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成功的资本:演讲的艺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以预致胜:演讲的准备与主题确立

1.演讲前最关键的三个准备

(1)克服紧张情绪

①演讲前的紧张是自然的,人人都会紧张,连丘吉尔也不例外,应把这种紧张情绪作为自然状态接受下来。

②把紧张情绪化为压力和动力,全力以赴去作演讲的准备,直到自己认为完全准备充足为止。

③如果你仍然觉得缺少信心,那么就做好丢脸的准备,把演讲作为提高心理素质的锻炼。

(2)写演讲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对于一些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下的演讲,例如礼仪型、政治会议型的演讲,演讲稿的起草必须非常确切,演讲者应把演讲稿记熟。

②于一些不具备很高的礼仪特征的场合的演讲,例如讲述个人经历的报告、演讲比赛等,不宜把演讲稿一字一句地写得非常确切。如果死记演讲稿把演讲变成一种背诵,就会人为地增加自己的紧张,在演讲过程中一旦忘记演讲词,就会出现“卡壳”的尴尬的局面。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写一个详尽体现演讲思路的提纲,写下需要确切记忆的硬性知识,如年代、数据、引言等。④演讲前一定要注意把思路理清,把确切的知识点记死,这样就会有利于演讲者轻松地现场发挥。

(3)了解听众

①了解听众的文化程度和知识构造。以调整演讲的语言风格和内容的深浅度。

②了解听众急需解决的心理问题,以调整演讲内容的侧重点。

③了解听众具体的生活、工作的情况,如能确切地发现一些很关键的细节问属,使听众感到意外,就能极大地加强听众的亲切感。

2.收集与整理演讲信息

演讲口才是一门语言逻辑巧妙运用的学问,更是一种机智幽默激励人心的艺术。它是一门学问,因为每篇演讲辞都是深思熟虑写成的讲稿;说它是一门艺术,是因为它是一种把道德伦理、社会政治、艺术熔为一炉并与语言巧妙融合为一体的一种人际交往方式。

一次成功的演讲,可以对人类历史进程发生重大的影响,也可以对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交往与思维方式有深刻启示,从而提高人的口才素质和自身魅力。要学会演讲,就要从了解信息出发。

演讲与信息的关系十分密切。演讲的信息主要指演讲的内容和材料。演讲活动实质上就是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过程。演讲信息不仅是演讲的内容和材料,而且常常是演讲者萌发演讲动机的重要原因,演讲总是为一定的目的和动机所驱使,为演讲而演讲是不可取的。可以说,信息是萌发动机的激素。

印度总理尼赫鲁之女甘地夫人,在其自述中记载过两次截然不同的演讲经历:一次是她在英国学习时,应邀参加一次会议。会上,英国国防部长克·梅农突然当众宣布请她讲话,她毫无思想准备,惊恐万分,只得在哄堂大笑中结束了她的前言不搭后语的“演讲”,并发誓今后不再在公众面前讲话。另一次是在南非,东道主要她在招待会上演讲。她执意推脱说:“不行,我一句话也不准备讲,只有依了这条件,我才赴会。”招待会定于下午四点举行,整个上午,甘地夫人参观非洲铁路工人生活区,铁路工人生活艰苦的情况深深地触动了她,使她“心有所结”如鲠在喉,非一吐为快不可。当主持人宣布“尼赫鲁小姐不讲话”时,她竟改变初衷,一跃而起,主动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而且讲得非常成功。甘地夫人的两次演讲,生动地表明了信息与动机的关系。在南非,如果没有整个上午的参观访问,没有铁路工人生活的大量信息促使她萌发演讲的动机,并给她提供演讲内容,她怎能一跃而起并且获得演讲的成功呢?

信息是动机萌发的基础,而动机一旦产生,就必须要围绕动机进一步收集和整理信息。

动机来源于对信息的理解,演讲动机实际是演讲的最初目的。动机产生后,由于进一步对信息收集和整理,所萌发的演讲动机也会逐步明朗化、具体化。因此,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过程,也是演讲的目的明朗化、具体化的过程。

3.做收集材料的有心人

在演讲中,材料是观点形成的基础,观点从材料中来。这种从材料中抽象出来的观点一旦形成,就成了进一步收集材料的依据。同时,思想观点的阐述,也以材料做支柱,离开了真实、具体、生动、新颖、典型、充分的材料来阐明思想观点,演讲就会如瘦骨嶙峋的“小瘪三”。只有大量地广泛地收集材料和占有材料,才能使演讲获得成功。

可见,善于收集材料对演讲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很多人引用过林肯用高帽子和维德摩迪用大信袋收集材料的有趣故事。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经常戴一顶当时流行的高帽子,随时将所见、所闻、所感的材料记在碎纸片、旧信封及破包装纸上,然后摘下帽子,放进里面,再把帽子戴上,闲暇之时,便分门别类,加以整理,抄进本子以备用。他的特点是收集材料十分及时。维德摩迪是美国十九世纪的大演说家,他准备了许多大信封,封面上标着醒目的标题,倘若遇到好材料,便及时抄录下来,放人适当题目的信封内。这可算是开分档储存有用材料之先河。他们的成功演讲与平时“做有心人”,注意及时地收集材料有密切关系。唐代诗人刘禹锡诗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没有“千淘万漉”的辛勤劳作,怎能有“吹沙见金”的喜悦呢?

当然,收集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鉴别筛选的过程;要慧眼识宝,善于识别、确定材料的性质、价值和作用。否则身在宝山不识宝,即使有好的材料,也会熟视无睹,轻易放过。

获取演讲材料的途径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获取直接材料,二是获取间接材料。所谓直接材料,是指演讲者自己的经验和思想。常言道:“事事留神皆学问”,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处处留神观察,认真体验,便能获得许多材料。由于亲身经历,所见所闻所感是真切动人的最好材料。另外,亲自调查得来的材料,也属直接材料,由于这种材料出现频率较高,司空见惯,有时容易被忽略,因此,必须养成勤记录、整理的习惯。这种材料虽然不是自己的经历,但由于经过亲自调查,对事件产生的背景、经过、结果清清楚楚,讲起来便头头是道,得心应手,极易赢得听众。所谓间接材料,主要是指从图书、报刊、文献中所得的材料。这是最广泛的材料来源。借鉴这些材料要以敏锐的洞察力进行思考、琢磨,不可人云亦云要从中发掘新意,使之具有新的色彩。

这里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要善于利用收集的材料进行归纳、研究、分析,发掘出新意,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收集演讲材料的要求

(1)定向

收集材料要把准方向,防止盲目性和随意性。生活千头万绪,书报浩如烟海,时间和精力不容我们有见必记,有闻必录,这不仅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我们必须把准方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收集。所谓把准方向就是围绕论题进行,根据论题划定的区域范围,按计划、有重点地工作。选择的论题要大小适中,不宜太窄,也不宜过宽。太窄,往往会漏掉与之相关的材料,使用时没有回旋余地;太宽,往往难抓住主线和重点,造成内容芜杂臃肿,削弱和冲淡主题。

(2)充分

材料要充分。演讲要求大量地详尽地收集和占有材料,既要纵向了解事物发生、发展的经过,又要横向了解事物各方面的联系;不仅了解事物的正面材料,而且还了解事物的反面材料,以便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可以避免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材料越充分,思路就越开阔,论据就越充分,就越能正确有力地阐明观点,产生令人信服的雄辩力量。特别是学术演讲和法庭演讲,更要求论据充足,旁征博引。材料不足,往往难以言之成理,很难达到预定的目标。

(3)真实

所谓真实,就是指材料的客观性。即所选材料是客观世界确实存在的、符合历史实际的。只有真实的材料才最有说服力,才最有利于人们形成坚定的信念。任意臆造和虚构材料,势必与事实发生撞击,势必被揭穿。为了保证材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交代材料的出处。如引用事例必须讲清是什么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为什么以及怎么样。这样可增强真实感,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和影响力。同时要知人论事,既不夸大事件的意义和拔高人物思想,也不低估事件的价值和贬损人物品德。对于选做论据的书面材料,要严格检查、核对;要善于鉴别,去伪存真;切忌抄转讹传,张冠李戴,引起哄笑。

(4)新鲜

新颖别致,是就听众的感觉而言的。新奇感是促使人们注意的心理因素。演讲者立论高妙,演讲材料新鲜,就能较好地激起听众的新奇感,引起注意。这对深化主旨,充实内容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演讲者“人云亦云”,重复使用别人用滥了的材料,就会令人感到乏味,甚至反感。因此,要尽力防止和避免材料的雷同,要造成新鲜感。一方面要留心收集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情,同时也要善于收集那些过去早已发生但并不为人所知的事例。此外,还要善于观察分析,抓住现实中看似一般的材料,从中挖掘出新意来。这些当然不是信手可得的,而必须有耐心,有韧劲。鲁迅先生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常借古讽今,十分生动。如《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的演讲,运用了大量历史材料和真实材料,古今结合,使人感到异常新鲜有趣。

(5)典型

选取的材料,既要求真实、新鲜,还要求典型。真实具有可信度,新鲜具有吸引力;而典型则由于其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具有代表性,有较强的说服力。演讲的目的在于说服人、鼓动人。因而,要认真审慎地收集那些最能说明主旨、最具代表性的真实材料和事理材料,防止和避免材料的平淡化。

比如,为了说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性,有人在众多的材料中选取了一位女大学生自杀的材料。这位女大学生相当爱美,常为自己的单眼皮伤脑筋,后来自费做手术,不料手术无效,眼睛反而显得更难看。她陷入了极度苦恼之中,无法解脱,竟一死了之。显然,这种愚蠢的轻生行为竟然发生在一位正在受着高等教育的人身上,这充分说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的必要性。

(6)具体

具体,是相对抽象笼统而言的。有些材料虽然真实、新鲜、典型,但由于详略处理不当,尽管讲清楚了来龙去脉,也使人感到“不够味”、“不解渴”。这恐怕就在于叙述太简略笼统所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对于事例性的感性材料来说,往往是忽视了对重点材料的必要的渲染。比如讲“他带病坚持工作,最后累倒在车床旁”,给人的印象就较笼统。如果进一步把他为什么带病工作,如何做的,怎样累倒的,累倒后又怎样,当时的现场怎么样等作必要的交代和渲染,给人的印象就具体得多。

(7)感人

在演讲活动中,要注意选取能提高听众兴趣和打动听众感情的材料。

很多优秀的演说家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请看,1861年2月林肯当选总统赴华盛顿就职前,在他工作所在地伊利诺斯州发表的告别演说:

朋友们:

不是处在我这地位上的人,很难体味到我此刻的惜别之情。这地方和这里的人民的友情给了我一切。我在这里度过了四分之一世纪,从青春岁月到了暮年。我的孩子在这里出生,其中一个埋葬在这里。我现在要离开你们,不知何年何月再回来,甚至不知是否能再回来。我面临的任务比当年华盛顿总统肩负的还要重大。没有上帝的扶持,我不会成功。有了上帝的扶持,我就不会失败。让我们满怀信心和希望,一切都将好起来。愿上帝赐福于你们,愿你们祈求上帝赐福于我。我向你们依依道别。

这篇告别演说感人至深,语言朴实,道出了一个即将远离的人对故地和朋友的依依不舍的深情,这与演讲者精当的选材密不可分。

5.主题就是演讲的灵魂

主题是演讲的灵魂,它决定演讲思想性的强弱,制约材料的取舍和组织,影响到论证方式和艺术调度。它是选题的具体化明朗化。没有明确的主题,演讲就如同没有灵魂的偶像,即使讲得天花乱坠,也会让人不知所闻,不得要领。

一篇演讲只能有一个主题,必须围绕这个主题展开阐述,否则就容易出现焦距模糊、思想枝蔓的毛病。主题要求鲜明、正确、新颖、深刻。鲜明,是指主题要贯穿于全篇,能够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强烈的反响;正确,是指其观点见解具有积极意义,能使听众受到教益,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新颖,是指见解独特,给人以醒目之感,对听众具有诱惑力和吸引力,能激起听众的兴趣和注意;深刻,是指提出的主张和见解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能使听众受到启迪,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而要做到这些,必须在选定角度和发掘深度上下功夫,做到立意深远。庄子云:“语之所贵者,意也。”元代陆辅之《词旨》指出:“命意贵远,用字贵便,造语贵新,炼字贵响。”可见立意的重要。

6.选择演讲的话题

萌发了演讲的动机,就基本上确定了演讲的最初目的;根据这个最初目的,必须选择议题,确定中心。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着演讲的主题和价值,影响着演讲的成败。

选题就是选择话题,确定谈哪方面的内容。演讲者总是通过阐述、分析、论证议题来表情达意的。选题的基本原则应当是:

(1)顺应历史潮流

演讲的目的在于宣传思想和激励大众。因此,选题必须紧紧抓住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抓住社会现实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思想政治方面的重大问题,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的社会风气和道德修养问题,以及反映科学文化发展动态、推动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问题等等:要讲出新意,演讲者必须考虑演讲的场合、环境、现实状况,以及自己对该问题的历史、现状的了解程度,并给以科学的分析、综合和解释,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2)内容有的放矢

选题要有针对性,要能深刻影响听众,极大地感染听众。由于民族不同,性格各异,职业有别,年龄差距,以及生活环境和文化修养不同,演讲的听众存在着很大的心理差异、风格差异、感情差异等。选题时应考虑不同类型听众的需要,根据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听众的知识水准、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等来确定。只有选题适合听众的心理、愿望,才能调动听众的注意力,唤起听众听讲的热情和兴趣。例如,对青年人谈男女恋情,谈时尚、娱乐、通俗歌曲等问题很合他们的口味,但对中老年人就未必合适。显然,如果对山区老农大谈高能物理,谈得再好恐怕也不会受欢迎;倘若换成水土改良,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3)切合自己的身份

选择演讲议题,应切合自己的年龄、身份,适合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这样,演讲者便能自然地融人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心应口”,措辞、语调、口气也就自然、生动、有声有色、富有活力,给人以新鲜感和亲切感;否则,如果硬要去讲那些不切合身份、气质、年龄和知识水平的议题,就必须是力不从心,即使勉强讲理,也必然是生吞活剥、生硬呆板、无法感人。

演讲者不妨“驾轻就熟”,选择自己比较熟悉、最感兴趣的议题。这里所说的“驾轻就熟”,不是指搬用僵死的套话、空话,也不是指套用固有的框架格式,而是指选择自己比较熟悉、比较了解、比较感兴趣、体会比较深的议题,选择与自己的专业、知识面比较接近的议题。这样容易讲深讲透,讲出水平,讲出风格。

(4)演讲场合与预定时间

演讲内容要与演讲场合气氛相协调,也就是要考虑演讲的时间和空间环境。时空环境不仅指演讲现场的布置,也包括时间、背景、组织和听众等因素。显然,在喜庆的场合大谈悲凉,在悲凉的氛围中大讲欢愉都是荒唐的。

选题还应考虑可供演讲的时间。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一般人的大脑在一小时以内,只能解说或接收一两个重要问题。因此,演讲选择议题必须集中凝练,富有特色,时间要掌握得恰如其分。如果是参加演讲比赛,更有必要了解限定的时间;否则到临场时修改内容,增添删汰,就会手忙脚乱,甚至无所适从。

7.提升演讲主题的技巧

演讲应有正确鲜明的主题,演讲的主题最能体现演讲的思想价值和审美品位,使演讲具有深刻感人的艺术魅力。然而,表现演讲主题又不能流于空洞的说教、现象的罗列和人云亦云的老生常谈。正确的做法是在运用典型充分的材料表达演讲主题时,及时对材料的本质内涵加以分析、概括、提炼、延伸,并通过富于理性色彩的语言点拨、渲染,激起听众的心理共鸣,将听众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邃、更崇高的境界,使演讲的主题得以升华。

在演讲实践中,一般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技巧来升华演讲的主题:

(1)由点及面的扩展

演讲中的事实材料是灵活多样的,诸如一次亲身经历、一个小故事、一段人物描写,甚至人物的只言片语等等,这些虽是个别的却是很典型的材料,往往就能成为升华演讲主题的“点”。由对“这一个”事实的叙述推及包含“这一类”的全部或部分事实内涵的概括,就是由点及面的扩展演讲主题的技巧。

例如,卡耐基在一次指导人们怎样才能走向人生的成功的演讲时,是以别出心裁的一首《徜徉在六月里》的诗歌为点铺展开的:

告诉你什么是人的最爱,

渴望徜徉在六月里。

大约是草莓成熟季节,

某个午后,

总爱偷偷小憩片刻,

什么也不做。

我宁可呆在果园里,

无拘无束!

头顶着一片天,脚踏着一方土,

在清新的空气供我呼吸,

有如茵的草地供我躺卧,

就好像有客来访时,

母亲在阁楼上布置的,

又软又厚的床!

演讲者以一种充满生活情调的诗意片段,来吸引人们沉浸在成功人生的境界里,由此展开进一步提升主题,告诉人们这种境界的生活惟有在艰辛的人生旅程中勇敢地去承受所有的挫折和颠簸才能取得,才能享受幸福的生活。

(2)由表及里的深化

有些蕴含着深层意义的事实材料,不经点破,听众也许理解不透演讲者所要表达的主旨,而一旦经过演讲者的揭示与深化提炼,就如同在沙砾中发掘出闪亮的金子,在贝壳里发现晶莹的珍珠,催人感悟,发人深思。这种由外表行动或客观存在事实的叙述,升华为内在思想或深层含义的表达方法,就是由表及里深化升华主题的技巧。

例如:孙中山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讲道:

“南洋爪哇有一个财产超过千万的华侨富翁。一次他外出访友,因未带夜间通行证怕被荷兰巡捕查获,只得花钱请一个日本妓女送自己回来。

日本妓女虽然很穷,但是她的祖国很强盛,所以她的地位高,行动也自由。这个中国人虽然很富,但他的祖国却不强盛,所以他的地位还不如日本的一个妓女。如果国家灭亡了,我们到处都要受气,不但自己受气,子子孙孙都要受气啊!”

孙中山先生在这里对一个典型材料进行了由表及里的剖析,揭示出国家贫弱,人民必受欺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升华了演讲的主题,唤起了听众强烈的爱国之心。

(3)由此及彼的引申

在演讲中,有时也可以以某一典型事件或自然现象作触发点和媒介来加以引申,联系到另一类相关事物的事理,经此来升华演讲的主题。这种由此及彼引申的升华主题的技巧,通过形象化的渲染,不仅可以启迪听众的智慧和洞察力,还可以创设充满哲理美的境界和氛围。

例如,一位在中国某医学院任职的美籍教师对学生演讲时,他先讲了一则小故事: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在海边散步,沙滩上有许多被昨夜暴风雨卷上岸的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忽然,他看到一个小男孩正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这个男人问道:“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一我知道。”小孩头也不抬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小男孩边扔小鱼边回答:“这条小鱼在乎!这条,还有这条……”教师讲完了这则小故事,满怀深情地说道:今天,你们在这里开始大学生活。你们每一个人都将在这里学会如何去拯救生命。虽然你们救不了全世界的人,救不了全中国的人,甚至救不了一个省一个市的人,但是,你还是可以救一些人,你们可以减轻他们的痛苦。因为你们的存在,他们生活从此有所不同——你们可以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是你们能够并且一定会做得到的。

这位美籍教师在演讲中对一个富有哲理意味的小故事进行了由此及彼的引申,形象地阐发了医学院学生应树立的高尚的职业道德,升华了演讲的主题,使演讲具有一种隽永的感召力。

(4)由陈及新的点化

在演讲中,套用仿拟一些过去的材料,并且进行由陈及新的点化,挖掘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深刻内涵,也是一种较好地升华主题的技巧。

例如,在弘扬爱国主义的主题演讲比赛上,一位演讲者讲述了盼望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内容,最后他是这样升华主题的:

……有一位老知识分子病重期间叮嘱自己的子女:“祖国完成统一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句话比陆游的名句又有了新的内涵。它代表着多少老知识分子的心愿,代表着多少中国人的心愿啊!

在这里,演讲者对这则典型材料中改过的陆游名句进行了由陈及新的点化,赋予其更深刻的现实意义,把演讲所体现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推向了高潮。

(5)由境及情的交融

在演讲中,对现实生活发生的典型事件进行渲染,创设出一种紧扣题旨的境况,并由此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达到升华演讲主题的效果。

例如,演讲《我们的后代喝什么》中的一段话:

德国的亨格尔小姐与同伴来到神往已久的长江三峡游览。一路上,她俩饱览了长江两岸醉人的风光,也深深领略了“中国人”肆意破坏环境的无情。在中国游客眼中,长江竟然无异于一个天然的废物场,滚滚东流的长江“毫无怨言”地包揽了中国游客抛弃的一切:果皮、废纸、饭盒、塑料……作为外国游客,她俩怎么也不忍心这样做,在无法找到垃圾桶的情况下,她俩只好将旅程中的中的废弃物用塑料袋一一装好,下船前彬彬有礼地请乘务员代为处理。不料,乘务员竟嗤之以鼻,毫不犹豫地把垃圾袋投入长江的怀抱。看到这里,我不由地要问一句:《长江之歌》中描述的“用纯洁的清流浇灌花的国土”和“用巨大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的长江,能够挽起它所养育的人们对它一次次无情摧残的重压吗?

水对我们人类有恩有情,我们决不能做出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蠢事,也不能将我们自己酿成的苦酒逼着我们的后代喝下去,更不能做出杀鸡取卵,贻害子孙的傻事。这是责任!

在这里演讲者通过外国游客在长江三峡的见闻和遭遇,形象地渲染出国人环保意识差的生活图景,由此抒发感慨,引发议论,做到了由境及情,情景交融,情理相生,很好地升华了演讲的主题。

(6)由抑及扬的反衬

演讲中的高潮常常是升华主题的关键之处,而恰当地运用由抑及扬的反衬技巧,能使集中于高潮的情与理的表现更有效果,从而使演讲的主题得到升华。

例如,演讲《愿君敢为天下先》的高潮部分:

也许有人说,年轻气盛,不知天高地厚,改革的潮是那么好弄的吗?弄得好,该你走运,福星高照;弄得不好,该你倒霉,身败名裂……我们如果徘徊观望,如果急流勇退,如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如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果害怕枪打出头鸟,信奉“人言可畏”的法则,那么,就会被历史所淘汰,被时代所抛弃,被生活所嘲弄。我们只有去无畏拼搏,去大胆开拓,去承担风险,去顽强竞争!

在这里,演讲者逆水推舟,以退为进,先设立一个与结论相反的前提,极力地“抑”,再用否定性结论,为结论的“扬”蓄势,最后才水到渠成地“扬”起来,这样由抑及扬地反衬,把演讲推向了高潮,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总之,如何升华主题是演讲艺术的一种重要技巧。用好这种技巧,可以使演讲者与听众之间形成时起时伏的和谐呼应、感情共振,增强演讲的感召力、鼓动性和艺术魅力。

8.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演说成功的前题和基础。也就是说,在演讲前要做的两件事,其一是材料的准备工作;其二是心理上的准备,这个准备就是精神要放松,休息好。我们都知道,有的同学平时学习还是很不错的,但是考分却不很理想,有的同学平时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到了考试前就会开夜车,不好好休息,到头来还是考不好。第一种考不好的原因是由于紧张造成的,后一种考不好的原因是由于紧张过度疲劳造成的。对于演说家来说也是一样,有的人虽然很有才华,但缺少锻炼,一上台就紧张。英国首相狄斯瑞黎说他第一次在国会上的演说是失败的,糟糕的。曾四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美国电影明星凯瑟琳·赫本在她的自传中曾这样写道:“我过去曾是怕羞的人,环境让我得到了过多的锻炼,因而成为千万影迷们崇拜的明星。”

当你了解到这些名人怎样由胆怯到成功,无疑有助于你克服怯心理,要锻炼得不胆怯,首先要建立起自信意识,这是演说者是基础的心理素质。即对自己的演说充满必胜的信心,在演说中,心绪镇静,神态自若,思维敏捷,能应用自如地控制和支配自己,使演说技能得以完全的发挥。做到这一点,除了长期的自信心培养外,关键是要每次临场都要认真“备战”,一要对自己所讲的内容确信正确,内容有针对性、有意义。二是对演说的讲稿有充分的理解和熟知,不仅对演说的材料有精确的记忆,还要自信自己的演说能打动听众。

澳大利亚前总理罗伯特·孟斐斯爵士在评论演说艺术时说:“演说人或领导人要想打动别人,他首先要能打动自己,他脑海中的一切都应该是栩栩如生的。”为此,演说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并有必要对小范围的人先试讲,征求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反复修改自己的讲稿和演说时的姿态,强化演说的效果,以便演说时更好地发挥。要使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保持在最佳状态。在演说前要尽量放松,尽量考虑些轻松的事,棘手的问题先搁在一边暂不处理。这样做对演说很有好处。很难想像,一个恼事缠身、疲倦不堪的人能把演说讲好。

例如,1960年,肯尼迪与尼克松为竞争总统在全国7000万电视观众面前举行了他们之间第一次电视辩论。大多数评论员预料,经验丰富的尼克松能够击败缺乏经验的肯尼迪。但当两人出现在电视屏幕后,整个选举似乎转为对肯尼迪有利。原因在哪儿呢?原来,肯尼迪事先就和帮助他竞选的电视导演做了周密的筹划,进行了反复练习。特别是在辩论前几小时特地到加利福尼亚州海滩晒太阳,松弛神经,养精蓄锐。结果在电视屏幕上出现时,他精神抖擞,满面春光,挥洒自如,而尼克松过分相信自己的才能,不听别人的劝告,加上辩论前连日疲劳,因此在电视屏幕上显得精神疲惫,声嘶力竭。结果就不言而喻了。这个例子说明了良好的精神和身体状态对演说时即兴发挥和感染听众方面是多么重要。

演说的心理素质还包括培养自己的吸引意识,即指他在演说时能始终把听众的注意力把握在手中。要做到这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平时就要在对自身的吸引力意识方面的素质进行培养。一是要进行自身的气质、风度的修养。一个人的气质、风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培养、陶冶的。要通过不断地汲取各方面知识,开阔思路;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提高社交能力等等方法增养自身的气质,以吸引、感染他人。二是要深深理解听众,能与他们产生感情共鸣。演说时避免空洞、乏味的演说内容,所准备的演说稿应有针对性,,能打动听众,感染听众。要训练自身的表达技能,通过口语、声调、姿态、手势等技巧吸引听众,强化演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