料,以一当十
常言道:“文贵于精”,能反映和表现主题的材料往往很多,显然不能全部罗列到演讲稿中去。只能选择高质量的有代表性和有说眼力的材料,这就是人们常常谈到的典型材料。
典型材料,最能代表事物的共同特性,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最能深刻地表达主题思想,既有反映的“深度”,亦有表现的“力度”,它能起到“以一当十”的良好效果。一个生动感人的典型材料,往往能在人们心灵上烙下深深痕迹,留下久久不可磨灭的印象。
廖烈东的演讲《责任》社会反响强烈,其根本着眼点是,激发年轻一代担负起崇高的民族责任感,为振兴中华发光发热。在这篇抒情色彩很浓的议论演讲中,他没有泛泛举例,而是精选典型材料揭示主旨。请看:
责任感本身就富有一种持久坚定、不屈不挠的特征!看看我们那些老一辈的革命者吧,他们和逆境搏斗,经受了许多挫折,但在今天,仍然充满激情、充满自信,仍然为了我们民族的昌盛,为了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地努力!大家熟悉的老诗人艾青,多年来含冤受屈,饱历沧桑之苦,可一当他重新获得了工作的权力,重新走进了建设者的行列,便自豪地歌唱:
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
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
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
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
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
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
他没有哀叹,没有悲观;相反,“霜重色愈浓”,有的是对人生更坚定的信念,对社会更崇高的责任!这才是我们民族的每一个子孙所应该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精神!
古往今来,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证实民族责任感的事例何止千千万万,而演讲者全文只择了两则,除了一个自谋职业为国家减轻负担的女个体摄影者,再就是引文中艾青复出后的记叙。即使是引述艾青作为例证,他也没有对老诗人的经历作深入细致的介绍,而是在简括说明人所共知的际遇之后,着重选取了艾青复出后的一组诗句。这发自肺腑的六句诗,含蓄深刻,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不但展示了诗人艾青老当益壮,赤诚奉献的精神境界,论证了主旨,而且极大地鼓舞和感染了听众,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可见,典型材料对于演讲成功是何等重要。
在演讲选材中,是否典型关系至大。10个一般性的材料,也不可能与一个典型事例的作用和效果相比。因为只有典型,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最能揭示主旨,最能说明问题。往往长篇大论说不清楚的话,只要选择了一个生动典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有位叫李宁的青年演讲者,他在《自信吧,年轻的朋友》的演讲中,选择了徐悲鸿先生的动人事例,很有说服力。请看:
我觉得,自信首先需要一种坚定崇高的信念。徐悲鸿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美术大师,但60多午前的徐悲鸿,还只是一个无名的青年。1919年,徐悲鸿告别了可爱的祖国,远渡重洋,到法国去学习美术。当时,由于北洋军阀腐畋无能,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不仅在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政治上受歧视。一次,一个洋学生向徐悲鸿挑衅说:“中国人,生下来就是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便是把他们送进天堂也成不了才。”一句话,把徐悲鸿激怒了。他拍案而起,炯炯的目光直逼着那个洋学生。他说:“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成才吗?那么好吧,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代表我的祖国,我们竞赛一下吧。到我们毕业的时候,看看谁是真正的人才!”徐悲鸿学习美术,正是怀着这样一种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信念。他时刻牢记着他的老师赠给他的一句话:“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所以他充满了自信。他经常到罗浮宫、凡尔赛等著名的博物馆去临摹世界名画,而且常常是拿着一块干面包,提着一壶白开水,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闭馆的时候不出门。“有志者,事竟成。”在他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第一年,就受到法国艺术家佛拉蒙先生的好评,在以后的考试中又多次获得第一名。1924年,他的油画《远闻》、《怅望》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受到广泛的好评。这时,那个曾经向徐悲鸿挑衅的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同学们,听到这里,难道我们不为徐悲鸿的这种精神而感奋吗?难道我们不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赤子而自豪吗?难道我们还要为祖国暂时的落后而气馁吗?不,绝对不能!我们要以自己青春的双臂,高举信念的利剑,紧握自信的盾牌,向困难的魔王宣战!
读了徐悲鸿先生真实感人的故事,人们对于演讲者所要揭示的“坚定的自信”和“崇高的信念”一下就能深深理解,而且,平静的心灵产生了难以遏止的激情。因为材料不仅真实生动,而且极为典型,有深度,有高度,有力度,只要读了一次就留下久久难忘的印象。可见,选材确实要下一番工夫,真正做到“吹尽黄沙始到金”。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又一篇实例。演讲者叫欧阳杰,在《爱的力量》中,他引述了教育学上一个很著名的典型事例说明观点:
上初三时,我在一本杂志上读了这样一则短文:美国赫赫有名的教育家艾森塔尔去一所学校讲学时,向一位班主任要了一份学生的成绩登记册,用笔信手在几个学生的名字前画了个圈儿。他肯定地说:“他们都将是大有作为的。”那位老师一看,里面包括了上、中、下三种成绩的学生,便半信半疑地想,这可未必呀。几年后,事实完全证实了艾森塔尔的预言。听众朋友,你一定会像几年前的我一样感到不可思议吧?那请你对教育家的答话三思吧,他说:这是爱,是爱的教育的成功。
教育家艾森塔尔用画圈方法激励学生成功,这是心理学上的一个著名实验,它证明了这样一个原理:如果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施以足够的真挚的爱,那么,他将会得到对象的肯定的评价和积极配合,他也就可能创造出连自己也难以想像的成就。欧阳杰本人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多年来十分注意探索教育学上“施之以爱”的这一重大原则,在汇报自己教育实践经历时,引述艾森塔尔的实验作例证,委实是典型之至,有力地证明了论点,深刻地阐发的主题。
不少演讲者为了表述主题,往往采用正反典型事例加以对比分析,从而增强演讲的说服力。蔡冒奋同志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演讲中,就运用了这种正反对比的方法:
1979年12月8日下午,在北京崇文区有一个中学生鲍文利掉进了龙潭湖的冰水里,20分钟过去了,小鲍在深水中挣扎,精疲力竭,生命危险;围观者逐渐增多……就在这紧急的关头,附近的解放军指战员闻讯赶来,几个见死不救的青年,竟然对他们喊叫:“大兵,快跑啊,立功的时候到了。”最后,虽然小鲍得救了,但是这一情景却使人震惊。在曾经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见义勇为,舍己救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精神发扬光大的文明国度里,竟然会出现这样触目惊心的情景,难怪有人发出这样的呼吁:“救救见死不救的人吧!”时隔一年多,1981年2月1日下午在北京崇文区,又发生了一个8岁的小女孩吴爱莉掉进护城河的事。这一回情景大不相同:首先发现落水小孩的铁路巡守工人一边设法营救,一边大声疾呼。听到呼救,路过此处的首都机械厂青年工人高云涛第一个跳进冰冷刺骨的河水里,第二个跳下去的是患有冠心病的68岁的退休老工人田纪跃,随后飞奔而来的刘树增、柴大勇也跳进了冰水里……大家同心协力,女孩得救了,但高云涛和田纪跃却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从龙潭湖到护城河,从见死不救到舍己救人。前后对比,发人深思:为什么1979年会出现那样触目惊心的情景,时隔一年多,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振奋人心的变67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共产主义思想在发扬,社会风气在好转,伟大的祖国在前进。
在同一地区,同属严寒季节,同是有人掉进冰水,一年前是见死不救的“触目惊心”,一年后则是舍己救人的“振奋人心”。无疑这是两个典型而生动的材料。演讲者把它们放在一起,正反对比,相辅相成,这就产生了单项材料远远难以达到的特有说服力。这两个材料的对照,既说明了社会上各种人在精神道德方面的巨大差异,又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进展和成效。这篇演讲不仅选材得法,而且用材得当,表现了较高的剪裁技巧。正如古人诗云:“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3.材料新鲜俊奇,别开生面
所谓新鲜俊奇的材料,就是指社会生活中新涌现出的、鲜为人知的事实。有些事实虽然发生在历史久远的年代,但一般不为人知,亦具有新鲜俊奇的妙用。在演讲中引述的材料,最忌老生常谈,司空见惯,正好比“剩饭十遍人生厌”。有一篇演讲词,为了说明老一辈革命家无所畏惧、襟怀若谷的崇高精神境界,引述子这一则极为典型的材料:
陈毅同志在江西苏区3年游击战争期间,一条腿受了伤。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没有得到及时医治,伤口逐渐恶化,他决心彻底治一治。一天,他把两个警卫员叫到身边,指了指离宿营地不远的一片小竹林说:“请你们现在把我背到那里去。”到了小竹林,陈毅同志又说:“现在你们俩把我捆在粗竹子上,绑结实,绑紧些。”绑好了上身,陈毅同志又叫警卫员把自己受伤的腿牢牢绑在另一株竹子上。一切准备就绪后,陈毅同志说:“现在你们用手把我这伤口挤破,把里面的烂脓、瘀血、骨头碴子、炮弹皮通通挤干净。” “不行,使不得啊!”两个警卫员急得连连摆手:“没有麻药,怎么受得了啊!”陈毅同志这时又是命令又是央求,非要动这次土手术不可。两个警卫员便含着眼泪给他治伤。只见陈毅头上巨大的汗珠一串串往下淌,但他一声不哼。一个警卫员用毛巾给他轻轻擦汗,刚擦到嘴边,陈毅同志便一口将毛巾咬住了。“手术”做完,那条毛巾已被咬破了。这是多么坚强的意志啊!
这无疑是一个新鲜别致的生动材料,不但使人感到新颖,而且还有传奇色彩。10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有过关云长“刮骨疗毒”的动人佳话,但比起这段陈毅同志“治伤”的真实故事,显然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正是因为这个材料超乎人们的想像,因此就特别具有表现力、感染力。爱迪生曾经有这样一段至理名言:“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幻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和希望不会有丝毫改变,而最终克服困难,以达到期望的目的。”这正是陈毅同志无比坚毅、无所畏惧、无比豁达的崇高精神的写照。
新闻事实,一般具有新鲜、真实的特征。尤其是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引述恰当就能特别诱人,使人乐于见闻。李安娜是一位女同志,1986年她发表过一篇《人才在哪里》的演讲,为了说明我们伟大祖国不乏人才这一主题,她就引述了这样一个材料:
《光明日报》曾刊登过一篇令人震惊、令人惋惜而又发人深省的丈章。1983年,包头市一位名叫陆家羲的中学物理教师,成功地摘下了数学王冠上的又一颗明珠——斯坦纳系列。这是一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然而,遗憾的是,最早发现陆家羲这位数学人才的,竟然不是我国数学界,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位名叫门德尔松的加拿大数学教授!在此之前,陆家羲曾无数次把自己用心血写成的论文投寄给国内有关方面,但不是石沉大海,便是被认为没有价值而原样退回。就这样,一块真金被丢弃,一个人才被埋没,时间竟然长达20年之久!——诸位,人生能有几个20年啊!最后,陆家羲迫不得已,只好把论文寄给美国有名的数学杂志。出乎意料,这家杂志仅仅一个月就给他回信了,回信的人就是门德尔松教授。信中,教授高度赞扬了陆家羲的论文,是当今世界上,在组合设计方面最重大的科研成果之一。而与此同时,我国有关方面却正在邀请门德尔松教授到中国讲组合学。门德尔松教授接到邀请后,曾吃惊地问道:“请我去讲学?讲组合学?你们中国不是有陆家羲博士吗?”请注意,他的称呼是“博士”。而我们的陆家羲此刻仍然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中学教师而已!
——多亏了门德尔松教授!陆家羲终于被“发现”了!唔,只可惜这个发现来得太迟了1984年夏天,这位拼搏了20多年、耗尽了毕生心血的中学教师,由于过分劳累,在一个昏暗的夜晚,终于抛下妻室儿女,留下几百元的债款,以及抽屉里没有写完、也永远写不完的论文,不甘心地离开了这个尚未发现他的世界。他走得太匆忙、太早了。他才48岁啊!倘若在门德尔松教授之前,我们能发现这位数学王国里的天才,使他获得起码的工作环境,或许,这一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吧!
这件事,令我震惊,令我惋惜,让我思考良久:中国是没有人才么?不!然而,中国的人才,为什么自己不能发现,而偏偏要等到别人发现?中国的人才,为什么要死了以后才被发现?——蒋筑英、罗健夫,加上陆家羲,为什么不在活着的时候被认识、被发现、被关怀、被……?我们为什那样“重死”而“轻生”呢?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在中国的大地上,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人才济济——只是没被理解、没被认识、没被发现而已。
引述陆家羲这则新闻事实,的确骇人听闻,催人泪下,叫人震惊。它给人以特别新鲜奇异的感受,使人无法遏止内心的激动,不但引发共鸣,而且引起深思。演讲者恰到好处的设问和自问自答的论述,深刻地阐发了主旨,给人以巨大的教育和启示。这篇演讲之所以反响强烈,精当的引述实属重要因素。
有些材料虽然发生在久远的年代,是历史史实,但只要不经常被引用,演讲者只要善于剪裁处理,巧妙运用,依然能使听众获得新鲜好奇的感受,引起兴趣。例如,泮月娥在《完成一个美的命题》演讲中,为了赞美护士职业的神圣、崇高,就引用了世界上第一个护士南丁格尔的经历论证主题。这个材料是:
请问在座的各位,您看过《第一个医生·第一个护士》这部外国纪实小说吗?我至今珍藏着它。第一个护士是指我们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女士。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她出生在贵族家庭,天生有一副美丽的姿容、出众的才华,她却把毕生的精力献身于护理事业。有人这样形象地比喻南丁格尔的选择说:英国失去了一位统帅。而她放弃了统帅的宝座,竟成了护理事业的奠基人。这样的一位伟大女性,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她的名字铭刻在全世界护士的心中,在我们的心目中更是占据了第一把交椅的位置。从这位伟大的女性的选择中,难道不能在我们心中产生一种崇高意识吗?
除了医务界和专业护士,南丁格尔这位伟大女性对于一般人恐怕是很陌生的。演讲者引述这个著名历史人物献身护士职业的动人故事使入耳目一新,引起关注,并产生了浓厚兴趣。当听完她宁可放弃“统帅宝座”而执着地献身护理事业并成为“奠基者”时,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对演讲的主旨心领神会,使演讲达到了预期效果。
新鲜俊奇的材料,既可以是主题深刻的大事,也可以是内涵丰富的小事。有些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只要是新鲜、别致,富有意义,依然可以“小中见大”,使人赏心悦目,有茅塞顿开之感。有一篇《朋友们,热爱自己的母亲吧》的演讲,引述了一个导游员在途中信手拈来的事例,收到了奇妙的效果。他说:
我国江苏省旅游局的一位导游,一天陪同外宾游览中山陵。在讲解中,他发现客人们走神了,大家眼睛都直愣愣地盯着前方,有几位年老的外宾,还掏出手帕抹着眼睛。导游不由得朝前望去,只见一位中年男子背着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在中山陵前长达392级的石台阶工吃力地向上攀登,一边向背上的老人亲切地解说着风光,老人慈祥的脸上充满了幸福和欣慰的笑容,那亲密无间的母予之情叩击着每一位外国游客的心灵。客人不解地问导游,那位中年人怎么会甘心情愿地背着老人爬那么高的台阶呢?他难道不累吗?那位老人要付多少钱呐?导游激动地解释道:“那是一位儿子背着母亲来中山陵参观的呀!”
这是陪伴导游中的一个意外插曲,作为演讲材料却很是新颖且富有教育意义。这件事是生活中常见的小事,然而包含的意义却不小,特别是在外国游客的心目中,更是新鲜奇特,不可思议,而确实是亲眼得见的真实事例,因此能引发人们的深思,获得启示。演讲者正是抓住这个心理,引用它去揭示了主题。
4.材料生动传神,表现力强
演讲所选材料要具体形象,生动传神,描绘性强。如果演讲材料,抽象概念多,述说语言多,很难使人获得具体实在、完整明晰的印象,很难引起听众的兴味,不容易为人所接受。
1927年7月10日,鲁迅先生在广州知用中学作了《读书杂谈》的演讲。他主要是针对当时文艺界某些人滥用文学批评的混乱状况,发表了精辟的见解,有力批评了不正常的现象。在演讲中他巧妙地引用了一个印度的小故事,堪称具体形象化的精彩范例。这个故事是:
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出卖。货卖去了,孩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他了,说是不晓事,叫老人徒步。他们便换了一个地位,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老人将孩子抱到鞍鞒上,后来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了不久,可又有人笑他们了,说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却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了一个办法了,是我们两人抬着驴子走。
鲁迅先生在演讲中选取这个绝妙无比的印度故事,不仅阐述了自己的正确见解,同时也委婉含蓄地讽刺和抨击了文学批评的不正常状态,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效果。这个材料生动形象,无比深刻,叫人发笑,令人深思。如没有这个故事,直接运用语言述说:“眼下的文学批评,使人越听越糊涂,叫人创作起来无所适从。”很显然既抽象又干瘪;倘若提出论点,旁征博引,加以论证,委实又不大容易。鲁迅先生毕竟具有高超的演讲艺术,用“沙里淘金”的方法,借这个具体形象的材料,一下子就轻巧自如地说明了问题。
要在演讲中把概述性的材料变成具体形象的材料,往往要借助于语言描绘,使之生动传神,使人如临其境,获得真切实在的感受。请看,来自大学校园的一篇演讲:《为了我们的父亲》,演讲者沈萍不但十分注意叙议结合,而且在选取和表述材料上很有独到之处。她引用了这样一段见闻:
在去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我前往书店。天气非常热,我身上穿着清凉的夏装,走在林阴道工。我忽然看见,马路上一位老人推着一车钢筋,正在艰难地行走着。重载使老人不得不把自己的腰深深弯下,太阳烤着老人紫红色的脊背。老人的脸上、背上淌着汗水,在他面前,路是慢上坡,老人咬紧牙,非常吃力地推着车。我赶忙跑过去,帮着老人把车子推上坡。老人抹了把汗水,喘息着向我道谢。当他看到我胸前佩戴的校徽时,眼睛一亮,露出了赞许、期望的目光。他满脸笑容,欣慰地说:“孩子,好好念吧!我也有一个孩子,和你一样上大学。”看着满奉的钢筋,老人弯曲的脊梁,满脸的汗水和欣慰的笑容,听着老人亲切的嘱咐,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此刻,他的孩子也许正在舒适的宿舍里午休;也许正在清凉的大学教室里读书;也许和我一样,正走在林荫路上。我不知道他是否想到过在酷日下推车的父亲?年老的父亲顶着烈日推车,却让自己的子女坐在清凉的大学教室里学习,这是为什么呢?我想答案就在父亲那欣慰的笑容和期待的目光里。他的期望就是让我们接受高等教育,就是让我们用现代科学知识武装起来,走出一条与他们完全不同的崭新的生活道路。这是老一辈的希望,不也是祖国和人民的希望吗?
一位老人在炎热夏天推货车爬坡,这本是生活中极普通的平常事,但演讲者的见解和眼光却很不平常,她具有不同一般的洞察力和表现力,能从中引发出深刻的道理。在叙述见闻的过程中,演讲者十分出色地运用了语言描绘,既绘声绘色,也绘形绘神,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被眼前动人的一幕所感动。她把叙事和议论糅合在一起,寓情理于一炉,生动传神,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她的见解不是凭空而发,而是从所见所闻中有感而发,把演讲主旨深刻地表现出来,使人不能不为之感慨万千。
为了充分表现主题,无论是演讲名家还是一般演讲者,自然首先考虑选择有说服力的典型材料,准确、真实地引用,使听众获得明晰的印象。但是,演讲实践证明,对于表现主题的一些重点材料,若只限于真实、准确、具体这些方面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语言描绘,刻画出栩栩如生的视觉形象,以增强典型材料的表现力度。只要语言描绘方法把握得当,往往就能获得良好效果。下面,我们来看看题为《我的爱国观》的演讲,其中选用了一位英雄母亲无比热爱人民军队的动人事例,演讲者是这样表述的:
……英雄母亲赵珍妮,这个穷乡僻壤的普通劳动妇女,为了爱国,曾经用自己脆弱的双肩承受了多大的苦难?
儿子参军了,一朵大红花,映红了她的笑脸。但谁又能料到,罪恶的死神此刻正叩击着她家的大门。儿子走了,丈夫不幸病倒,久治不愈。一张病情证明宣判了丈夫的死刑:晚期胃癌。
她带着队上给的补助,扶着赢弱的丈夫进城住院。自知不久于人世的丈夫却把她拉向火车站,硬要她陪自己到部队去看望分别了一年多的儿子,以了却最后的心愿。十字街头,她——赵珍妮,迟疑地停下了脚步。此刻,仿佛有一架巨大的天平放在她面前:一头是天经地义的父子情,一头是支持儿子安心服役的爱国心;一边是死者永远的遗憾,一边是十亿人民的殷切期待。感情和理智的砝码,究竟该放在哪一边?赵珍妮耐心地说服了丈夫,老伴只好满含热泪目送列车远去。
品读了这段演讲词,不难看出演讲者借助了文学创作上的艺术表现手法,既有形象刻画,也有心理描写,遣词用语十分注重修辞,把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英雄母亲形象活生生地展示在人们眼前,使人深深感动并为之景仰。单就材料看,本身就很典型,很能说明问题,但演讲者还运用了艺术表现手法,生动描绘,给材料子添了鲜明的色彩,生动传神,使人久久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