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心悸
心悸病案一
杨×,女,79岁。初诊时间:2013年12月4日。
主诉:心悸、胸闷1个月余。
病史:患者自诉于1个月前始无明显诱因时有出现心悸,伴有胸闷气短,神疲乏力,于家中休息后,症状不能改善,遂来院就诊。食纳差,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舌质红,苔白腻;脉细滑。
既往史(药敏史):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辅助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
辨证分析:患者为老年女性,以“心悸”为主要症状就诊,故属中医学“心悸病”范畴;患者为老年女性,脏腑功能衰退,气血生化乏源,而见气血亏虚,本病例重在气虚,而见神疲乏力;心气虚,而见心悸,胸闷气短;脾气虚,运化功能障碍,而见食纳差。故辨证为心脾两虚之证;本病病位在心,与脾、肺、肾关系较为密切;苔白腻、脉细滑为兼有痰浊之证。
诊断:
中医诊断:心悸(心脾两虚)。
西医诊断:冠心病。
治法:健脾益气,养血安神。
方剂:太子参15g,桂枝12g,瓜蒌15g,薤白15g,白术12g,党参10g,黄芪30g,甘草6g,茯苓12g,酸枣仁15g,乌药12g,远志9g,益智仁12g,石菖蒲12g,半夏12g,陈皮6g。
煎服法: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复诊:患者胸闷气短症状较前好转,神疲乏力症状改善。上方加黄芪至45g,去茯苓、半夏、陈皮,加茯神15g;继续服药7剂。
心得体会:患者以心悸,胸闷为主要症状就诊,辨证为心悸病,心脾两虚之证,而根据患者症状、体征,不难看出,患者除气虚外,还存在湿,故在遣方用药之初,以二陈汤加瓜蒌、薤白健脾化湿为主,辅以益气养心之品,待湿邪去除,则重用补气之品,使补而邪气不敛。
老师点评:《杂病源流犀烛·怔忡》说:“怔忡、心血不足病也……心血消亡,神气失守,则心中空虚,怏怏动摇不得安宁,无时不作,名曰怔忡;或由阳气内虚,或由阴血内耗,或由水饮停于心下,水气乘心……或事故烦冗,用心太劳……或由气郁不宣而致心动……以上皆怔忡所致之由也。”本病例患者为心脾两虚之证兼有痰浊,入手以祛邪为主,后重用补气之品,然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在补气同时,应注意养血药的使用,使补气之品有所化生。
心悸病案二
杨×,女,46岁。初诊时间:2014年3月26日。
主诉:心悸半月余。
病史: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夜寐差,时觉头晕。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
既往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辅助检查:无。
辨证分析:患者以“心悸半月”为主症,辨病属于中医学“心悸”范畴。患者素体亏虚,脾胃虚弱,化源不足,使气血不足,心失所养,发为心悸。心失血养,心神不宁,而见心悸、失眠多梦。脾气虚则见神疲乏力。血虚则不能濡养脑髓,故可见头晕。气血虚弱,脉道失充,则脉细。本病病位在心,与脾、肾、肺、肝关系密切。
诊断:
中医诊断:心悸(心脾两虚)。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剂:归脾汤加减。
太子参15g,茯苓12g,当归15g,炒白术15g,川芎9g,炒枣仁20g,合欢皮15g,石菖蒲12g,炙黄芪12g,清半夏12g,炒白术15g,天麻12g。
煎服法: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
复诊:2014年4月25日服上方后心悸气短缓解,但夜寐欠安,上方加夜交藤20g,继续服药7剂。
老师点评:《丹溪心法·惊悸怔忡》说:“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阴血亏损,心失所养,不能藏神,故神不宁而志不宁。心悸由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所致者,治当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配合应用养心安神之品,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本病多由思虑劳倦过度,脾虚气血生化乏源及心血暗耗,心神失养所致,故治疗时应注意起居有节,劳逸适度,调畅情志。
心悸病案三
王××,女,56岁。初诊时间:2000年4月21日。
主诉:心慌心烦,头昏健忘,伴汗出1个月余。
病史:患者自诉有高血压病史,自服北京降压“0”号治疗,血压稳定,1个月前因驾车游玩时不慎发生车祸,遂出现心慌心烦,坐立不安,头昏健忘,阵阵汗出,口干口苦,不思饮食,夜寐不安,二便尚调,查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患者多次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外院服中西药治疗20余天未见好转,来欲求中药治疗。
中医诊断:心悸(痰火内扰)。
西医诊断:更年期综合征。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剂:黄连3g,陈皮10g,制半夏15g,茯苓10g,甘草10g,竹茹20g,龙胆草10g,郁金10g,石菖蒲15g,远志15g,酸枣仁30g,合欢花15g,菊花10g。
煎服法:4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服药4剂后仍觉心慌,但尚能坐卧,症状较前有缓解。效不更方,原方继续服药3剂。
三诊:患者服药3剂后就诊,心慌发作次数减少、减轻,余证亦减轻。上方减龙胆草以免伤胃,继续服药4剂,每日1剂,水煎服。
四诊:患者经过服用中药治疗后,自诉偶有心慌,但觉乏力,再予前方加焦三仙各15g,以健脾助运,5剂后患者告愈。
按语:《济生方·惊悸论治》指出:“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且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心气安逸,胆气不怯,决断思虑,得其所矣。或因事有所大惊,或闻巨响,或见异相,登高涉险,惊忤心神,气与涎郁,遂使惊悸。”本病诊断是更年期综合征,陈老师惯用甘麦大枣汤治疗,更年期患者,多因肝失条达,郁久化火,灼津生痰,痰火内扰,心神不宁,又遇车祸遂惊悸不安。治疗以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为主,痰去火降,心神自安。本病的治疗体现了陈老师治杂病从痰入手祛湿为先的辨证论治思想。
心悸病案四
谷×,女,59岁,回族,退休工人。初诊时间:2005年12月18日。
主诉:心悸、气短反复发作3月,伴头痛头晕。
病史: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常服用“罗布麻”等降压药物治疗,但近3个月反复出现心悸、气短乏力,伴头疼头晕,失眠多梦,纳可。行经15年,生2男2女均体健,既往无传染病,无家族性遗传病史,无药物过敏史。系回族,平素喜食含油性食品,如馓子、油香、牛羊肉等。
检查: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缓。体温37.6℃,血压150/96mmHg,呼吸23次/min,脉搏80次/min。
专科检查:心电图所示:左心室肥厚,伴有房颤。
中医诊断:心悸病。
西医诊断:(1)心律失常;(2)高血压;(3)冠心病。
治法:温通心阳,活血化瘀,利水降压。
方剂:桂枝12g,艾叶10g,茯苓12g,白术12g,川芎12g,瓜蒌12g,薤白12g,丹参12g,党参12g,远志12g,枣仁15g,枳壳12g,陈皮10g。
煎服法:4剂,每日1剂,冷水煎服,嘱患者注意休息、保暖。
复诊:于2005年12月24日复诊,患者自述病情大有好转,自觉夜寐不安,梦多,舌淡苔薄白,脉沉缓,脉搏82次/min。诊断、治法遵前,上方去瓜蒌12g,合欢15g,继续服药4剂,水煎服。并嘱患者少食含盐、脂肪等食品,将海带、冰糖、豆浆同玉米须煮粥食之,可以降血压,降血脂。
按语:病者病情迁延不愈,损伤心阳,则有心悸、气短、胸闷。阳虚不能温煦心阴故有心神不定,失眠多梦。心阳虚则内寒自生,寒胜则心血瘀滞不畅,则有舌淡,脉沉细。综上治以温通心阳,活血化瘀,利水降压,故服中药8剂后较前大有好转。
心悸病案五
马×,女,60岁,农民。初诊时间:2006年6月25日。
主诉:心慌、气短,反复发作2月,伴头晕。
病史:患者2月前突感风寒外邪,随之出现心慌气短、头晕、体倦乏力、胸脘痞闷、形寒肢冷、恶心呕吐,二便调,经当地医院诊治好转后遂来院寻求中医治疗。行经16年,生1男3女均体健,无家族性遗传病,无药物过敏史,喜饮红茶,喜食馓子、油香等。
检查:神清,面色晄白,舌淡、边有齿痕,苔薄,脉细滑。体温36.8℃,脉搏148/90mmHg,呼吸16次/min。
专科检查:胸部Ⅹ线表现:心影增大。
心电图所示:心功能不全。
中医诊断:心悸,有痰湿。
西医诊断:心功能不全。
治法:温通心阳,行气利水。
方剂:茯苓15g,桂枝12g,甘草10g,白术10g,黄芪12g,陈皮12g,水菖蒲12g,地椒12g,回回豆12g,回回米12g,泽泻12g,川芎12g,远志12g,丹参12g,猪苓12g,升麻12g。
煎服法:4剂,每日1剂,冷水煎服。嘱患者切勿生气,注意保暖,将菊花泡水代茶饮之,以平肝理气。
复诊:于2006年6月31日复诊,见心悸、气短,头晕头痛好转,水肿消退,精神佳,舌淡,边有齿痕,脉细,诊断明确,治法遵前,上方加生姜6g,附子12g,继续服药4剂,每日1剂,冷水煎服。嘱患者服药后将玉米须、胡葱具有温通利窍之功效,泡水饮之,外贴陈氏回药膏以巩固其疗效。
按语:患者心悸,有痰湿聚集,故胸阳不通,久则损伤心阳,心阳损伤则出现面色苍白、心悸、头晕、舌淡等症。肾阳虚则气化功能失职,致水液湿邪泛溢出,故有水肿,舌边有齿痕,神疲乏力,本案配合外敷陈氏回药膏收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