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逻辑读写记宝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英语学习方法的一项重大突破
——为黎学智教授第一部著作作序

林煌天

l986年l0月,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在黄山举行第三次全国科技翻译学术研讨会时,我请与会代表、辽宁翻译协会会员、本书作者黎学智同志在会上宣读他的论文“英语词汇逻辑记忆法”。他的论文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认为逻辑记忆法对学习英语大量掌握词汇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大会主持人、中国译协副会长叶笃庄同志指出:逻辑记忆法很有创见,应该广为推荐。

在这次会议之后,黎学智同志一方面刻苦钻研,认真总结逻辑思维的规律,使这种记忆方法更加条理化,记忆程序更趋完善;另一方面,他则不辞劳苦,应邀到各地译协、各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作学术报告,先后在北京、天津、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等省市自治区为100多个单位讲学。通过讲学实践,他虚心听取专家和听众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自己对逻辑记忆法的整体构思。今天呈献给读者的这部著作,就是作者经过多年思考、总结和艰苦实践的结晶。

大家知道,英语学习达到中级程度以后,人们普遍会遇到一个如何巩固和扩大词汇量的问题。这就需要一个最佳的、符合科学的记忆词汇的方法。假定一个英语单词是由5个字母组成,那么,要记住10000个英语单词,实际上就等于要记住50000个字母组合。记忆50000个信息符号,这是一般人的智力所难以承担的。如果我们以词作为单位而不是以字母作为单位,那么,要记住10000个单词,则不必记忆50000个字母组合,只要记住5000个单词就够了,这就形成50000与5000之比。从而必将激发人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节省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我听过作者的几次谈话,我认为《英语词汇逻辑记忆法》正是从以词(不是词根)为单位代替以字母为单位作为突破口,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多少年来习以为常的传统记忆法,进而更新了人们关于“生词”、“常用词”、“词类”等一系列旧的思维模式。

我觉得《英语词汇逻辑记忆法》不是以讲述词缀、词根和词源为主要内容的“速成记忆法”。它首先强调的不是“速记”,而是通过词中词、联想、分解、组合、释义、中介、对比等方法,运用已有的词汇、经验和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医学、生物、文学、历史等多方面知识,启迪人们逻辑思维的能力,进而增强记忆的准确性和持久性,强化记忆,同遗忘作斗争,使词汇准确、有效地刻印在人们的头脑中。

《英语词汇逻辑记忆法》的一个特点,就是从近100000个常见英语词汇中筛选出500个记忆单位。这就有助于我们把一个一个孤立记忆的“个体词汇”凝聚为可以构成各种联想的“立体词汇”,从而能使人们大面积地巩固和扩展自己的词汇量。这种方法用以记忆常用词汇、TOEFL词汇和GRE词汇将更加卓有成效。据本书作者说,他还准备为大、中学生、留学生以及科技工作者编写各有关方面的英语词汇逻辑记忆的系列丛书。

我有幸看到过一些有关材料和听众给黎学智同志的来信。有的听众把“英语词汇逻辑记忆法”称为“黎氏记忆法”,有的说它是“通往英语词汇王国的金钥匙”,是“茫茫词海中不灭的明灯”。河北省函授教育委员会在信中说到,“如果全国都采用这种方法,那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

我认为,用以词为单位代替以字母为单位的记忆方法,这是英语学习中的一项重大突破。这种方法的推广和介绍,可能缩短我国乃至其他各国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进程,在国内外产生极有意义的影响。几年来,《辽宁科技报》、《沈阳日报》、《黎明科技报》、《沈阳航空报》、《沈阳机专报》、《东北师大报》都曾先后载文介绍黎学智同志和他所创造的“英语词汇逻辑记忆法”,认为这种方法具有独创性、新颖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这里,我还想费点笔墨,讲一讲作者本人的经历。黎学智同志现已人到中年。他的生活道路一直非常曲折,可以说是历尽了人间的坎坷。他中学时学的是俄语,1963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俄语专业。他毕业后曾经三次蒙冤,两次被错定为现行反革命分子。他1978年平反,1980年改行当英语教师,边教边学,走过了一段极其艰难的自学道路。他在多年逆境中所锻练出来的顽强的生命力、百折不回的意志、对生活火一般的热情、对事业执著的追求,使他为自己开拓了一条成功之路,创造了英语词汇逻辑记忆法。本书的出版,正是他热爱生活、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结果。他说,他的生命属于党、祖国和人民,他要把自己创造的方法奉献给广大人民群众。

在这里,我受作者委托向全国各地100多个盛情邀请黎学智同志讲学的单位和数万关心他的听众表示感谢。黎学智同志正是从这些单位和听众的身上汲取了力量、勇气和信心。中国出版者协会主席、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老一辈出版家和翻译家王子野同志,热情奖掖后辈,在百忙之中为本书题写书名,在此,谨向他表示衷心的谢忱。

几年来,我和黎学智同志多次联系,希望这本书能早日出版。现在,我和作者怀着同样喜悦的心情,谨以此书呈献给全国的英语爱好者和翻译工作者。

本文作者为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及《中国翻译》杂志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