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画研究.2018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青海玉树扎勒摩崖石刻群初探

拉日·甲央尼玛

摘 要:凿刻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的扎勒摩崖石刻,不仅是藏区少有的早期后弘风格的摩崖石刻,而且藏文注释与图像并存,为藏传佛教艺术的早期风格在藏东的流行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本文作者通过实地调查,结合相关史实,对此处石刻进行了一些探讨,基本梳理出石刻内容、年代及成因的大致面貌。

关键词:扎勒摩崖石刻;内容;造像年代

2015年6月,有学生聊起在老家小时候有一片嬉戏之地,岩面上有头牛,牛尾巴上有一串海螺,不知何物或何故,特邀我去鉴赏。经笔者初步观察研究,发现岩面不止牛和海螺,还有佛像,护法,藏文题记的摩崖石刻,经过仔细辨认,发现这些图像和文字都围绕着一个西藏著名人物直贡巴·觉巴·吉天颂恭( ),这处摩崖石刻以往尚未见诸解说,本地信众也无人辨识。本文将初步探讨此处石刻内容及造像风格。

扎勒摩崖石刻位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歇武镇当巴村对面山头上,距离玉树藏族自治州府37.5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东经,海拔高度3736米。该地距勒巴沟沟口大约13公里,该地目前并未发现其他摩崖石刻,这铺石刻当属新发现。此地不但发现大面积凿刻的佛像,同时有年号、人物名称等重要信息的题记。本文将对扎勒摩崖石刻,以及直贡噶举派创始人觉巴·吉天颂恭的生平乃至该派创立之时(11世纪)藏传佛教艺术绘制内容、风格特点等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石刻分布及内容情况简介

扎勒为藏语意为扁形岩石,石刻所在山丘上岩石密布,刻满玛尼,有当时嘉囊活佛( )、朵仁香曲巴汪( )修建新塞玛尼石经城选址此地,后因缘不具而放弃之说。

石刻凿刻于山间一面高约12米,长20米的巨型石灰岩岩面底部。内容从左至右依次为顶礼阿閦佛图、题记一、护法、题记二、神牛图、佛塔、观音立像、护法都索玛八个佛教图像。

(一)顶礼阿閦佛图

顶礼阿閦佛图,为最左侧构图,阿閦佛总高360厘米,佛身就高达3米,阿閦佛一面双臂,左手施禅定印,右手触地印,袒右臂,着佛简装,跏趺坐于双层莲瓣上,有朝向两边的宝象座。阿閦佛两边各有一位胁侍面向主尊,单手做顶礼,另一手撑地为静息状,着菩萨装,坐于仰莲莲台上。胁侍高180厘米,安置于主尊膝盖两侧,主尊左手下方还有一位僧人,双手顶礼跪向主尊。僧人像剥落比较严重,目前只有顶礼双手及头部依稀可辨。

(二)藏文题记一

该题记位于胁侍左部,共五排,能辨认2/3,共38字。汉文译为:觉然比丘仁青之时,他之子—制,世尊—的—十—这之地—等,众生—佛—而祈福。

(三)护法一

护法高200厘米,左手捧血碗于胸前,右手持月刀高举,伸左腿,屈右腿,站于一俯卧恶人之上。此尊为噶举派主要护法玛哈嘎拉,是佛教根本的化身。为调伏刚强众生而呈愤怒相。本尊及眷属护法众,依缘多现两臂、四臂、六臂等。其中两臂玛哈嘎拉是普赞如来及金刚总持之愤怒化身,亦为噶举派最重要的护法。护法左手边藏文题记 ,汉文译为:护法玛哈嘎拉。

(四)藏文题记二

此处藏文题记辨识度较高,共48字,出现释文涅槃纪年等非常重要的信息。汉文译为:世尊涅槃—后—三千两百三十四年之时,智垄之地的觉然姓和神与三宝昌盛之时,母铁蛇年修努喇嘛亲制。

(五)佛塔

此处佛塔高106厘米,藏传早期样式,塔座,然后收分成座,上面三阶,然后是塔身呈瓶形,无塔顶,只有简单方形顶盖。

(六)神牛图

七海螺及神牛图是一只犏牛面西昂首而行,尾部开始,七只海螺一排成串刻绘于岩壁之上。牛身长140厘米,海螺排列长2.7米,单只海螺长40厘米宽22厘米。此处这个奇特的图形无疑为这里增添了无限的神秘感。黄牛头下面有藏文题记 ,汉文译为:大地主——落牛。

(七)观音立像

观音立像高约300厘米左右,单面双臂,左手持莲于胸前。右手伸出做愿仰。双脚呈一字形,并列站立于莲台上。头戴三叶宝冠,袒上身,着双层衣裙,观音右臂附近有藏文题记 ,汉文译为:顶礼圣观音菩萨比丘。

(八)护法二

此处为整个摩崖的西侧面,石面更加粗糙,刻痕风化严重,漶漫不清,几经辨认还是显出一个护法的轮廓,龇牙瞪目状,有左手和肚部,但所持物或手印不清,右手持剑过头顶,左腿不清晰,右腿弯曲,似乎坐于一匹骡马上,有藏文题记( )护法天姆字样。

(九)还有一尊菩萨像不详

在这尊护法右侧,依稀可辨一尊菩萨的左臂及左腿膝盖部分。

二、石刻内容,题记辨识及年代与相关问题

(一)阿閦佛(

为不动如来,梵文转写Ak obhya,意思为“不动”,因菩提心坚定不动如山,故名为“不动”,有无嗔恚的意思。《佛说阿閦佛经》中说阿閦佛为菩萨时,在大日如来(或译为广目如来)前发“于一切人民飞蠕动之类不生嗔恚”等誓愿,经过累劫的修行,终于在东方的阿比罗提妙喜世界七宝树下成佛,佛刹名为“妙喜”。由于他的愿力所感,佛刹中没有三恶道,大地平正柔软,一切人都行善事,环境极其殊胜。依《大宝积经》所说,往生妙喜世界的因缘多种,但是佛陀说的根本因缘则是“应学不动如来往昔行菩萨行,发弘誓心愿生其国”①。

阿閦佛的图像特征很明确,在五佛组合中不难辨认。但失去组合关系,单尊形式出现时,特别是在摩崖石刻,失去身份辨识时,很容易与降魔释迦牟尼像混淆,但此处,宝象座无疑为这尊阿閦佛提供了无可争议的重要依据,但两胁侍是不太好定义的图像。大日如来常与八菩萨组合,五方佛也与八大菩萨组合从属关系。大日如来与文殊、普贤组合为华严三圣,西方阿弥陀佛和观音,持金刚组合为无量三尊或极乐三圣,药师佛和左胁侍日光遍照菩萨,右胁侍月光菩萨合称东方三圣。宝生佛和普贤,除盖障。而不空成就和地藏、虚空藏的这种组合方式,在后弘早期普明部也常见。阿閦佛愤怒尊明妃为触金刚女,静相明妃为摩摩枳(Mamaki),持金刚杵,蓝色。两胁侍多是金刚爱菩萨和金刚喜菩萨。金刚爱菩萨(Vajraraga),位于金刚界曼陀罗第一成身会中,东方月轮五尊中阿閦如来左方之菩萨也。司大悲爱染。秘藏记末曰:“左金刚爱菩萨,肉色,持箭。”圣位经曰:“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证得爱大悲箭三摩地智,自受用故,成金刚爱菩萨形,住阿閦如来左边月轮。金刚界成身会三十七尊阿閦佛有四眷属:全刚萨埵、金刚王、金刚爱和金刚喜。金刚喜菩萨(Vajrasadhu),金刚界曼陀罗第一成身会中东方五月轮之五尊中,位于阿閦如来后方之菩萨名。司欢喜之德。秘藏记末曰:“金刚喜菩萨,肉色,二手当胸拳。”②圣位经曰:“毗卢遮那佛于内心证得金刚善哉自受用故,(中略)成金刚善哉菩萨菩萨形,住阿閦如来后边月轮。此图中俩胁侍手印或持物不完全相符。所以阿閦佛及胁侍怀疑为东方药师佛及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这在《药师佛造像图式的通融性》①一文也提到药师佛与阿閦佛同体关系,如此推理成立,阿閦佛的胁侍也应与月光菩萨、日光菩萨有关。药师出身东方,与阿閦佛一致。药师本籍究竟如何不得而知,但在卷宗药师的供养与阿閦佛一致。这样,我们或许可以推测药师佛与阿閦佛的演变。在药师造像图的融通性一份中,也提出密教一般将其视为东方阿閦佛之同体,神秘的解释以药师佛显东方一切佛故。

在阿閦佛之尊左手边胁侍之下,一双手顶礼状僧人跪向主尊,这个图像的意义就似乎与整幅图像左侧的题记有关。

(二)藏文题记

题记中出现“觉然沙弥仁钦贝”字样,“觉然”为族姓,在玉树一带非常有名。

现代著名学者桑丁昂江( )就是此姓。此姓中出现过一位名人,即仁钦贝( )(Rin—chen—dpal)②,此名为其授教于帕木竹巴(1110~1170)菩提经时的法名。本名吉天贡布( )(vJig—rten—mgon—po),又名觉巴·吉天颂恭,意为“世间依祜,佛,观音菩萨”,这当然是他事业有成之后人们对他的尊称,也名直贡巴,顾名思义即直贡派的创始人。吉天贡布(1143—1217),1143年出生于朵弥六岗之属觉然家族,当今也有部分高僧认为其出生地为玉树境内巴塘乡卓玛杂扎附近。吉天贡布从小受到职业训练,据说9岁时就会为人念经、讲经。1168年,年方25岁的吉天贡布前往丹萨梯寺拜帕木竹巴为师。帕木竹巴为帕竹噶举和丹萨梯寺创建人,在当时弟子门徒颇众,很有势力。帕木竹巴与吉天贡布同为藏东同乡,得其信任授予密法,两年后帕木竹巴圆寂。吉天贡布成为丹萨梯寺住持。1179年,36岁的吉天贡布在桑日北部建立著名的直贡梯寺。③这铺石刻就跟直贡巴·觉巴·吉天颂恭( )在拉萨建寺立派似乎有了直接关系,在藏文题记中,依稀能辨认出一个名叫修尼喇嘛的子嗣④为吉天颂恭普天众生带来福泽而刻。

接下来的护法为两臂玛哈嘎啦( ),玛哈嘎拉是梵语,意为“大黑天”( ),藏语也叫“滚波”( ),是藏密一尊重要护法神。续典《金刚帐》云:复次,薄伽梵大金刚总持(玛哈嘎拉)从其(金刚总持)之身、口、意金刚所生。玛哈嘎拉译为“大黑天”,藏密认其为事业护法,以天龙为首之八部神或鬼神,彼等随喜功德护持佛法,将来都会成佛;而超世护法本身已证佛菩萨地,故为佛菩萨化身修行者为祈求未曾中断之传承祖师给予不断地加持,令自身从俗世提升以成就佛法事业,故修玛哈嘎拉及一切护法,护卫一切众生免除业障,特别是毒所造成的业,此尊为噶举派主要护法玛哈嘎拉,是佛教根本的化身。为调伏刚强众生而呈愤怒相。本尊及眷属护法众除护法佛法外,依缘多现两臂、四臂、六臂等。其中两臂玛哈嘎拉是普赞如来及金刚总持之愤怒化身。首先“智慧怙主”是空悲双运,界智无二之自性。外显圆满报身相,身无披风,手持弯刀(一种特殊法器)。其说为一切护法之根本枢纽,因此安立为智慧怙主。据称大黑天为战神,供奉此神可增威德,举事能胜,民间视其为施福之神。也有将他译为勇保护法的。玛哈嘎拉有多种,常见的有两臂、四臂、六臂三种,他们的身色都是青黑色①。

此处两臂玛哈嘎拉,一面三眼双臂,双腿站立于一恶人之上,左臂附近有藏文题记。两臂玛哈嘎拉是历代噶玛巴(大宝法王)的不共护法,誓愿护持噶玛巴弘扬佛法,故为噶玛噶举传承推举为第一护法。总结来说,具有以上传承历史的智慧怙主——两臂玛哈嘎拉,可以说是经续教证双运之醍醐教法——证悟义传之殊胜护法,乃秘密之护法,较之其他护法更加殊胜。嘎玛巴西开示道:所有修持普遍称名“噶玛巴”法教的行者,无量事业都能因护法众(玛哈嘎拉众)的守护而成就。此处刻绘此尊护法,也表明直贡巴及直贡噶举派被玛哈嘎拉护佑。

护法左边藏文题记中出现了涅槃纪年,是判断造像年代的重要依据。现粗译如下:世尊涅槃后三千两百三十四年,智垄之地的觉然和三宝所辖昌盛之时,母铁蛇年,修尼喇嘛亲制。纪年表示释迦涅槃后3234年。这个题记应该刻制于觉巴吉天颂恭建寺立派之时,但现在公认的佛祖涅槃为两千多年,一般不认为有3234年之久,但藏传佛教有一种昼夜纪年的习俗,不多见,其局部地区确实有此法存在。即一昼一夜计数为两天,那么3234年也就是1617年。释迦涅槃后1617年,我们以一般佛家公认公元前486年推算得出释迦涅槃后 1617年是1131年。但公认觉巴吉天颂恭出生于水猪1143年,建寺立派1179年,似乎只相差了几十年。藏文题记中还出现了智垄( )这个地名,当属藏地下部六岗之一的玉树地区,说明了觉巴出生觉然之姓。这姓就出了直贡派创始人仁钦贝,这里还有母铁蛇年。查阅吉天颂恭在世期间只有一个铁蛇年出现,就是1161年,但此时吉天颂恭才18岁,没有什么事迹可以勒石为表,1179年才是个有建树的年号。比较清楚地说明了此处凿刻时间及事件和所凿刻之人的姓名。

海螺与神牛:此图在这铺壁画中着实让人摸不透,不过在对觉巴吉天颂恭的历史深入寻访中,在一些藏文典籍中找到一个重要事件跟觉然这个姓氏有关。觉然家族前身为藏族六大姓之赞普智姓。藏王赤达玛之时,一名曰智达的贵族生了七子。父亲有件名贵的藏袍,晒在龙椅之上被风吹走掉入湖中,为捞起衣袍,七个儿子抓着一犏牛鼻绳跳入湖中。结果牛鼻孔被拉破,七个儿子溺水而亡。后这位富主续弦,生得一子曰智尼玛黑白花,智尼玛又生子曰巴吾荣格、巴吾亚格、巴吾玛格。长子巴吾荣格二十岁时,在转阿尼玛庆之时途中遇见一群鹰在湖边褪去羽毛,变成美丽的少女洗漱。他偷偷藏起一只鹰的羽毛,待众鹰换上羽毛飞走之际,剩下一位美丽的姑娘与之合好。姑娘临行之时,叮嘱巴吾荣格在九月之后来湖边寻子,后巴吾荣格在湖边得一具吉祥,宝贵预言为族部幸福,福泽众生有情之子。①

此则故事中七个儿子溺水而亡与神牛的故事被神化为七只海螺,也算是一种祈福吧。随后觉然家族形成,后没落,吉天颂恭生于此姓家族。

最末一尊造像是一尊观音立像,像高3.2米,由于石质粗糙,石刻难以辨认,但从题记上看,顶礼“圣观世音菩萨观音”还能清楚辨别。观音之像左手持莲于胸,右手持印,手指非人跪地祈祷,两腿直立,两脚左右呈一字形站立于莲台上,头戴三叶冠,两臂中部系手镯,袒上身,着两层长裙。藏地观音《西藏王统记》载,当年松赞干布为了寻找自己的本尊去南印度等地,请来了十一面观音像,但单面双臂作为主尊在藏地似乎非常罕见。一般这种像都出现于大日如来,观音菩萨作为从属时的形态为多,而单尊出现是单面四臂。大面于密教思维即十一面观音,由于其功力由两臂变化为四臂、六臂、八臂及千臂。同样单面也可化现为各种千头等。而此处单面双臂,而且右手下伏魔这般造像,实属罕见。

这铺石壁尽头面西的石面上还刻了一尊护法。此护法龇牙瞪目,左手残破,右手举剑于头顶,似游戏坐于一匹骡子上,藏文题记 护法及天母模样,经辨识为噶举派护法都索玛。

此处石刻与觉巴·吉天颂恭在墨竹工卡建立直贡梯寺有着呼应关系。石刻造像及题记都围绕着觉然这个族姓和仁钦贝展开。此处石刻极具吐蕃时期造像风格,阿閦佛两胁侍的坐姿及观音立像的三叶冠,仰覆莲座,袒上身,着裙,双层项饰,都与玉树勒巴沟出现的菩萨造像如出一辙。另护法玛哈嘎拉和护法都索玛的怒像造型,及臂饰佩戴在手臂中部的绘法,也都体现出浓厚的吐蕃时期造像的遗迹。此处摩崖石刻无疑为后弘早期佛教造像艺术,填补了西藏东部地区十一二世纪佛教摩崖石刻的空白,为研究佛教造像艺术传承及藏东阿閦佛崇拜的传播发展,乃至直贡巴的生平,都会提供有力的历史依据。

作者简介:拉日·甲央尼玛,男,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美术教师。

①请参阅后汉月支国三藏支娄迦谶译:《佛说阿閦佛国经卷上》。

②直贡噶举派,是从帕竹噶举中衍生的八小派系之一。由晋旦觉巴公布·仁青白(1143—1217年)所创,他出生于玉树结古镇西航村,也就是闻名于世的吐蕃摩崖石刻遗产贝库附近。二十岁左右时,前往卫藏地区求学,约1167年,依止帕竹噶举派创始人多杰嘉布,获得噶举派的殊胜传承。于1179年在墨竹工卡县的直贡地方建立直贡梯寺,标志着直贡噶举的流派正式成立。请参阅《四川民族学院学报》,夏吾李加,第22卷,第4期, 2013年8月。

①王忠林:《艺科论坛》《药师佛造像图式的通融性》,第443页。

②热色贡觉嘉措,藏文《觉巴·仁钦拜传》,西藏人民出版社。

③夏吾李加:《帕竹噶举派的分支流派在玉树地区的传播发展》,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④藏传佛教有这种把亲近学徒叫作子嗣的习俗,仁青贝从幼出家,终生并无子嗣。

①李志勇:《藏传佛教常见护法尊像略述》, 《新西部》,2014年第33期。

①直贡旦增白玛坚参,藏文《直贡法嗣》,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