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关键冲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冲突厌恶从何而来

人们厌恶冲突的原因有很多,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都有。要想搞清楚冲突厌恶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就要首先弄明白,在一生中,冲突债是如何一步步堆积起来的。我们先来看看可能会让你在冲突环境中感到不适的原因。

人类基因

人生而厌恶冲突。人类之所以这样进化,是因为冲突不利于关系发展,而这又是人类生存的关键。我们的穴居祖先可不想陷入战争,导致自己被驱逐出洞,暴露在尖牙利齿的老虎之下。所以,无论是从基因还是生理学角度,现代人类和史前祖先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人的大脑一直在持续地侦测着周围可能对自己的安全造成威胁的因素,而一旦有所发现,它会第一时间命令我们离开。当今人类的威胁中已经很少有尖牙利齿的老虎,但仍和其他的威胁,例如失去自己在部落中的领地,或者被票选驱逐出洞穴等紧密相关。这一点我不再细说,但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冲突厌恶,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

儿时经历

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人类就出于本能地寻找朋友,避免冲突,而随后父母和榜样又把这一本能不断地加强。我们大部分的冲突厌恶都可以追溯到儿时的教育中,一般都会以“行为规范”为标题。在20世纪家长的眼里,冲突是礼貌的反义词。人们认为,与别人发生冲突是有失体统的,并且有一系列的陈词滥调和口头语来向下一代传输这样的价值观。以下是我印象最深的四个。

1.“如果你不能说好话,那么干脆一句话都不要说”

如果你的奶奶也说过这样的话,她大概是想告诉你做人不要太刻薄。首先声明,我同意奶奶说的,不能因为弗莱迪的自行车上有车筐,车把上挂着彩带,就说他的车“女里女气”。但是,当妈妈问午餐吃得怎么样,而你因为如实回答说“不好吃”而受到奶奶的责怪时,我就要和她聊聊了。

因为,这时奶奶想要教给你的是:表面呈现的好要比一件事本身的样子更重要。你是否喜欢妈妈准备的午餐不重要,重要的是妈妈的感受,所以你要回答:“午餐很棒。”替所有人保住面子是礼仪社会的特点。它要求人们有些话需要留在自己的肚子里,而他人的感受远比我们自己的感受更重要。

了解了这一点,你会发现它在我们长大后的世界里几乎无处不在。妈妈的午餐变成了餐厅中没煮熟的鸡肉。当服务员问你用餐体验如何时,你笑笑说:“不错。”你勉强咽下鸡肉,小心地把中间夹生的粉色肉块埋进土豆泥里,默默地祈祷今晚不会抱着马桶大吐特吐。如果遵循奶奶“只说好话”的原则,你就要默默忍受这些。

有时我们也会把自己的想法加入“只说好话原则”中,于是逐渐演变成只说好话原则的升级版:“如果说的不是好话,那至少要到没人的地方说。”因为我们发现,虽然关闭了消极评论,但不愉快的情绪并不会消失。我们总要找个地方发泄情绪,所以需要找个更安全的吐槽地点。将不友善升级成被动攻击的版本之后,吃完夹生鸡肉的第二天,你向身边的朋友吐槽这家餐厅,并在Yelp网站上给出了一星的评价。你对这家餐馆和服务员发起攻击,甚至都没给他们任何补救的机会。奶奶知道后大概要因此而感到羞愧了!

只说好话原则在工作中也起不到什么好作用。之前那块没煮熟的鸡肉变成了同事糟糕的报告。你在会上一言不发,也没有让这个项目在未得到任何建设性建议的情况下继续下去。你选择了另一种处理方式:会后在走廊悄悄地和其他同事吐槽这个差劲的报告。

2.“管好自己的事”

奶奶绝对不是唯一一个鼓励我们回避冲突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有一位老师告诉过你“管好自己的事”。就我的经历而言,说这句话的是我上四年级时的老师兰金夫人。她常说:“管好自己的事。”我一直不理解这句话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为什么四年级学生就必须有和谐的群体行为。但有一点我清楚,如果周围有不好的言论,或同学间出现矛盾时,我应该默默地旁观。当同学们做坏事时,大家都心照不宣地“管好自己的事”,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成为“告密者”。

这样做的问题在于,它让人们学着去忍受看不惯的事情。同学间的不良风气使我备受煎熬,即使我在运动场上、教室中和校车上,都曾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但显然这些并不算我“自己的事”。

由此所带来的绝不仅仅是对个人的消极影响。没人告诉过我如何去分辨朋友们的打打闹闹是在规定之内的、无伤大雅的玩笑,还是规定禁止的暴力行为,或许两者皆是。一开始他们可能在玩闹,所以我们要站在一旁观察,看是否会发展成暴力行为。有多少次在面对霸凌时,你都保持沉默呢?调查显示,在85%的霸凌场景中,都至少有一位旁观者目睹了暴行。但是只有10%的案件中,旁观者进行了干预。6而数据显示,在旁观者干预之后,大部分霸凌事件都会在10秒内结束。我们真的希望孩子只“管好自己的事”吗?

在工作中遇到的事不一定都像霸凌这么严重,可能只是看到同事犯低级错误不去提醒,而这个错误就会从一开始的小沟壑逐渐发展成执行过程中的深渊。来来回回的纠正拖延了整体工作进程,还让同事间产生了敌意,但如果能在一开始就指出同事的错误,这些事本不会发生。

还有些行为会带来更严重的危害。比方说,在同事们的讨论和八卦中,你获知了团队中的不和,有人质疑了其他同事的能力甚至品德,但你不知道怎么处理,或不知道如何消除对方的怀疑和误解,所以只能放任其继续传播发酵。你选择做一个旁观者,毕竟这不是你自己的事。

3.“看看你干了什么好事”

你还记得吗,小时候的自己说了什么话,结果惹得另一个小朋友哇哇大哭?不知你是否和我有同样的经历:大人不知道从哪里突然冲过来,伸手打了我的屁股,挥舞着手指头责骂着:“看看你干了什么好事!”虽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但可以确定的是,我惹上麻烦了。

在“看看你干了什么好事”这一刻,我们一般会学到两个道理。

首先,其他人的脾气都不太好,在公共场合要学会隐藏情绪,后一句是我根据逻辑归纳出来的,因为每当别的小朋友生气、难过或沮丧时,大人们都会给出不一样的反应。细心教育型家长一般能马上用言语或者棒棒糖去安慰情绪激动的小孩,粗暴型的父母则会自己也跟着情绪失控地大喊:“你家孩子要把我弄疯了!”

其次,当其他的小孩子情绪失控时,我们要对此负责。但事实是,你可能只是因为乔丹邀请你去参加生日聚会,而无法和山姆一起玩了。山姆觉得自己受到排挤,放声大哭,但你其实并没说错什么。你又怎么会知道为什么乔丹没邀请山姆呢?但大人们才不管这些。他们冲到现场,迅速找出哭泣的小孩,然后开始指责另一方。山姆自己变得情绪化,但这全是你的错。

长大之后,我们小心翼翼地避开所有可能惹怒别人的事。团队面临着严肃的任务,你预感在这过程中肯定埋伏着能让情绪爆炸的地雷,所以决定不去冒险,而是放任事情发展。结果呢?那个哭得最大声或者喊得最大声的人掌控了整个团队。你无法取得任何进展,只能在原地打转。毕竟,你无法责备那个在会议中失声痛哭的人。

4.“别惹麻烦”

我们与权威之间的不健康关系从童年时期就开始了。如果老师、教练或者童子军队长是个刻薄、不公或能力不强的人,我们的抱怨常常会石沉大海。人们会告诉你“别惹麻烦”,就像你在足球训练后回到家,抱怨着教练的处理不公,却只是被家长拍拍头,然后安慰道“继续努力”或者“好好表现”。

于是我们学会不去挑战权威,而是接受权力就是一切;学会了如果年长位高的人做的事让我们不开心,出问题的肯定是自己;学会了咬牙面对困境,不能挑战权威,不让对方难堪。

毫不意外,成年人都不再敢轻易挑战年长位高者。毕竟如果说了什么,很可能“惹上麻烦”。所以,我们眼睁睁地看着毫无建设、毫无头绪甚至满嘴谎言的老板继续危害团队,但还是不敢冒险惹老板生气,更不想被炒鱿鱼。你宁愿咬牙忍受,也不想改变现状。

警告:根据我的经历,在童年时期奏效的“别惹麻烦”原则本身也在不断改进。现代社会的“直升机父母”不再一味地服从权威,特别是在事情和自己的宝贝孩子有关时。很可惜,这些过度保护型父母却没有教会孩子该如何坦诚地与权威相处,而是跑来拯救孩子,亲自上阵,与老师、校长或教练对峙。“拯救”行动只能教会孩子:权威(老师)只能与权威(家长)对抗。可悲的是,这样的处理方式同样会为将来埋下冲突厌恶的种子。在附加章节里我会详细地描述培养冲突回避型的后代将会带来怎样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