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实录:贵阳市改革开放四十年专题集(1978-2018)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改革开放四十年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

中共贵阳市委组织部

贵阳市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在“文革”中历经风雨,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贵阳市委领导下,各项工作逐渐进入正轨,继续发展。本文从干部队伍、人才工作、基层党建三个方面,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进行概述。

一、干部队伍建设方面

(一)平反冤假错案,干部队伍工作走上正轨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培养选拔高素质干部队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瞻远瞩,针对当时干部制度的弊端和干部队伍严重老化的实际,开启了干部制度改革的新时代,以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和实现干部队伍“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为核心内容的重大改革,陆续建立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制度机制。贵阳市委按照中央、省委的安排部署,在干部培养选拔教育管理方面逐渐有序开展。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初期,根据中央拨乱反正、励精图治的重大决策和省委的部署,贵阳市重点复查平反纠正了“反右派”、“反右倾”、“四清”和“文革”历次运动的冤假错案,同时,对其他历史老案也进行复查,复查落实各类冤假错案7000余件,使不少干部、知识分子和群众得到平反、恢复名誉和工作。他们衷心地拥护党的政策,积极地投身于新时期为党为人民的各项工作中。平反冤假错案工作是对“文革”错误的纠正,也是新时期干部工作走上正轨的开启。它为新时期贵阳市的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干部队伍基础。

(二)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全面展开,贵阳市要推进富民兴筑的奋斗事业,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在贵阳市委的领导下,贵阳市委组织部紧跟时代步伐,积极稳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精准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切实加强贵阳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1987年市属一些队伍“摸着石头过河”,先后开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试验田”。市轻工局采取局长组阁、层层选聘的办法,对机关干部精简压编;花溪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区卫生局局长;市公安局云岩分局在贵阳市公安系统范围内招聘普陀派出所所长、指导员,实行派出所民警聘任制……这些改革“试验田”,在干部队伍中和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

贵阳市委组织部因势利导,及时总结这些单位在坚持党的领导与充分发扬民主相结合,认真选好人、用好人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制订出详尽方案,经贵阳市委批准,从1988年5月起,相继三次组织在贵阳市公开招考市园林局、市统计局、市审计局、市工商局、市科委等政府部门副职和市委办公厅、市委讲师团等党委部门副职,以及市传染病医院院长等事业单位县处级领导干部。

招考公告通过媒体发布后,报名应考者十分踊跃,除市直单位外,一些省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同志也纷纷前来参加竞争。招考工作有组织、有领导地严格按照既定程序进行。通过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等程序,层层筛选,按3:1的比例确定组织考察人选。由贵阳市委组织部、市纪委组成考察组,进行深入细致地考察。根据考察结果,好中选优、优中选强,最后由贵阳市委常委会集体研究决定任职人选,并按相关规定公布招考结果。

对招考中进入推荐人选名单而落聘的干部,贵阳市委组织部建立干部人才库,适时进行“二次开发”,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特长,逐步予以使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把选才与储备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

2001—2005年,贵阳市委相继出台《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在领导干部任免表决中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的意见》、《贵阳市党政机关推行竞争上岗试行办法》、《中共贵阳贵阳市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抓紧培养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推进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意见》、《市直机关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党政机关考试录用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进一步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在事业单位中全面推行聘用制、领导人员培训考核评价制度、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公开制等制度,并对事业新进人员作出必须由人事部门实行“凡进必考”的规定。

2006—2012年,贵阳市委相继印发《贵阳市开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重点项目试点工作方案》、《贵阳市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施办法》《贵阳市县级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管理暂行办法》、《贵阳市市管干部任前公示办法》、《关于选派年轻干部到市维稳办、市综治办学习锻炼办法(试行)》等文件,在干部培养锻炼上进一步迈出坚实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阳市委组织部按照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研究制订《贵阳市委管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流程(试行)》12个制度文件等,扎紧干部选任制度笼子。按照“不唯票、不唯分、不唯GDP、不唯年龄”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培养选拔方式。同时,进一步推动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常态化。制订《关于建立工作目标、岗位责任、正向激励、负向约束“四位一体”从严管理干部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贵阳市党政干部正向激励办法(试行)》、《贵阳市党政干部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贵阳市市管干部负面清单管理办法(试行)》、“1+3”文件和《贵阳市贯彻〈贵州省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的实施办法》、《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实施细则》等重要工作制度,同步建设领导干部工作纪实、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管理及“四位一体”从严管理干部机制信息系统、干部选任管理大数据系统,有效解决“少数人选人”、“带病提拔”、“重选轻管”等问题,逐渐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干部管理体系,确保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要求落到实处。

(三)扎实开展干部教育培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贵阳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逐步恢复并走向正规化,基本形成了以党校为主渠道、高校和党性教育基地为重要补充的干部教育培训格局。

改革开放全面推进时期。1978年以后,面对现代化建设的新任务,贵阳市在贵阳市干部中掀起了一场学习文化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热潮,深入开展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教育,强化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观念、生产力标准观念、改革开放的观念,弄清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1983——1993年,组织贵阳市党员干部学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重要讲话》、《坚持改革、开放、搞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关重要文献摘编》、《邓小平文选》等书目,举办了3期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学习十三大、十四大精神培训班。

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大量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贵阳市在抓好市委党校学历教育的同时,大量增加了岗位职务培训和短期培训,基本实现了干部教育从学历教育为主到以岗位职务培训为主的转变。1996—2001年,在举办各类岗位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组织贵阳市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普遍轮训班,开展以《我国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为主题的星期六系列知识讲座。采用培训班、中心组学习、电化教育、自学等方式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讲”教育,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

改革开放快速发展时期。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培训的渠道和种类不断增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贵阳市逐步形成了分级管理、分类培训,多层次、全方位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2003年以来,开始实施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工程,逐步引入菜单式、学员论坛、抗辩赛、拓展训练等现代培训和互动教学形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以大数据为引领加快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制订出台《贵阳市大数据干部教育培训办法》和《关于围绕大数据发展需要强化干部培训计划》等文件,开展贵阳市干部大数据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等专题培训,积极开展干部在线学习,建设贵阳市干部在线学习“1个中心、10个分平台”,打造网络学习和培训主阵地。连续三年在中央党校分别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科技创新、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为专题举办培训班。结合发展需要,实施开放贵阳、创新贵阳、生态贵阳、法治贵阳、人文贵阳、和谐贵阳等6项专题培训,突出实践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实施精准培训,变“漫灌”为“滴灌”。 突出红色元素在加强道德品行修养和坚定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依托息烽集中营历史,丰富拓展红色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载体,编制情景剧课程《信念》,观看一场《放飞的自由》剧目、参演一场《信念的力量》情景剧等“七个一”教育,深化革命传统、警示教育,筑牢干部理想信念基石,促使党员干部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行。开发“两学一做”APP,利用大数据开展“网上辅导、云上指导、数据督导”,确保党员干部各项学习扎实有序推进。启动农村党员干部学历教育,使贵阳市村“两委”干部达到中专以上学历。编撰出版了具有贵阳特色的本土化干部培训教材“贵阳市加快经济发展产业知识系列干部读本”(7册),中央党校图书馆、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清华大学等26家单位永久珍藏了读本。

干部培训走出国门。1990年结合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实际,贵阳市赴外进修回国科技工作者协会成立。1992年贵阳市被列为内陆开放城市。现代化的贵阳需要有现代意识的建设者,需要一批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又脚踏实地的干部。于是,一个重大而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形成了:贵阳市的干部培训要立足贵阳,面向未来,面向世界。1995年为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贵阳市自主举办了第一期赴国外短期培训班——“贵阳市赴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培训班”,参训学员28人,在国外学习培训21天。2002年贵阳市管理人员学习考察团一行8人,赴日本进行为期12天的经济及人事管理学习考察;举办了一期贵阳市管理人员赴澳大利亚培训班,27名学员在国外进行了21天的学习培训。2005年首次运用竞争参训的方法,通过英语考试、网络测评、结构化面试等形式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举办了第一期赴美国中长期培训班,历时180天,培训干部16人,为新时期贵阳市的出国培训积累了丰富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阳市委组织部充分借助“贵州千人赴港培训计划”平台,完成赴英国人力资源与经营管理培训班、赴美国招商引资与资本运作培训班,赴香港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赴瑞士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赴德国高端制造业发展等十四期国(境)外重点专题培训班,培训干部300余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贵阳市的发展逐步与国际接轨,对外贸易、学习、交流、合作等活动不断增加,促进各行各业丰富多彩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推动了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

二、人才工作方面

(一)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在“文化大革命”中,广大知识分子被打成“牛鬼蛇神”“反动学术权威”“臭老九”等,知识分子遭批斗,科技专业人才被遣散,文教科技事业受到严重的摧残,人才工作停滞不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贵阳市委组织部根据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安排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等关键环节,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人才工作取得明显进展。至2016年底,贵阳市人才总量71.6万人,每万人人才资源数1561人。

(二)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1978年—1983年,市科委、贵阳市委组织部及其他有关部门人员组成临时办公室,专门负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冤、假、错案得到平反昭雪。为充分发挥科技人员专长,贵阳市将362名“用非所学”的科技人员调整归队,为应归队人数的73%,大批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的知识分子工作得到调整。五年来,平反冤假错案1584起,清理人事档案21679件,补发“文化大革命”中错停、减发工资697294.56元,为知识分子办理“农转非”142人,大批优秀知识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很多人走上领导岗位,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广大知识分子心情舒畅,工作干劲十足。1982年——1987年,市财政划拨专款569万余元集中安排解决了207户知识分子住房难的问题。1984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若干暂行规定》和《关于在党的十三大以前基本完成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工作的意见》,人才工作逐步恢复。

(三)出台全省第一个引进科技人才办法

1996年贵阳市人才预测领导小组成立,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开展1996—2010年市人才资源需求预测研究,认真分析贵阳市人才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科学预测人才资源需求,提出人才资源开发的总体思路、重点以及对策措施,形成《贵阳市1996—2010年人才资源需求预测研究报告》。为进一步稳定现有科技人才队伍,引进紧缺的各类科技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满足贵阳市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贵阳市委、市政府在开展人才资源需求预测研究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制订出台《关于稳定和引进科技人才的暂行办法》,对人才培养、引进、奖励等各项优惠政策作出具体规定。同时,成立贵阳市人才资源开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人事局,与市知工办共同负责组织实施贵阳市人才开发、培养、使用、引进、配置等工作。设立贵阳市人才资源开发专项经费,每年由市财政拨出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贵阳市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主要用于培养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中青年科技骨干和支柱产业的优秀人才。同时,鼓励支持在职职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引进国外智力,支持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和在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的人才更新知识和继续教育,对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给予奖励,引进紧缺、急需的中高级人才等。

(四)强化人才培养

2000年贵阳市正式启动“三百二千”人才工程,力争用三年时间培养100名本市攻读硕士以上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100名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专业人才,引进100名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培养形成1000名中级职称以上各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培养形成1000名拔尖乡土人才队伍。实施“三百二千”人才工程,对推动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1—2006年,先后与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以及贵州大学等高校合作,以联合办班、委托培养等方式,培养建筑规划和土木结构工程硕士99人、电子与通信和材料工程硕士72人、工商管理硕士(MBA)58人、高分子材料工程硕士28人、化学工程硕士18人、教育硕士75人、公共管理硕士(MPA)42人。同时,支持鼓励个人攻读硕士学位。2000年出台《资助攻读硕士以上学位人员试行意见》,对市属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攻读硕士以上学位的学费、报名费、体检费、差旅费及书费,由市人才资源开发专项经费资助90%,单位资助10%;对非贵阳市市属在职职工攻读硕士以上学位毕业后愿到贵阳市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参照贵阳市职工给予资助。2004年出台了《贵阳市直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以上学位资助暂行办法》,对贵阳市直国家机关、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攻读硕士以上学位的在职人员,由贵阳市人力资源开发经费资助学位全额的50%,所在单位资助40%,个人承担10%。

(五)扩建贵阳人才大市场和重奖“杰出人才”

1993年贵阳市人才市场成立之初,在贯珠巷10号60平方米的场地开展人才交流活动,只能容纳5家招聘单位现场招聘面试。1996年1月,贵阳市人才市场搬迁至解放路75号(南厂路口),场地面积达900平方米,可容纳标准展位70个。随着贵阳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位于解放路的人才市场多次出现“爆棚”,不能充分满足用人单位和人才的需求。

2003年9月,贵阳市人才市场以4060万元的价格在拍卖会上竞得“贵阳腾龙大酒店”整体资产。2004年初,贵阳人才大市场建设列入贵阳市委、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5月贵阳市召开专题会议,确定将原腾龙大酒店改造建设为“贵阳人才大市场和人才周转房”。经过改造,贵阳人才大市场及人才周转房楼高22层,总面积18516.87平方米,拥有2900多平方米的交流大厅,人才周转房间107套,设立标准规范展位120个和人才交流高级面试洽谈室18间,配置有电子信息发布显示屏2套,可容纳160家单位及1万名各类人才同时进场进行人才交流洽谈。

2004年8月,贵阳市委、市政府出台《“贵阳杰出人才奖”评选奖励办法(试行)》,设立“贵阳杰出人才奖”,每三年评选一次,对在贵阳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重奖30万元。同时,还出台了《贵阳市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奖励暂行办法》,建立市政府特殊津贴制度,每两年选拔10名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每人奖励1万元。

(六)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2006年贵阳市出台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实施办法和《关于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意见》,成立贵阳市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领导小组及办公室。2009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实施贵阳市“一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工作方案》,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推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通过“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一社区一名大学生”“三支一扶”等政策,每年引导和鼓励大批高校毕业生进入基层就业,有效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缓解了基层人才匮乏问题。

(七)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

2009年贵阳市印发《贵阳市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办法(试行)》《贵阳市鼓励留学归国人才来筑创业办法(试行)》,进一步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简化程序限时办理,千方百计引人才。2010年筹备贵州省首家留学归国人才创业园暨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挂牌和建设工作,创业园吸引了20多名海外人才和留学回国人员创建17家企业,其中,留美博士高潮于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实现贵州省和贵阳市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新突破。2011年整合贵阳市2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102个岗位,集中开展“百名高层次人才引聘”工作,在北京、上海、广州和贵阳分别举办招聘会,向全国30多所著名高校发送引聘公告,在各大网站发布公告,省内外媒体多次报道,社会反响良好。

2012年贵阳市出台《关于在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人才特区的意见》,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研联动、市场运作模式,探索建立特殊政策、特殊机制,引进、集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组建贵阳首个猎头企业。借助举办第一届中国贵州人才博览会和第十五届中科协会等契机,精心组织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到2013年底,直接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325名,其中博士184名、硕士939名、高级职称202名。蒙浩博士入选第八批国家“千人计划”,引进“千人计划”专家2人。贵阳市已有“千人计划”专家4名。

2014年贵阳市出台《关于实施“筑巢引凤”计划推进科技创新的意见》,明确人才创新创业资助、安居乐业服务和税收优惠等12项优惠政策,提出集聚人才智力的具体措施。实施“黔归人才计划”,建立黔籍人才信息库,引进黔籍人才回乡创业。建立黔籍人才库,入库人才16616名,其中黔籍企业家89名、黔籍专家学者1078名,黔籍优秀学子15449名,收集了1万余名在外贵州籍专家、学子、企业家信息,初步建成黔籍人才信息库。2016年建立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融合互动机制,依托“2016云上贵州·大数据招商引智再出发”、第四届人才博览会、数博会、赴知名高校引聘优秀毕业生等重大活动,大力引进大数据、大健康医药、互联网金融等重点产业人才。2017年举办了第二届大数据人才招聘季系列活动,开展“人才服务大篷车”活动,搭建人才政策宣传载体和平台,共吸引3000余名返乡黔籍人才关注,219人加入黔籍人才库。承办了第五届中国贵州人才博览会,围绕大数据、大健康医药、互联网金融等重点产业的人才需求,以“人才+项目”的方式引进项目11个。贵阳市高层次人才总量已达7万人,大数据人才总量达14.2万人。截至2017年底,贵阳市已有“千人计划”专家15名。

(八)搭建引才用才平台

2010年贵阳市出台《贵阳市人才工作重点企业联系与服务办法》,从政策、资金和公共人事等方面建立人才工作服务经济建设、服务重点产业的长效机制。在重点发展产业领域建立6个生态产业人才基地,在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非公企业中,确定40家对本地区产业和人才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企业作为市级人才工作重点联系服务企业,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资金、政策上给予扶持。

2011年贵阳市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铝及铝加工产业等3个重点产业人才高地建设,建立了全省第一家高新区“国家级火炬软件产业基地”、院士工作站、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贵铝华科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一批集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和新产品研发为一体的技术产业基地。2013年建成贵阳国际人才城并投入运营,搭建集公共服务、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成果展示、活动交流等为一体的人才发展综合体。2014年建成全省“一站式”公共服务大厅,开设30余个服务窗口,提供67项人才公共服务,引进智联招聘、北京北森测评、上海博尔捷、奥理国际等17家社会化人才服务机构入驻。新建1个“千人计划”专家工作站、2个院士工作站和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打造了“新三线咖啡吧”等创业孵化平台。同时,贵阳市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联盟、贵州大学贵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贵阳信息技术研究院等一批科研创新载体平台相继成立。高新区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贵阳经开区、贵阳朗玛信息技术公司获建“贵州省第四批产业发展及工程技术领域人才基地”,为人才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

(九)人才公寓建设

2012年出台《贵阳市高级人才公寓使用管理办法》,在人才相对聚集、生活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的高新区、观山湖区、经开区等区域启动首批700套高级人才公寓建设。2014年按照“拎包入住”的要求,贵阳市首批700套高级人才公寓全部建成。2015年完成贵阳市和观山湖区首批、经开区第二批、高新区第三批、高级人才公寓申报入住工作。

2016年贵阳市实施《贵阳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短期人才公寓租住暂行办法》,在满足引进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入住的基础上,从700套高级人才公寓中安排不超过总套数的50%作为短期公寓,提供给在贵阳创新创业的人才或团队租住,376名人才入住(租住)301套人才公寓。截至2017年底,贵阳市高级人才公寓累计入住各类高层次人才800余名。

三、基层党建方面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战斗堡垒。改革开放以来,贵阳市委组织部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部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经过不懈努力,贵阳市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不断加强,加强了战斗堡垒,筑牢了党的根基。进一步夯实了贵阳市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基础。

(一)城市社区基层组织建设

1. 社区“三带”活动。1989年8月,贵阳市委在云岩区召开现场会,推广云岩区街道党组织“三带”活动(带头发展街道经济,搞好便民利民服务;带头参加城市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带头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市民素质)的经验。1990年根据“三带”活动深入发展和贯彻《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在街道居民段普遍开展建立党支部的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贵阳市469个居民段建立起460个党支部,街道党员人数达2149人。1993年为进一步掌握街道党建工作情况,为大力发展贵阳市第三产业做好铺垫,对两城区28个街道办事处、40个居民段的党支部进行了重点剖析,基本掌握了428个居民段党支部的基本情况,提出了改进街道办事处党建工作薄弱环节的措施,提出了下一步街道党建工作的思路。1995年街道党建工作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城市管理为重点,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的指导思想,积极组织发动街道党组织带领群众发展段办经济,共兴办段办经济实体2029个,进一步开展便民利民服务活动,街道党组织在“三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1999年摄制了云岩区街道“三带”电视片。

2.“社区党建示范点”创建活动。2000年11月,贵阳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社区建设加强城市基层基础工作的意见》,对开展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工作重点和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2002年贵阳市委召开了贵阳市社区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提出了“五个一”的工作思路:即选准一条促进社区建设的路子,选配一个坚强的社区党支部领导班子,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的党员队伍,建立一个良好的社区共建机制,形成一个洋溢先进文化的氛围。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的要求,广泛开展社区党的建设示范街道、示范社区工作,健全了社区党的组织。按照“一居一支”的配置格局,努力消除社区党建工作的“空白点”,使整合后的社区居委会均建有党支部,扩大了社区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初步形成了社区党建工作共驻共建机制,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社区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为进一步提高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促进城市改革发展稳定,2004年6月到2005年12月,贵阳市开展了“社区党建示范点”创建活动。创建活动的主要内容:一是建设一个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二是建设一支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社区党员队伍;三是形成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社区共建的社区党建协调机制;四是探索一条符合社区特点的社区党建工作路子;五是创建一个文明、健康、有序、和谐的社区环境。2005年12月8日,贵阳市“社区党建示范点”命名表彰暨经验交流会召开,2个街道党工委、50个社区党组织被授予社区“党建示范点”称号。

3.“三优社区”和“三优精品社区”创建活动。2004年底,在开展“社区党建示范点”创建活动的同时,贵阳市在街道、社区中开展以社区党组织建设为基础,建立一支优秀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以共驻共建为纽带,健全一套优良的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建设一个优美的社区家园为主要内容的“三优社区”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工作。为进一步推进“三优社区”创建活动,2006年初又开展了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构建和谐社会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三优社区”、“精品社区”创建活动为基础,以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为目标,按照“五个一流”(一流的组织,一流的队伍,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的标准,创建群众满意的“三优精品社区”示范点活动。各区(市、县)党委和政府以街道为主体,选择了一批工作基础较好、特色鲜明、影响力强、辐射带动效果好的社区作为区(市、县)级“三优精品社区”建设试点。

截至2006年底,贵阳市429个社区(居委会)建立了389个社区党组织,其中社区党委3个,总支23个,社区党支部363个;社区在册党员14473人。成立了325个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协调议事机构,占街道社区总数的83.5%,有1440多家驻区单位参加了社区党建工作协调议事机构。有325个社区建立了社区服务领导机构,成立了844个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拥有14622名志愿服务人员。社区服务中心已发展到82个,便民利民服务网点6965个,社区商业网点1327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16个,老年星光之家75个,社区“爱心超市”49家,老年公寓18家,社区健身器材2080件,进一步健全社区服务体系。

4.“四进社区”试点工作。为进一步推广贵阳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借鉴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成功经验,以抓农村党建工作的有效办法来抓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狠抓社区党的建设。2007年3月——9月,贵阳市按照“基础扎实、特色鲜明、带动性强”的原则,选取了20个社区作为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和党员承诺制等四项工作进社区(简称“四进社区”)试点工作。

2007年9月28日,“四进社区”试点工作现场会在南明区召开,对20个试点工作开展好的社区党组织授牌“贵阳市‘四进社区’党建示范点”。2008年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四进社区”工作推进生态文明社区建设的意见》。“四进社区”主要是:“三级联创”方面,一是坚持“上下联创”。实行领导干部和机关单位联系社区制度,深入社区开展民情走访,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协助社区解决居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和实际困难问题。二是坚持“示范带创”。按照将试点培育成示范点的要求,加大对试点社区的调研指导,找准社区定位、突出工作特色、努力创造经验。三是坚持“共驻共创”建和谐。建立健全以街道、社区党组织牵头、驻区单位参加的社区党建工作议事协调机制,定期沟通情况,交流经验,研究解决社区党建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远程教育方面,整合教育、民政、电信等部门资源,在试点社区建立远程教育站点,将社区远程教育打造成以互联网为媒介的“远程教育网”,针对社区中不同群体的实际需要,制作教学课件,分类施教,通过课堂讲授、知识点播、上网浏览、课件传递、互动交流等方式大力开展社区党员群众学习教育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综合素质,切实增强社区远程教育的使用效率。

活动场所建设方面,通过资产置换、驻区单位支持、租用、购买、新建、改扩建等措施和办法逐步解决社区办公活动场所问题,使贵阳市社区办公活动场地平均面积达到了112平方米。各地以社区办公活动场所为主阵地,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如开展社区文化节、邻里节、家庭才艺展示活动等,丰富社区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党员承诺制方面,开展社区各类党员基本情况的摸底调查,分类登记造册,根据每个党员的职业特点、兴趣爱好等情况“因人设岗”,签订承诺书,将承诺事项向居民公布,并遵照社区居民群众的需要“按需承诺”。在岗位设置上,围绕“四民社区”(安民社区、便民社区、乐民社区、康民社区),设立各种岗位,让党员根据自身特点带头认领岗位,开展服务。

5.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精简管理层级,实行区域化管理,优化整合资源,建强党的基层组织”的思路,2011年贵阳市在小河区、金阳新区开展了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以社区为主的新型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撤销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成立由区直属的社区党委和社区服务中心,作为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基本平台,变“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模式为“市——区——社区”三级管理模式,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下移,进一步强化社区的服务、凝聚、管理和维稳功能。采取单独组建、行业(协会)联建、挂靠组建等方式,在服务中心建党支部。整合社区党建资源,将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等党组织的负责人,聘任或委任为社区党委兼职副书记或委员,积极开展“共驻共建”。将社区工作人员纳入事业编制管理,社区人员经费、办公经费、公益事业费等纳入财政预算,社区办公和服务场所建设纳入规划。

2012年在贵阳市全面推开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撤销了贵阳市49个街道办事处,建立91个新型社区,实行“大党委”制,构建区域化组织体系,坚持“四个纳入”,构建以社区党委为领导、辖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截至2017年底,贵阳市新型社区达97个,全部挂牌成立“新时代市民讲习所”。

6.“社区社会建设党委”试点。2015年10月,南明区市府社区成立全区第一家“社会建设党委”示范点,吸纳了贵阳海关、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贵阳市城市综合执法支队等15家成员单位。按照“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的原则,统筹推进社区社会治理,实现社区党建工作“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2016年进一步开展“社区社会建设党委”试点工作,推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科学整合辖区党群资源和社会资源,构建起以社区党委为基础,辖区单位党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和社区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格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助推社区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党员帮扶等工作。2017年开展“社会建设党委”试点工作扩大至14个社区,深入开展“党员志愿服务”主题活动,引导党员积极参与“六好院落”创建,不断强化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

(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双带双建一奔”。1984年省委领导同志就搞好农村工作提出“党员带头致富,党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要求。经过数年的实践,“双带”在农村有了一定的收获,1988年省委下发了《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深入开展“双带”活动的意见》,贵阳市委组织部及时推广乌当区新场乡经验,在贵阳市农村广泛开展“双带”活动。1991年贵阳市委提出建设文明村寨、文明农户,共同奔小康的要求,把“双带”活动与精神文明建设、同奔小康目标结合起来,赋予“双带”活动新的内容和活力。1994年贵阳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深化“双带双建一奔”活动的意见》,使双带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双带”活动搞得好和比较好的党支部占贵阳市农村党支部总数的60%左右,参加“双带”活动的党员并明确有联系户的为4509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62%。累计联系贫困户1.685万户,其中已脱贫的1.18万户,占帮带农户的2/3以上。

2.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活动阵地建设。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党员活动无场所、党支部开会“打游击”、党员教育管理难落实的现状,1990年贵阳市委组织部在白云区沙文乡进行建立党员活动室的试点,并在全区推开,白云区56个村党支部建起了党员活动室。11月贵阳市委召开推广白云区建立党员活动室经验现场会,对企业、街道的党组织提出建立、巩固和完善业余党校和党员活动室的要求。经过各级组织部门一年的努力,贵阳市建业余党校56所(双管企业未统计在内),农村党员活动室183个。1991年贵阳市65个乡镇与90%以上的城市街道办事处办起了业余党校,460个街道党支部有三分之二以上建起了党员活动室。1992年贵阳市委组织部下发了《党员活动室达标标准》,对95个优秀党员活动室和34个一类党员活动室进行了表彰。同年下发了《贵阳市农村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

从2003年开始,贵阳市对部分陈旧破烂、设备简陋、功能不全的村级活动场所进行新建或改扩建,连续两年,累计投资1412万元,新建了190个面积达100平方米以上的党员活动室。2005年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村党员活动室与文化活动室、卫生室、计生室等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连续两年,投资1548万元,新建了180个面积达250平方米以上的村级综合楼。2006年中央、省委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进行安排部署后,贵阳市决定从2007年起,用三年时间,再投入4000万元左右,对贵阳市478个建筑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下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改扩建或新建。2009年贵阳市164个村级综合楼全部建成,贵阳市1166个行政村的村级综合楼全部达到100平方米以上,70%左右达到250平方米以上。

2013年—2014年,贵阳市按照“功能更加完善、阵地形象更加突出”的目标,累计整合资金1.54亿元,完成对贵阳市村级综合楼的改造提升,共新建村级综合楼105栋,维修改造807栋。同时,制订出台了相关管理制度,强化作用发挥。贵阳市村级综合楼在原有“四室”的基础上,建有道德讲堂和群众工作室,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截至2017年底,贵阳市910个村全部挂牌成立“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除51个村因项目建设拆迁暂时无规范的办公场所外,其余村级综合楼面积均达260平方米以上,小广场均进行了硬化,门头上统一悬挂党徽,对牌匾进行了规范,广场上设置了宣传栏,统一配备了旗台旗杆,完善了功能布局。

3. 实施驻村帮扶工程。1992年贵阳市开始开展帮助农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的工作。贵阳市部分单位、部门开始或筹备在云岩、南明、花溪、乌当、白云5个区的部分村联办、兴办、领办乡镇企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1993—1994年,按照贵阳市委提出的“帮班子、出点子、找路子、育苗子、给引子”的思路,帮助农村加强村党支部建设,理清发展思路,拓宽改革路子,为农村办好事实事,开展市直机关帮村工作。1995年以后,持续加大对农村帮扶工作力度,市、区分别成立了帮村工作领导小组,到1999年,共组织1311个市、区(市、县)、乡镇所属单位,979名干部深入农村开展帮扶工作。

2000年10月—2004年2月,按照省委组织部《关于抽调干部组建2000年农村党建工作队的通知》精神,贵阳市结合实际,持续实施“1·35”帮扶工程,从市、区(市、县)抽调了466名机关干部赴一市三县经济发展滞后的村开展扶贫工作。贵阳市555个帮村部门,帮扶512个村,共1365名干部驻村开展帮扶工作。

“1·35”帮扶工作结束后,从2004年3月开始,贵阳市连续三年实施了“双千工程”(千名机关党员干部到千个村帮助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共选派了3593人(次)干部职工驻贵阳市1166个村开展帮扶工作,其中县处级干部12名,科(局)级干部800余人。经过三年的努力,“双千工程”队员协助带动农村新增致富项目1419个,促进11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贵阳市农民增收19.2亿元。指导、参与村党支部学习6315次,上党课2375次,培训党员80525人次,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106个,协助村级党支部建立长效机制11193个。实施改水、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230余个,发展种植项目2670余个,养殖项目1970余个,帮助8740余户“计生户”、13650余户困难户解决生产生活、子女入学等问题。

从2008年开始,贵阳市委相继开展“四帮四促”“转变作风大帮促”“千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争做好党员”“美丽乡村·幸福家园”“部门帮乡、支部结对、干部驻村”“同步小康驻村”等活动,与挂帮联系乡镇、村有机结合,不断加大驻村帮扶力度,推动干部走出机关,走进基层,拜群众为师,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多批次选派市、县、乡、村四级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1.2万余人次开展帮扶工作,走访群众83万多人次,宣讲政策3.2万余场,为困难群众协调致富项目1.1万余个,为群众办理实事9.1万余件,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或问题8.8万余个,排查矛盾纠纷3.2万起,化解矛盾纠纷3万余起。2014年,编印了《泥土香里情深深——贵阳驻村干部的故事》一书,反映驻村干部开展工作情况。截至2015年底,贵阳市912个村集体经济积累超过10万元,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15—2017年,积极响应中央、省委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号召,在驻村工作中开展当好“五大员”(即政策宣传员、致富领航员、矛盾调解员、党建指导员、民生服务员)大比武,坚持“六化”工作法(即精准化选派、常态化培训、全局化帮扶、制度化管理、人文化关怀、科学化考评),实行“七必究”(制订《关于在贵阳市驻村工作中实行的通知》,对驻村干部承担的工作未与原单位“全脱钩”、乡村干部为驻村干部“打掩护”“圆场”等7种履职不力或执纪不严的情形进行整改惩戒),形成“五六七”驻村工作模式。

4.全面实施“三级联创”活动。1999年贵阳市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创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区、市)、“六好”乡镇党委、“五好”村党支部工作,在白云区、清镇市开展“三级联创”试点,推动贵阳市农村基层组织制度化、规范化建设。4月省委在白云区召开“全省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条例》暨‘三创’活动现场会”,总结推广白云区召开“三级联创”活动的经验。年末开展了“三创”目标考核验收,贵阳市共有7个区(市、县)、59个乡镇、621个行政村达到或基本达到省的考核验收标准,2个区通过省级考核验收,23个乡镇通过市的验收。2000年贵阳市对“三级联创”活动进行了检查,达到和基本达到先进县的有8个,“六好”乡镇党委60个,“五好”村党支部698个,“三级联创”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年以后,在贵阳市全面开展“三级联创”活动。

2006年9月,按照省委组织部安排部署,贵阳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在农村大力开展以“上下联创、示范带创、城乡共创,强基础、强素质、强机制”为内容的“三创三强”活动,全面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2007年8月31日,在开阳县召开了贵阳市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创三强”活动现场会,对贵阳市“三创三强”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交流总结。

5.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2003年开展远程教育工作以来,贵阳市逐步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部署、成员单位齐抓共管、社会协同参与”的运行体制,组织部、党校、教育局、工信委、广电局、电视台等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吸收、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发展”的模式,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部门联抓”推动远程教育工作协同发展。

2006年起,贵阳市连续开展七批星级站点评选工作,累计评选星级站点267个。其中,五星级站点83个,四星级站点66个,三星级站点118个。为促进星级站点作用的持续发挥,2016年市远程办下发了《关于对贵阳市远程教育“星级站点”实行动态管理的通知》,采取“评选一批”和“整改一批”相结合的方式,对星级站点实行动态管理。

2013年—2015年,贵阳市实施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共培育市级党员创业带富示范村57个、示范项目61个、示范合作社41个、示范电商合作社(项目)15个;建成11个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165个见习点。2016年创建了13个党员创业带富“四型”远教示范服务点。党员创业带富工程拓展了远教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实现远程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及精准扶贫等深度融合,使示范点成为推动党员群众增收致富的“加油站”、“充电宝”和“孵化器”,推动了贵阳市远程教育工作转型升级。

按照贵阳市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创新型党组织创建的意见》,运用贵阳市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的功能,创新服务方式,强化示范引领,探索创新开展远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贵阳市开展创新型远教示范站点创建。2016年以来,连续在贵阳市创建了20个创新型远教示范站点。每个示范站点补贴15万元,共计投入300万元。创新型远教示范站点的创建,是在新形势下推进远程教育工作转型升级的一种探索和实践,是提升远程教育服务功能和学用实效的积极尝试。

2015年市远程办加挂“贵阳市党建红云领导小组办公室”牌子,具体承担贵阳“党建红云”工程建设任务。2016年5月,贵阳市“党建红云”平台上线运行,构建了以“一云两库六大应用”为核心的党建大数据云平台,探索出一条“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推动党建工作“智慧升级”的路子。贵阳“党建红云”平台自上线运行以来,接待中央及全国各省区的省部级以上领导参观考察110场(次),厅级以上领导参观考察75场(次),得到了中央、省委领导的肯定。人民网、新华网、组织人事报、贵州日报等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新华网围绕“党建大数据”主题,对部主要领导进行了专访。《聚力大数据打造云党建——建设“党建红云”平台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获得全国第四届基层党建创新案例最佳案例第一名,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推动远程教育转型升级,贵阳市运用“互联网+党建”思维及大数据手段创新远程教育管理模式,强化远程教育管理能力,提升远程教育服务水平,开发建设了“远教云”系统。“远教云”系统于2017年初建成试运行,设置了“图片新闻”“远教课堂”“经验·成果”“学习排名”“走访记实”“自主学习”“远教答疑”7个功能模块。各级远教专干及管理员可通过“远教云”在线上开展相关工作,实现数据留痕,自流程化监督管理。

截至2017年,贵阳市共建成现代远程教育站点1088个,其中,新型社区站点97个,村级站点910个,乡镇居委会站点81个。贵阳市远程教育站点上网率达90%以上。贵阳市远程教育骨干队伍5000多人,其中站点站长、专职管理员2586人,市、县两级远教干部65人,辅导员队伍2400余人。社区远教管理员纳入事业编制,村级管理员实行“县招、乡聘、村用”。

(三)创新型党组织创建

2017年2月,贵阳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下发《关于开展创新型党组织创建的意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以开展创新型党组织创建为抓手,统筹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实施创新党组织书记培养工程,使各级党组织书记成为创新的带头人。在农村,910名村党组织书记中,致富能人有458名、外出务工能人中回引的187名、从机关党员干部中下派的77名、大学毕业生中选拔的34名。非公有制企业1867个党组织书记中,出资人168名,经营管理党员骨干有1314名。举办18期市级专题培训示范班,集中培训1850人。贵阳市共举办126期培训班,共培训基层党组织书记8600余人次。贵阳市基层党组织书记带头和参与实施创新项目6500余个、开展课题攻关和技术革新1200余个。

实施创新骨干队伍建设工程,使党员成为创新的骨干。2017年发展党员2883名,其中产业工人480人,占16.65%;青年农民522人,占18.11%;本科以上学历党员1789人,占62.05%。依托“党建红云”APP,组织贵阳市10.5万余名党员坚持在线学习并参加每日答题。多形式吸引高层次党员人才回乡创新创业,动员和组织有能力、有水平的党员当好推动创新发展的“创客”,其中,直接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800余名。在农村,有3170名党员回乡创业,发展农业产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

实施创新平台阵地升级工程,使党组织阵地成为创新的平台。按照“6+X”(“6”即完善党性教育、服务群众、议事决策、学习培训、开展活动、展示成果6项基本功能,“X”即突出各领域自身特点功能)的要求,贵阳市各类基层党支部加强阵地建设,基本具备6项基本功能。其中,1260个党支部结合实际,分别增加了志愿者工作室、党员集结站、白领驿站、群众议事调解室、“创客”工作室、心理疏导室、军人之家以及脱贫攻坚作战室等特色功能。

实施创新活动载体塑造工程,使党组织活动成为创新的载体。通过深入开展“找问题、找差距、找方法、找路径”活动,贵阳市7798个基层党支部中7310个党支部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建立党员群众关心关注的创新清单。466个农村党支部围绕农村“三变”改革制订创新清单,推动实施农村“三变”改革项目。各级党组织通过各种形式晒出创新清单9600余条,并择优在“党建红云”APP上晒出创新清单1053条。通过“党建红云”APP“创新型组织”模块晒出创新动态1157条,党组织书记谈创新576条,联系点专区信息312条,市级以上媒体关注975条。

实施创新制度机制保障工程,使党建工作制度机制成为创新的保障。制订出台《关于进一步增加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通知》,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从每年1万元增加到2万元,村干部报酬拟在目前每人每月2200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下发《关于开展百个机关联系服务百家大数据企业工作的通知》,采取“机关+专员+企业”的结对模式,为100家大数据企业选派服务专员,指导大数据企业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工作。建立创新型党组织创建调研督导考核机制,市县两级党建办坚持每周不少于2天时间赴基层党组织调研指导。根据调研发现的共性问题,在“党建红云”APP上刊发调研督导动态5期、抽查情况通报3期,评论员文章7篇。建立基层党组织书记每季度“述党建、谈创新”工作机制,及时掌握和推进创建工作。

在推进创新型党组织创建工作中,开展“三晒三评一报告”活动,针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及党组织自身建设、党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年初晒创新清单、年中晒创新实践、年底晒创新成果,开展上级点评、同级互评、党员群众评议和党组织书记报告创新工作,让各级党组织书记在创建活动的各个阶段都要充分展示工作实绩,自觉接受上级组织及普通党员的监督,既严格督促创建工作的全过程,又严格考核创建工作的成果,压实各级党组织书记的创新责任。

通过实施“五大工程”使各级党组织达到“五个成为”目标,在贵阳市营造敢创新、能创新、善创新的良好氛围,切实发挥各级党组织在中心工作中的创新引领作用,以解决“学习的问题、组织领导的问题、工作到支部的问题、创新工作‘两张皮’的问题、活动开展的问题、工作机制的问题”等六个问题。

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2018年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已走过了四十个春夏秋冬,从以下两组数字的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到贵阳市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发展成就:1979年12月贵阳市有党委87个、党总支76个、党支部1775个,党组织总共1938个;党员共有24098人;到2017年12月贵阳市发展到党委539个(增加了452个,增加了519.45%,是1979年的6.2倍),党总支403个(增加了327个,增加了430.26%,是1979年的5.3倍),党支部8496个(增加了6721个,增加378.65%,是1979年的4.79倍),党组织总共9438个,比1979年增加了7500各,增加了387%,2017年贵阳市的党组织是1979年的4.87倍;党员发展到191657人,增加了167559人,增加了695.32%,2017年贵阳市的党员人数是1979年的7.95倍。数字是简单的,但确是科学的、严谨的,不必再用千言万语,计算的结果就令人一目了然!

党的十九大着眼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要求新气象,新时代要求新作为。贵阳市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将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在省委和市委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执笔/刘强、薛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