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诊疗笔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统一口径,一致对“孩”

初三的学生结业了,由于高中实行住校制,所以周末没时间来学作文了。看孩子们恋恋不舍的样子,我就建了个师生微信群,方便交流。

没多久,女生萌萌就在群里发了一个表情“我难死了”。当时也没多想,毕竟高一学生有半个月的军训期,萌萌平时也是娇生惯养,保不齐就是觉得训练太苦,发发牢骚而已。

几周以后的傍晚,散步的时候有人在后面叫我。一回头,萌萌兴高采烈地跑过来问候。师生重逢,自有一番欢喜,聊了几句,我猛然想起来,不对呀,这个时间她应该是在校园里,住校制是封闭式管理呀!

面对询问,萌萌有点不好意思的样子,说了句“身体不好,请假回家了”就匆匆告别了。我看她满面春风的样子,倒不像生病的模样,但也只是猜测罢了。

后来的一个周末,放学后在教室门外我发现了萌萌的妈妈,她一进来就一脸愁容:“刘老师,快帮我想想招儿,我让这个孩子给‘套路’了!”

听到“套路”这个词,我差点儿笑出声来,请她坐下慢慢说。原来,高一军训阶段已经开始实行住校制,但是学校食堂还没正式开放,所以那半个月的午饭和晚饭还是要回家吃。萌萌回家就抱着妈妈哭,嘴里嚷嚷着“我又是一夜没睡……”作为母亲,自然有心软的一面,但萌萌妈妈还是很理智的,她冷静下来问问情况。萌萌列举了诸多环境的恶劣——室内潮湿、有蚊子、室友有打呼噜的、洗热水澡的人太多……

萌萌妈妈听了,先是安慰女儿,然后是耐心教育,住校制是对学生融入集体生活的一种锻炼,高中毕业后上大学也要面对这些情况的。难道以后能因为室友打呼噜或是宿舍有蚊子就不上大学了?在她的坚持下,萌萌含着眼泪又回到了学校住宿……

我赞赏地点点头,家长这么做没问题,那怎么又被“套路”了呢?

萌萌妈妈叹了口气,要说现在的孩子心眼儿也多,萌萌跟妈妈哭了几场没效果,转而向爸爸的阵地“进攻”。都说女儿是小棉袄,爸爸宠起女儿来可是要超过妈妈的,哭了几天,萌萌爸爸的心都要碎了,便提出让女儿回家住。两口子意见不合,为这事还吵起来了。一边是老公的压力,一边是女儿哭肿的双眼,尤其是女儿到家经常给她端茶倒水帮着收拾屋子,临走时总要抱着她哭道:“妈妈,我一分钟都离不开你……”萌萌妈妈终于扛不住了,带着女儿去了医院,利用她的医学知识,指挥着女儿表现出各种症状,开出了一张“神经衰弱”的诊断书,到学校请了假,萌萌回家了。

我暗暗摇头,这不仅是溺爱孩子,这也是在教孩子弄虚作假呢!萌萌妈妈也很后悔,孩子回家后老实了三天,家务活儿不再伸手了,只要一有空闲就拿着手机摆弄个没完,有时候一天也跟她说不了一两句话,这哪是“一分钟都离不开妈妈”呀,这是一分钟都离不开手机。她提过几次让女儿回校去住,女儿根本就不理会,那架势摆明了在示威——爸爸在家,妈妈总不能把我硬撵出去吧!

我默然无语。

每个家庭的境况都不同。夫妻双方的学识、修养、三观都不会完全相同,所以面对事情的态度难免有分歧,这很正常。但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则一定要互相沟通,达到口径一致。否则的话,爸爸认为往东走正确,妈妈认为往西走正确,而孩子到底听谁的呢?孩子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潜意识,他们觉得父母哪一方能倾向于自己,就会向这一方倾斜,继而更加信任、依赖对自己有利的一方,来寻求保护。

举例来说,在孩子零花钱的问题上,如果爸爸认为女孩应该“富养”,多花点没问题;妈妈认为女孩应该节俭,不应该养成浪费的习惯。在这个问题上父母出现了不同意见,孩子就会倾向于爸爸的观点,会回避妈妈去找爸爸要钱,因为这样做能满足她们的个人需要,所以爸爸的观点就是正确的,而妈妈的观点就可以忽略了。

如果长期成长在父母意见相左的教育环境中,待孩子成年后,极可能出现多重人格。像萌萌住校还是住家里的问题,就是这样的例子。

那天在我的建议下,萌萌的父母坐下来认真地反思了一下,也交换了各自的意见。我也给他们讲了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越来越需要有创新精神和拓展思维的人,所以家长理应认清现实,提早教育孩子学会自立自强。想解决这个问题,夫妻应该先同心协力、统一口径、一致对“孩”,这才能让萌萌正视问题,寻求改变。

最后,夫妻俩终于达成了共识,回家去想办法劝说萌萌重返学校住宿。而我也发动一些喜欢住校的孩子,在群里发些有关集体生活的快乐图文。几天后萌萌家长发来消息:“孩子已经返校,这一回没有哭”。

我给他们回了信息,建议去读读《战国策》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其中有一句很值得我们思考:“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