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路上的沟通进修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别为工作小事抓狂

身处办公室,你会听到大家对一些“小事”的抱怨。虽然这些事情在你看来无关紧要,但对他们而言却事关重大:会议结束后会议室总是一片狼藉,办公设备被到处搬移,开会时借用的椅子没有按时归位。

我们可以一笑置之,但这种办公室“小事”很可能持续造成不良影响。如果你借用了某位同事的椅子而没有归还,他可能会因此断定你做事不够周全。只因为你的这个小过失,当他组建下一个项目团队时,很可能会把你排除在外。

我不是建议你在办公室必须得表现得小心翼翼,生怕惹恼了同事。恰好相反,不要妄自揣测别人的喜恶,而应主动询问他人喜欢哪种工作方式并告知他人你喜欢的工作方式,从而更好地共事。

告诉别人我希望建立良好的、坦率的关系,鼓励双方畅所欲言,并且希望他们允许我再问几个问题。通过询问,我就获得了很多有关他们工作风格的具体信息。你可以问同事、团队成员、上司下面这些问题,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工作风格:

1. 你最喜欢的沟通方式是邮件、留言、短信、MSN、电话还是面谈?

2. 你什么时候工作状态最好,上午、下午还是晚上?

3. 如果我们需要沟通,你喜欢提前预约、电话讨论还是在你的办公室面谈?

4. 如果我需要在工作以外的时间联系你,哪种方法最合适?什么时间打电话最方便?

5. 你是否接受他人给你手机打电话,讨论工作上的事情?

6. 工作时,你最不能忍受哪些情况?

7. 我如何得知你状态不佳?

8. 如果我迫切需要你的帮助,哪种沟通方式不会过分打扰你?

9. 如果我需要将某些东西交给你,而你又不在办公室,你希望我把它放在桌上、椅子、信箱里,还是交给你的助理?

这些问题涉及一些小事,恰当地处理可以令与他人共事的过程变得轻松,而一旦忽略这些细节,它们就可能给你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同时你还必须遵守一条“金科玉律”:不能通过电子邮件询问这些问题。

花时间询问他人偏好的工作方式能够建立和谐的关系,而通过邮件发一连串问题显然不合适。询问这些问题时,沟通的过程和获得相应的信息同样重要。如果你发了一封满是问题的邮件,询问他人偏好的工作方式,他人可能会做出错误的猜想。他们可能认为:“公司正在裁员,他们利用这些问题判断哪些人应该早点走。”

为了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最好当面询问。如果距离较远,也可以通过电话沟通。选择比较重要或者你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如果你想问某个问题,但直接问不合适,你可以换种方式表达。重点不是你问的内容,而是问的过程。

随堂案例

老板与员工的矛盾:白天不懂夜的黑

我的前任上司喜欢白天工作,而我喜欢晚上工作。他每天早晨7点到办公室,下午6点离开。下班后他完全不工作,他不会查收邮件,也不会看留言,他的妻子规定在家里“禁止使用手机”。

我上班时间从没有早于9点过,如果公司规定电话会议在晚上10点召开,我还求之不得。当我觉得精神抖擞时,我的上司可能都要上床睡觉了。

我知道总有一天,我需要在晚上跟上司汇报工作,但是不知道如何才能联系上他。我能不能给他家里的座机打电话?遇到什么情况能够打电话?我最晚可以什么时候打电话给他?我本来可以把这些问题在心里酝酿好几个月,但万一遇到突发事件,我就会变得手足无措。

我考虑再三,还是决定直接问上司:“如果我需要在晚上联系你,可不可以给你打电话?最晚可以什么时候打电话,能否告知我号码?是不是只有遇到紧急情况才能给你打电话,还是说遇到简单问题也可以?”上司把他家里的电话号码给了我,非常明确地告诉我只有遇到非常重要的情况才能打电话,而且不能超过晚上10点。

那份工作我做得非常艰难,工作1年后的某一天,我的心情糟透了。我无法接受一位同事的做法,如果我是老板,我肯定让他卷铺盖走人。我看了下手表,时间是晚上9点半,我给上司家里的座机打了个电话。那场对话让我终生难忘。我站在一家杂货店的门口,吼道:“这份工作就像穿着滑雪服独自游泳,还是逆流而上!”

上司安抚了我的情绪,并帮助我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我感觉好多了,如果事先没有征求在紧急状况下打电话的许可,上司和我可能都没办法理性处理这种状况。

不要等到“状况”出现,才考虑如何沟通才合适。不要耗费数月、数年的时间,揣测他人喜欢的沟通方式。只要主动询问,你就能让工作关系变得融洽,并且证明你关心同事和下属的心头大事。

下面还有些问题,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一起共事的人:

1. 你的生日是什么时候?

2. 你的爱好是什么?喜欢吃什么?经常去哪里逛街?

3. 工作中你最看重什么?

4.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我?

我在很多组织传授这一理念时,有些人提出异议:“前两个问题虽然很友善,但无实际用处。虽然我希望与人为善,但在工作中我从不做无用功。”前两个问题能够让你以他人喜欢的方式认可他们:大多数人因他人能记住自己的生日而心存感激,你也无需表现得过于隆重,一封祝福生日快乐的邮件或是一句语音留言就足够了。

如果有一天,一位同事帮了你一个大忙,或者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时,你送他一份他喜欢的品牌的礼物,或者在他偏爱的餐饮店请他就餐,那么这种行为会让他强烈地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因为在他看来,你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了解和记住他的喜好。如果他不喜欢喝咖啡,你偏偏送一份星巴克代金券给他,这种表示的弦外之音也很明显:你根本不知道他的喜好,也从来不加以了解。

当然,记住每个人的生日或喜欢的餐馆不现实。为每位同事建一份纸质档案或电子档案,记录下他们的信息。当你需要“记起”一些信息时,只需查询这些文档。我觉得在祝福他人生日快乐之后收到感谢是一件美妙的事,但我其实连自己的生日都记不住。我只是设置了日历提醒功能,让它帮我记着,用微博、微信或者其他方式都可以。

最后两个问题是开放式的,表明你愿意敞开心扉与别人坦诚相待,这样一来,你们的话题会越来越多。问一些别人关心的问题,不断拓展话题会帮助你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最好别逢疑必问,你需要了解而不是审问别人。有些人喜欢这样沟通,愿意回答这些问题,而有些人可能不感兴趣,也不明白这样做的价值所在。如果对方感兴趣,反馈给你很多信息,你可以继续提更多问题。如果对方表现出些许的不耐烦,你应该在问几个问题后,马上转移话题,另找其他合适的时间,没必要急于一时。

在关系建立之初,问这些问题是最理想的,但之后问也不晚,提问时也不必觉得尴尬。正如你随时可以征求与对方坦诚相待的许可,你也可以随时询问他人偏好的工作方式。比如,你可以这样跟老同事说:

“我们一起共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我对你还不是很了解,比如我很想了解你喜欢的工作方式,以及你难以接受哪些做法,所以问你几个问题,你介意吗?”

“有需要时,你希望我们邮件联络、电话联络还是面谈?”

“通常由我来制定部门的会议日程,我从来没有征求过你的意见。请问你有什么建议或意见吗?还是遵循惯例?”

如果你询问他们喜欢的工作方式,人们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因为这表明你关心并且愿意满足他们的需要,这种待遇谁不想要?

随堂案例

旅途是增进同事友谊的好时机

几年前,我与一位上司坐飞机从丹佛飞往纽约。为了更加顺利地与她沟通,我准备了一张问题清单,问她是否愿意在飞机上和我聊聊这些问题。她同意了,出发那天,我将问题清单交给她,我们相谈甚欢,之后的工作关系也相当顺畅。

我的另一位上司对此举的反应完全相反,如果我要求面谈,讨论各自偏好的工作方式,或是到他的办公室将问题清单交给他,他肯定会嘲笑我和那份“煽情、无聊的培训垃圾”,将我拒之门外。但我没有就此放弃,每次遇到他,我都会在交谈中问几个问题。最后,我还是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信息。

你还可以尝试下面这些方法在对话中询问他人偏好的工作方式:

“我想与你建立良好的关系,希望我们能加深对彼此的了解。我可以问你几个有关工作方式的问题吗?现在问你方便吗?还是另找时间?”

“因为我们经常合作,所以我认为很有必要了解彼此偏好的工作方式。你觉得呢?你愿意现在讨论,还是另找时间?”

“我希望我们可以愉快地共事,所以大家相互了解一下彼此喜欢的工作方式,你觉得怎么样?这样我们就知道工作中怎么做比较好,不会无意间令对方感到不适。”

用符合自己性格和风格的语言,怎么提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提问的过程。这些问题可以在一对一的对话中展开,也可以在团队或小组对话时展开。在团队会议中,我最喜欢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轮流回答,并且每次可以换不同的问题。

一起打保龄球不能促进团队更好地协作,而询问工作方式的偏好能做到这一点。

在团队中谈论这些话题可以帮助成员之间增进彼此的了解。我们中有一些人认为直接问工作方式喜好的问题不妥,更不指望他人会顺应我们的偏好。但这似乎没有什么难度吧?

如果你想拥有坦率的工作关系,你需要尝试这样做。虽然他人不一定会完全配合,但要是他们连你有什么要求都不知道,那就更不可能配合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