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穿山[1]
势削悬崖断[2],根移怒雨来[3]。洞深山转伏[4],石尽海方开[5]。废寺三盘磴[6],孤云五尺台[7]。苍然飞动意,未肯卧蒿莱[8]。
[1] 此诗作于明崇祯朝。穿山,一名山。在诗人故乡太仓州(今江苏太仓县)。原在海中,后海退,遂与陆相连,高十七丈,山下有洞穴,通南北往来,因名“穿山”。见民国《太仓州志》卷一《封域上》。此诗刻画生动,语言工炼,末二句以动写静,赋予静止的山以勃勃生气,更显出笔力遒逸。
[2] “势削”句:谓山势陡峭如断裂的悬崖。
[3] 根移:谓穿山由海中连根移到陆地。按,山虽不会动,但位移是相对的,海退,等于山移。这样写,更形象生动。
[4] “洞深”句:诗意思说由于山底宽阔,山反而显得矮了。
[5] “石尽”句:意思说走到山石尽头,海才一览无馀地尽收眼底。
[6] 废寺:穿山之上原有真武庙。三盘蹬:曲折盘旋的石蹬,即“崩云蹬”,在穿山左侧。
[7] 五尺台:即“钓鳌台”,在真武庙东。“真武庙”、“崩云蹬”、“钓鳌台”俱见民国《太仓州志》卷一《封域上》。
[8] “苍然”二句:意思说苍莽的穿山好像要凌空而起,不肯久卧在野草丛中。蒿莱,野草,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