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宁夏农业及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与展望
韩治泰 王岚海 刘 超 何鹏力
2020年是极不平凡极为特殊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强烈冲击和巨大影响,宁夏各级农业农村工作部门,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切实落实“六保”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农业农村水利林业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一、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提升综合能力,提高农民收入
着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夯实粮食安全基础,2020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018.75万亩,预计产量380.49万吨,完成粮食省长考核目标任务,实现“十七连丰”。2020年1—9月,宁夏农业增加值实现218.7亿元,增长2.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59元,增长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农业增加值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8%,农民收入跃上新台阶。
作者简介:韩治泰,自治区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岚海,自治区水利厅办公室主任;刘超,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副主任;何鹏力,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副主任。
(二)强化顶层设计,力推重点产业
2020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将葡萄酒、枸杞、奶产业、肉牛和滩羊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纳入全区九大重点特色产业,年初安排产业基金引导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建立每一个产业两名自治区级领导包抓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召开调度会、现场推进会,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成功举办第九届宁夏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览会、全国特色农产品经销商宁夏行系列活动、闽宁特色产品展示展销嘉年华、农民丰收节等活动,有效提升了宁夏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农业扩大开放合作、为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搭建了广阔平台。
(三)加大政策引导,做大特色产业
按照自治区重点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各级农业部门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支持引领,有力地推动重点农牧特色产业发展。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区奶牛存栏达到58.1万头,较2019年年底增加14.3万头,新增存栏量是前8年的总和,成母牛单产突破9000公斤,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肉牛和滩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95.3万头和1170.6万只,较2019年底增加26.3万头和22.4万只。开工建设奶产业项目65个,完成投资53.5亿元;建成存栏100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场85个,新建、改(扩)建屠宰加工厂6个;建成“300”模式滩羊家庭牧场140个、存栏千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70个;新建酿酒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2.8万亩。各产业量的扩张,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着力推广科技,深化绿色发展
制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发布特色优势产业主导品种132个、主推技术141项,确定一批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岗位首席专家,实施10项关键技术研发和20项重大实用技术推广项目。实施“三百三千”农业科技推广行动,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建设12个良种繁育基地,落实技术服务组525个、农技人员1897人、服务主体1112个、科技示范基地1122个。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建设农民田间学校163所、自治区级农民培训示范基地37个。举办科教云平台信息培训,线上线下培训人数达5466人,培育科技示范户1637个。新建高标准农田9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62万亩,建设示范水肥一体化减量增效技术100万亩、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600万亩,畜禽粪污、作物秸秆、农用残膜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90%、85%和86%以上,农业绿色发展进一步扩展。
(五)持续推进改革,增强农村活力
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区合作社达到6163家,家庭农场达到14903家,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达到269家,农业龙头企业381家。2259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超过13亿元,经营性收益达到3.37亿元,实现量的不断增加和质的持续提升。稳步实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平罗县土地延包30年国家级试点及灵武市、沙坡头区自治区级试点任务有序推进。完成国家确定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任务。扎实开展农村宅基地改革和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探索丰富了平罗土地承包权依法有偿退出、灵武土地托管、青铜峡土地股份合作等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
(六)完成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成效明显。西吉县脱贫攻坚工作通过自治区评估验收,脱贫攻坚任务历史性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改造农村户厕10.5万户,一、二类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8%,高于小康指标3个百分点,连续两年综合评价位居西部前列,西夏区被评为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县创建工作全面展开,“一县六镇”乡村振兴战略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围绕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村改革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深入实施“一村一年一事”行动,梳理事项1890件,办结1839件,完成投资19.3亿元,相关做法在国家级媒体头版头条刊发。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制定《关于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的实施意见》,建立分工台账和任务清单。认真落实下沉治理资源决策部署,制定乡镇权力清单指导目录,兑现乡镇干部工资待遇高于县直机关同职级干部政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9个国家级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固原市“积分制”模式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列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二、水利事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抢抓历史机遇,谋推重大工程
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抢抓先行区建设“窗口期”机遇,举全行业之力打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攻坚战,谋划重大水利项目,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固海扩灌更新改造、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银川都市圈东线供水4项工程被列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25项重大水利工程已经开复工21项,与国开行宁夏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让金融活水注入宁夏“水脉”。落实中央水利投资是上年同期的1.8倍,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多元水利投资机制持续发力,重大水利工程进展顺利。
(二)开启历史征程,着力保护黄河
全面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坚决扛起保护治理黄河的政治责任,编制《黄河宁夏段生态保护治理规划》,争取水利部出台了《关于支持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意见》。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黄河治理保护制度体系,各级河(湖)长责任全面落实,协同治理制度不断完善,河(湖)长制全面见效。全区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除险加固和坡耕地整治53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16平方公里,母亲河“降压减负”成效显现。
(三)强化水利扶贫,完成战略任务
认真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四查四补”清零行动,一村一组走访,一家一户筛查,全区剩余1.88万建档立卡贫困户饮水安全问题全部清零,80个挂牌督战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全区55万人的巩固提升任务全面完成,5.48万人的饮水型氟超标以及13个县22.74万人的苦咸水问题全部解决,全区自来普及率达91%,水利扶贫战略任务全面完成。
(四)推进数字治水,引领供水方向
深入开展“水利网信安全年”活动,数字治水指数达到全国数字经济指数平均水平。水利部批复宁夏开展“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省(区)建设,在固原市开展智慧水利先行先试,年底前彭阳等五县一区开工建设。各县(区)深入开展“互联网+城乡供水”百日攻坚行动,各项前期工作不断加快。9月11日,水利部部长鄂竟平在《人民日报》头版《云“解”塬上渴》报道上作出批示:“彭阳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数字供水引领水利发展方向。
(五)细化治水措施,推动以水定需
出台《宁夏以水定需管控实施方案》,把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落到实处,推进全区水资源实现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管理保护不断强化,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获得国家考核激励资金。银川市、石嘴山市完成超采区治理任务,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全面落实《宁夏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全社会节水合力开始显现,全区重要行业用水定额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压减水稻种植面积20万亩,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5。预计全年完成农业灌溉引水54.5亿立方米、生态补水2.4亿立方米、工业城市供水7.52亿立方米,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供水支撑。
三、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完成重点任务,提速国土绿化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国土绿化,全面停止全区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出售行政审批和野生动物观赏展览,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和非法交易野生动物排查。组织实施精准造林“四大工程”和银川都市圈生态廊道绿化工程。全区完成营造林121.6万亩,草原生态修复37.4万亩,义务植树1000余万株,培育苗木20亿株,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预计年底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5.8%,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5%,湿地保护率稳定在55%。世界银行项目圆满结题,累计治理荒漠化面积77万亩,被世界银行评为“令人满意的项目”。固原市、吴忠市等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绿化美化村庄200个,国土绿化取得重大进展。
(二)精准突破难点,深化林草改革
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编制了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方案,报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审查。出台了《宁夏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推进林长制改革工作,启动了西华山、香山寺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和规模化防沙治沙试点项目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下经济面积达124万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编制“证照分离”全覆盖试点改革清单和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启动了林草业地方法规修订工作,林改工作不断深化。
(三)聚焦提质增效,升级林业产业
编制了《宁夏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枸杞规范化技术手册(2020版)》《枸杞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建设方案(2020版)》等,起草了《推进现代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财政扶持政策及实施办法》。抓好枸杞产业创新提升工程,开展宁杞1号种源保护及提纯选优、叶用枸杞引种区域试验示范、绿色丰产综合技术应用示范点建设,新建枸杞标准化基地3万亩。枸杞保健品实现零突破,两款枸杞产品获国家保健品批复。成功举办第三届枸杞产业(云)博览会,综合产值突破200亿元。推进经济林产业提质增效,新增经济林3.3万亩,改造“三低”果园5.6万亩,培育示范基地64个,巩固提升示范基地13个。举办第二届宁夏苹果大赛,评选优质特色林果示范基地19个、优质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个,林业产业加快升级。
(四)严格资源管控,加强林草治理
全面压实防火责任,全区未发生重大以上森林草原火灾。积极做好黄花刺茄等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内。强化林权监督管理,推行“互联网+监管”。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区环境整治和人工促进生态修复、管理评估等工作,实施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项目。贺兰山环境整治工作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开展禁食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主体退出补偿及动物处置工作,得到了国家林草局的通报肯定。青铜峡库区、吴忠黄河、盐池哈巴湖3处湿地跻身“国家重要湿地”行列,林草治理成效凸显。
(五)全力服务大局,助推先行区建设
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争取国家林草局印发《关于支持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意见》,贺兰山、六盘山国家公园被纳入全国国家公园总体布局,先期启动贺兰山国家公园设立工作。编制了《黄河流域宁夏段国土绿化和湿地保护修复规划(2020—2025年)》,三北工程总体规划修编和六期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主动服务先行区建设、“六稳”“六保”、脱贫攻坚等重大工作。创新开展生态补偿、造林绿化、林业产业扶贫和生态护林员精准扶贫、驻村干部定点扶贫等生态扶贫模式,选聘生态护林员1.13万名,带动减贫约3.39万人,先行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四、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层次偏低
农业产业布局偏散,多数企业处在产业链前端、价值链的低端、创新链的末端,生产效益低、单一性的特征明显,在全产业链构建、生产要素跨界配置等方面融合不够。
(二)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粮食作物占比较高,高效作物比重偏低,每亩土地产出率、万元农业增加值耗水量等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部干旱带压砂地治理恢复还需下大力气。
(三)农业基础还不稳固
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耕地地力保护还需加强,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不高,农村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农业对外开放程度还比较低,各类经营主体发展不平衡,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差距较大。
(四)农村发展短板较多
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农村生活垃圾、污水还未得到有效治理,三类县卫生厕所普及率亟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还有短板弱项,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五)水环境发展约束日益趋紧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产业、城乡用水呈刚性增加,供用水矛盾日益加剧,全区尚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仍占近一半,河流自然生态功能下降,水生态环境脆弱,巩固保护治理成果难度较大,不容乐观。
(六)基础设施水网存在短板
黄河宁夏段还缺少战略性、控制性枢纽,基础设施水网体系还需完善升级,水利工程存在建设标准偏低、老化失修加剧等短板问题,区域、城乡水利建设还不平衡,水资源调控能力还不够强。
(七)生态建设难度日益增大
森林草原湿地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中幼林、纯林比例偏大,直接制约全区林业草原高质量发展和国土绿化进程,特别是各地造林绿化重“造”轻“管”,导致林木保存率不高、成林转化率低。全区天然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保护和持续利用形势不容乐观。
(八)生态产品供给不足
现有森林资源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无形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仍显不足,导致绿色优质林草产品供给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枸杞等产品的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功能性产品研发亟待加强,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
五、2021年农业农村工作建议
(一)加快发展重点产业,全面升级现代农业
毫不放松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聚焦重点特色产业,以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为重点,加快推进“四调四化”,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发展格局。积极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快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响宁夏农产品品牌。
(二)加快先行区建设,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以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目标,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农业空间布局优化、结构调整、资源利用、绿色生产生态、绿色技术等方面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行动、农业资源保护利用行动、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行动、农业生态保护修复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等五大行动,加快构建绿色农业技术体系、标准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数字体系、政策体系,形成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和体制机制。
(三)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激发内在活力
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稳妥推动全区农村承包地“长久不变”政策落地落实。继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稳慎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强化对家庭农场指导服务,促进合作社规范提升。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土地托管、生产服务等方式,把小农户带入现代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使农民分享更多的增值收益。
(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评估扶贫产业绩效,主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在产业发展、主体培育、模式推广、齐抓共管、促农增收上再发力,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聚焦打造宜居美丽村庄,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深度整治,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
(五)大力推进协同治理,确保黄河保治效果
坚持协同联动、共治共享,坚持左岸右岸、上游下游、干流支流、山上山下、城里乡里协同治理的黄河治理方针,推动黄河流域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实现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岸线水安全的黄河保护治理目标。
(六)着力实施重大项目,推动水利建设升级。
统筹自治区空间规划和产业布局,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地谋划水利项目,加快完善工程水网,建设信息水网,补齐服务水网,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行能力,强化服务功能,推动水利事业优化升级。
(七)持续推动改革创新,构建现代水治理体系
坚持科技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牵引作用,整合优势资源,发挥数字核心作用,改革适配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加快构建整体联动、协同高效、均衡受益的现代水治理体系。
(八)建设林草重点工程,强化国土空间绿化
着力落实营造林建设、荒漠化土地治理、草原生态修复、湿地恢复保护修复、湿地公园建设等重点工程,切实提高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湿地保护率。积极争取更多国家政策项目支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九)不断压实工作责任,严格林草资源管理
认真落实森林草原防火责任,确保不发生重大以上森林草原火灾和林草病虫害。扎实推进以“三山”为主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整治和能力建设。加强森林督查和“互联网+监管”,严厉查处各类涉林违法案件,确保林草资源安全健康。
(十)全面落实政策措施,着力扶持林业产业
推进现代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做好招商引资和突出问题对策研究,做好枸杞品牌宣传策划,加大新媒体、“互联网+”等推介力度,培育保护好“宁夏枸杞”“中宁枸杞”品牌。抓好特色产业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质量监管、市场营销、品牌建设,使林产业真正成为生态富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