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佛学(第2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太虚与道德新运动[1]

李翚

内容提要 晚清以降,中国思想界不断有道德重建之呼声。1946~1947年,太虚与《海潮音》倡导“道德新运动”,提出以组建五戒、十善团体的方式,以“恶止善行”为准则推行佛教伦理道德以拯救世道人心。此项运动虽因太虚逝世中道而止,但作为一次人间佛教理论具体实行方案的尝试,它所提出的一些原则与方法,所坚持的佛教中国化、伦理化与现代化的方向与道路,都可视为当代人间佛教运动开展各类社会道德实践活动的先行者与探路者。

关键词 道德新运动 佛教伦理 太虚 《海潮音》

作者简介 李翚,《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编审。

“道德新运动”,又称为“新道德运动”,是太虚生前倡导的最后一项佛教社会运动。1946年《海潮音》第27卷第9期刊发了太虚的一篇小文《集团的恶止善行——新道德运动》,文中提出,要达成救世拯民的目的,“必集团之恶止善行”。[2]该文主标题之后有一副标题“新道德运动”,以此显明该文“作道德重建之呼吁”。[3]随后,主编尘空“在太虚的授意下”[4]于当年第10期《海潮音》发出征文启事,定于次年1月编发“人类的新道德运动”专号,恳请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投稿,以响应太虚号召,推动道德新运动的开展。1947年1月,《海潮音》第28卷第1期的“道德新运动”专号及随后的两期,共刊发了24篇征集与编选的相关文稿,作者有演培、妙吉祥、大醒、巨赞、茗山、善因、震寰、张耀华、杨泽中、涂本农、李观久、张翔凤等僧俗大德,热烈讨论“道德新运动”的内涵、意义与实施方案。根据太虚“以集团之恶止善行,造成恶止善行大集团”的设想,《海潮音》提出道德新运动的主要方式是采用佛教的僧团制度,组成五戒团或十善团,将这种组织推广到社会各阶层、各团体中,以期人人持五戒行十善,则世界人人皆为善友,人类生活普遍增胜。但随着3月太虚去世,此项运动中道而止。《海潮音》第28卷第3期刊发守培的总结性文章《海潮音道德新运动专号之总检讨》,可以看作运动结束的标志。

道德新运动可谓太虚一生开展佛教革新与社会运动“理论有余而实行不足”[5]的一个缩影:就像其领导的佛化教育新运动、新僧运动、救僧运动、人间佛教运动等一样,都提出了具有号召力的思想观点并得到积极响应,却都“雷声大雨点小”,或为纸上谈兵,或仅“哄传一时”。虽其“运动”归于失败,但其“思想”仍一直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熠熠生辉,有重要的影响力,并在当代人间佛教运动中得以传播或实践。

目前尚未见学界对道德新运动做专题研究的论文,本文通过对《海潮音》“道德新运动”专号与相关文本的分析,以了解此项运动的始末、内容及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