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记者眼中的延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海伦·斯诺:为中共七十个领袖立传的美国女记者

海伦·福斯特·斯诺(HelenFosterSnow)(1907-1997),也称尼姆·威尔斯。1907年出生于美国犹他州,1931年下半年来到中国上海并认识埃德加·斯诺,两人在1932年结婚后定居北平,海伦·斯诺本人曾经担任《密勒氏评论报》驻北平记者,与斯诺一起亲自参与并报道了“一二·九运动”,他们对于中国的学生运动满怀同情。海伦曾于1937年4月下旬来到延安,著有《续西行漫记》(又称《红色中国内幕》)、《红都延安密录:西行访问记》、《旅华岁月——海伦·斯诺回忆录》等。她在斯诺前往苏区之后,也曾试图前往苏区,但被困于西安而不得前往。但这次的停留也无意间让她得以直接参与改变中国前途与命运的西安事变,她全程报道了这一事件。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第一次见到了神秘的中国共产党人,这更加坚定了她前往陕北访问的决心。看到斯诺带回来的关于陕北红军以及中共领导人的相关材料后,海伦认为这些都是令人惊叹的珍宝,在阅读了这些材料后,海伦意识到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再做一次类似的旅行,弥补斯诺带回材料的不足。一是有些领导人的传记材料需要充实,尤其是斯诺当时没有见到的红军将领;二是关于苏区妇女和儿童的资料需要更多采访收集。在听闻1937年5月中共即将召开大会后,她决定克服一切困难前往陕北延安。斯诺曾说:“海伦是美貌和智慧两者罕见的结晶,是位极不寻常的女人。她时常折磨我,又经常给我以启发。她充满活力、创造力,是一位忠诚的合作者。她既是我的伴侣,又是我的批评家。”与丈夫斯诺不同的是,海伦是一位文学家,通过历史与文学融合的形式叙述了这一次的延安之行,描述了她在延安的生活和经历。

海伦·斯诺

(一)海伦·斯诺在延安的活动

海伦·斯诺从1937年4月下旬到达,一直到9月7日离开,在延安生活了四个多月。在那个夏天,她“过的自由自在,同各种类型的人进行了长短不一的谈话,提了成千个问题”①,从1937年5月3日至9月7日,海伦采访了70位红军将领,为她撰写红军将领的传记收集了大量的素材。“我差不多每天要和这个人或那个人谈话。因为要把这些会晤的经过全部都记录下来,我的手竟写成一种永久的痉挛状态了。”①她的采访,不仅充实了斯诺正在撰写的《西行慢记》(如朱德的相关资料),而且向全中国和西方世界宣传了毛泽东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随后她还续写了姐妹篇《续西行漫记》(又名《红色中国内幕》,1939年胡愈之出版了中文版)。

1937年5月6日,毛泽东、朱德在延安接见了海伦。海伦拿着斯诺拍摄的毛泽东红军照,幽默地说:“这就是我来见您的介绍信。”海伦·斯诺与多位当时在延安的中共中央以及红军领导人进行了多次会谈,就中共的基本政策以及他们的个人经历进行了详细的访谈。在这个过程中,海伦不仅深刻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在十年内战期间的成长斗争经历,还就正在进行的国共和谈以及即将到来的对日作战作了详细采访活动,使她深刻认识到中共及其所领导的军队所蕴含的强大力量。

海伦·斯诺的著作

1、与毛泽东的四次谈话

1937年5月15日:《抗日民主与北方青年》②

关于统一战线与国共谈判的相关情况:毛泽东认为国共内战在表面上已经过去了,但目前全国规模的内战并未停止,除此之外,地方实力派与南京军队的对立仍然存在,应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西安事变后,统一战线的谈判已经开展并且正在进行,国共两党共同的政治纲领是进行再次合作的基础,这一纲领的原则是实现民族、民主及民生的革命任务,目前国民党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好。中共愿意同一切同情民族民主革命的国民党分子联合,对于相关顽固分子进行解释和说明工作,中共会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统一战线中,政府应该采取相关政策来对阶级斗争与矛盾进行适当的解决与缓和。总体来说,统一战线的前途是有希望的,国内必须团结,才能达到抗日的目的。

关于民主政治问题:毛泽东认为真正的民主对于团结全国人民抗日具有重要作用,民主制度是抗战胜利的必要条件。民主政治运动的实现,依赖民主运动的进行,因此应该进行全国人民参加的国民大会。大会带有国防性,是从独裁到民主的桥梁,中共已经表明他们将参加这一大会,并说出了自身的意见。就现在看来,南京方面首先应该释放政治犯,尤其是救国七领袖。

关于准备抗战问题的意见:毛泽东认为中国要时刻准备抗战,若日本推迟进攻,我们应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积极的抗战准备工作,包括停止内战,实行民主政治,开放言论和政治自由,组织并训练民众,加速完成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抗战准备。毛泽东对中日战争做了预测,他估计存在两种结局,一种是中国获得胜利,获得民族独立与解放,一种是中国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中共为第一个光明的前途而斗争,要积极号召全国人民为了民族的自由与解放与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到底。

对于战争中大国关系的看法:毛泽东认为英日正在进行妥协谈判,这是以牺牲中国为代价的,二者妥协是存在而且是可能的,全中国人民应该对这个问题进行密切的关注。在未来的对日作战中,我们不能完全相信英国。中苏关系应该进一步接近与改善。美国的远东利益与日本的大陆政策也是不相容的,中国的解放运动与世界的解放运动密切相关,但是中国的前途是光明的。

对北方青年的希望:毛泽东认为他们是民族解放斗争的先锋,他们应该团结起来为实行民主与抗日进行斗争,同时也应该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作斗争。

1937年6月24日:关于知识分子的问题 ①

关于知识分子的政治选择: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上,绝大多数的学生和知识分子是站在民族统一战线一边。现阶段南京政府要放弃独裁,并且建立一个反对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统一阵线内部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另一方面是资产阶级。他们有共同之处,但也有分歧。共同之处使得他们能够联合起来,不同的利益需求导致矛盾的产生。

知识分子的前途:同中国抗战胜利结果密切相关,建立民主共和国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目的。

统一战线能否给知识分子较大希望问题:在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过程中,会解决知识分子的生活问题,同时也会解决避免资产阶级殖民化的危险等问题。

关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问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使得中国像西方那样发展资本主义是没有前途的,在民主共和国建立之后,中国的下一步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问题:现阶段中国是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进行争取独立的斗争,中国的社会性质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无力导致其不能领导这个斗争。中国有可能避免资本主义而直接实现社会主义,主要有三个条件。第一、中国无产阶级的领导及统一战线(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的存在;第二、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革命,同时也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斗争的革命胜利;第三、整个世界形势尤其是苏联的存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无产阶级需要世界无产阶级的帮助。

实现社会主义过程中的资本主义问题:实现目标需要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工业的发展将加强无产阶级的领导和力量。无产阶级的领导使得资本主义的发展可能过渡到社会主义。

美国问题:首先是美国的孤立主义问题。美国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没有实行孤立主义,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世界性,无产阶级的解放也需要全世界的帮助,整个世界是联系在一起,孤立主义是不可能的。其次便是中美关系。中国革命不仅需要美国无产阶级的帮助,而且需要利用美日之间的矛盾。我们不能否认美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社会的剥削,但同时应该认识到美国是反对日本征服和独占中国的,这会损害其在中国的既得利益。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反日的,在反对日本上面,中美之间具有相同的利益,这使得我们之间具备联合的可能性。

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都是为了世界的进步。中国的斗争要在美国群众中得到广泛的同情就是鉴于这一点。他们关心中国人民的命运,我们也关心他们的命运。请把这个情况转告美国人民。我们的情况与他们所不同的是我们有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中美两国人民应该团结起来,共同走向崭新的世界。

1937年7月4日:《中国革命的性质》①

在海伦与毛泽东第三次见面谈话时,毛泽东围绕中国社会性质等问题展开。毛泽东认为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封建的小商业经济占主要地位,资本主义经济有个人、政府以及帝国主义三种资本构成,是受帝国主义操纵的。所以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民族革命,这是由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要完成革命任务,需要全国人民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我们也认为中国有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而直接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中国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并且已经发展成一种最坚强的革命主角,他们同中共力量联合起来,是最壮旺的斗争力量。农民是无产阶级非常强有力、有决定作用的盟友。第三个动力是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学生、知识分子以及商人和小生产者,其中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双重性。所以正在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两个特点:由无产阶级政党发动、包括除汉奸之外的全体中国人。

毛泽东对中国银行家以及小资产阶级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中中国的学生是社会革命重要的支流,但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力量。

毛泽东告诉海伦,中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革命目标而斗争,只有通过民主主义的阶段,才能达到共产主义的阶段。中国红军是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的,同时也代表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国民党是地主、资产阶级和部分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联盟,但当国共合作进行对日作战的时候,国民党内部的阶级可能发生变化,亲日派的力量会得到削弱,部分地主和买办可能会变成汉奸分子。

中国农村问题:毛泽东认为中国农村中最毒辣的压迫形式包括地租、高利贷、捐税、贩卖商品。中国封建制度是在利用土地剥削农民,红军经过了长时间的斗争,使得封建势力被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存在对于封建制度也有一定破坏作用。

最后毛泽东告诉海伦,军国主义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特点,日本决不能用武力征服中国,他们侵略中国的成功只能限于利用中国统治阶级这一点。

1937年8月13日,双方进行了第四次谈话

第一:毛泽东给了海伦一份中共中央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草案,这是一份针对现实的日本威胁的救国纲领,其主要宗旨是给人民以爱国行动的自由和武装自己的自由。毛泽东说:如果有国民党政府的合作,这个十大纲领就能实现,我们就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①

第二:对日作战和国共南京谈判问题②

红军参战问题:红军已经在南京政府的指挥下开赴抗日前线,现阶段红军还没有正式改编,但得到了作为一支国民革命军队的番号,红军到前线作战后就改变番号。现阶段红军仍然使用“红军”的名称,但由南京政府供应军服。红军在改变军服和五角星标志的情况下,在前线与日本作战时会改变旗帜。

国共就统一战线的谈判结果:中共处于合法地位,朱德已经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但中共人员现阶段还不能公开在国统区活动,国民政府也并未释放关押的政治犯。两党就立即对日作战达成了一致,但在一些问题上双方还没有达成共识。如国民党要求军队和政治首脑由南京政府任命的想法遭到中共的反对,中共要求释放政治犯、给予言论、出版自由和在国统区公开活动的要求并没有得到真正实行(国民政府接受但没有实行),中共提出的政治纲领也没有确定下来。

关于国共合作宣言:中共希望在报纸上发表两党合作宣言,蒋介石并不允许,并表示宣言只能在中日战争开始之后发表。蒋介石之所以拖延宣言的发表,主要是担心宣言一旦公布,会引起日本的强烈反应。

对中日战争的看法:日本的政策决定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中国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要实现共产党提出来的十项要求,否则就会失败。

2、与周恩来谈论国共关系等问题

你对谈判的进展是否满意?

周恩来说基本原则已经达成,但是具体的细节还在商讨。抗日战争的准备工作与民主运动是自行车的前后轮,二者息息相关。如果在中国现阶段实行民主,是否在实际上等于完成了延误已久的民主革命?在过去十年间,我们实行的是工农民主制度,现阶段我们想将其改变为包括所有阶层的民族民主制度,我们为民主而斗争,实行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如何进行民主运动?

周恩来说过去十年间我们所实行的是革命手段,进行军事斗争;现阶段我们要应用政治手段实现民族民主制度。在现阶段,国民党改弦更张,实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因此中共现在放弃苏维埃制度,实行民族民主制度,以期实现民主自由、民族解放和社会福利。

如若国民党只接受民族原则而不接受民主原则,而且利用抗日口号挑起新的反共法西斯运动,这场运动会有前途吗?

周恩来答道,不会有前途的,但是如果国民党利用抗日的口号,那么这将会使被压迫的半殖民地人民获得解放,也可以推动人民群众甚至军队去抗日。法西斯在中国没有真正的基础,它只是统治者统治人民的手段而已。

3、与张闻天谈话了解中国革命发展历史(1937年7月14日)

中国革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到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第二阶段:苏维埃革命时期,这一阶段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1927-1930(武装起义与自卫游击战)、1930-1931(红军与苏区相继建立)、1931年底-1934年(两次苏维埃大会)、1934.10-1936.10(长征与陕北红军会师)。第三阶段:统一战线。“西安事变发动了中国革命中的新阶段,到了这里,苏维埃运动的发展结束,而统一战线的新时期开始了,在对日抗战中这是将继续进行下去的。”①

4、关于红军将领与妇女领袖的自述

在延安期间,海伦·斯诺总共采访了70位苏区的重要领导人,包括众多的红军将领,他们也是第一次向一个美国记者讲述自己的革命经历,包括朱德、徐向前、萧克、贺龙、罗炳辉、项英、蔡树藩、董必武和王震等人。海伦在《红都秘闻录》一书中列举了70人的名字,“其中被捕处死、在战争中牺牲、病故和被共产党除名的领袖有16人。”②海伦对这些领袖的受教育程度、籍贯和出身等情况做了详细统计。海伦说:“在这些共产党人中,似乎难得有人知道一些彼此之间的个人历史,所以就连他们自己,也没有我这些探索得来的材料。内有几个人的确要求我,等访问记写好之后,送一份给他们,以便留给后代的人看。”③而海伦的汉语并不流畅,所以一字一句都要经过别人的传译,而后她一字一句地翻译、整理、连缀成一段一章充实、正确,并且富有生活情趣的传记。“这真不容易啊!”她知道一个革命者与他那整个革命运动的背景及历史不能分离,所以她记录下来的,并不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英雄传记,其中所有的只是集体的英勇,浸润到每一位个人。这些传记体的文字,个别地看,是革命运动的横断面,综合地看,便是革命历史的全景了。于是海伦也成为“新”传记文学的代表人物。在访谈过程中,海伦还就相关问题与他们进行了探讨。询问朱德关于世界以及中国最好的军事人才、中国的士兵如何等军事问题。徐向前还向海伦讲述了鄂豫皖根据地的肃反运动以及红四军的战术问题。与萧克谈论关于中共以及红军成功的原因、与彭德怀探讨关于抗日战争的战略和战术、西安事变的情况、国民党三中全会的状况、民主运动的发展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等问题。

海伦本身对于妇女运动十分关注,在边区,她采访了以康克清、蔡畅和刘群先等为代表的妇女领袖,参观了妇女在工厂劳动的情形。妇女领袖就她们关于妇女权益的相关问题与海伦进行了交谈,还对她谈论起了个人的成长经历。她们是女革命家、领导人的妻子、出身无产阶级的妇女领袖,虽然身份各异,但共同特点就是努力维护边区妇女权益,除此之外,她们中的一些人还参与过指挥军队,她们是一群经过革命历练的女战士、革命家。

海伦是来延安的英美记者中同中共领导人谈话数量和次数最多的一个,谈话的内容极为广泛。访谈的主要内容有统一战线、对日作战,国共合作、中国革命以及中共军事力量和战略的相关问题,可以说涵盖了当时苏区的所有内容和中国复杂的国内形势。通过谈话,她对整个抗战形势和中共领导集体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在离开延安之后,她专门就访问的相关人员写成了亲切生动而又忠实的传记。作为斯诺夫人,她并未受丈夫在苏区采访的影响,在她的著作中关于这一次延安之行的描述更为感性、富有文学色彩。

(二)延安印象

1、对红军的看法

红军将士不仅是一支品德高尚、杀敌勇敢和富有牺牲精神的军事力量,更是革命年代中共争取胜利的重要保障。在海伦采访的70位将领中,有62人都来自南方,除4人以外,其余的将领都是在1927年之前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中53人为政治领袖、17人为军事领袖;有26人曾经留学法国、苏联和日本等国家,接受大学、师范、中学和特殊教育的人数达37人。所以这支军队不仅有杰出的领袖领导,且经历长征和历次革命的考验,海伦认为他们是坚不可摧、一心为中国寻求解放、独立和富强之路的队伍。红军将士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懂得“自己的责任与目标是完成各个阶段的革命”①,因此他们总是以极高的热情投入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中。他们是适应性最强的幸存者,是一切中国人中最优秀的分子,他们身上充满着力量、理想和满腔热忱,胜利已经成为红军的信条,这一点在结束不久的长征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红军队伍具有民主作风和良好的政治觉悟,经过长期的生活与战斗,他们成为一个自我教育与自我控制的整体。这是一支民主的队伍,他们实现了官兵平等、官民平等,中共领导人经常与人民打成一片,毛泽东可以随意走动、喜欢与农民唠家常;朱德、彭德怀更喜欢与士兵同吃同住。只有特别需要帮助的或者重要领导人物才有自己的卫兵,在了解这些情况后,海伦为自己所受到的优厚待遇感到不安。红军战士衣着简陋但是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和自信自得的神情,在营房的墙上,他们张贴着旧报纸以及电影明星的海报,海伦·斯诺为红军战士追求时髦这一十分有趣的现象感到诧异。在同普通士兵的相处过程中,海伦发现红军士兵比当地的陕北人更讲究卫生,他们喜欢洗澡,打扫住所和街道等,这一点可能和他们多数来自南方有关。红军到来之后,延安减少了大疾病发生的次数,边区民众的社会文化水平得以很大提高。

红军将士热爱学习,他们肯花时间进行中国旧文字和新式拼音文字的学习,也非常欢迎来到这里的知识分子,他们虽然操着不同的方言,但却学习听懂对方的话语,这种语言交流也锻炼着他们的头脑。著名的抗日军政大学由红军大学改编而来,对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这里每个人是平等的,通过考试进入学校,在1400名学生中,有50名女学生,“她们都是出类拔萃之辈,其才能的出色足以弥补其人数的奇缺”①,这些学员中还包括红军青年军官,他们来此接受政治思想和军事技能的训练。课程内容丰富,包括马克思政治理论课、统一战线理论、当前中日民族矛盾、中共的游击战术。“一切活动均处在军纪的约束之下”②,他们进行军事训练,课余时间的做操、相关的娱乐与社会交际活动,甚至晚上的讨论会、早上几分钟的自我批评也都被他们誉为是最好的时光。

在这支队伍里,存在着许多被斯诺称为“红小鬼”的人,他们是一群年龄非常小的红军士兵,很多人都是在十一二岁时就参加红军的。当看到这支队伍步伐整齐,纪律严明,边走边唱时,海伦情不自禁地说“我不能不承认,所有苏维埃青年中我最喜爱的是那些‘小鬼’”③。“他们是我在中国见到的最特别的一支队伍,他们显得那么天真可爱,英武中带着几分稚气。”他们独立、勇敢而且拥有高尚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他们为前线的红军部队做各种工作,包括医疗护理、通信等。西安事变之前,他们有很多人还被关押在监狱里。他们分为青年团、少年队和儿童团,是红军发展的基础。来这里的很多记者都对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对中共主要领导人的印象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是中国苏维埃革命的三位杰出人物,三人有着不同的分工,但都在革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苏维埃领袖人物是一个数量少但却有着高超智慧的群体,他们的平均年龄大约三十岁。海伦记载的63位政治领袖中,有26位接受过留学教育、24位接受过小学以上的教育、17位领袖在各种军事院校学习过,所以对他们来说“真正的教育是从阅读书本得来,是从政治与社会活动中活生生的经验里得来的”①,他们清教徒式的谦虚和严格的道德,坚持“清教徒主义、禁欲主义、斯巴达克主义”②,严于律己,他们通过自身的良好行为赢得了民心,也获得了当地群众和士兵们的推崇。

海伦认为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政治领袖,但同时也是个普通人,可以同普通民众进行很好的交流。在当前的复杂形势下,他对于局势有着非常清晰和正确的认识,也因此对于政策的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拥有强健的身体,在青年时期受过良好的教育,具备哲学家的头脑,思维活跃,愿意进行改革和研究。同时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良好的忍耐力,智慧而又坚强,在他那不加修饰的头发下面所体现的是一种卓越的自信心。他对于周围事物和政治形势有着敏感的认识,善于言谈,是个极具吸引力的演说家。在苏维埃革命的历史中,他与朱德成为一个整体,他是头脑。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这一思想的精髓就是: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强有力的武器,我们始终是要进行武装革命的,因为革命能够改变一切并实现社会主义。海伦认为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的外交家,具有儒将的风范,是士的代表。他性格开朗、坦率,待人宽宏大度、潇洒自如。现在是与国民党进行统一战线谈判的首席人物,良好的教养让他在谈判及组织工作方面得心应手。海伦认为元老董必武是三次革命的老战士,一位有经验的老将,体力非凡、生命力旺盛、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在延安,海伦·斯诺还采访了众多的妇女领袖,在《续西行漫记》中,她对于几位独特的妇女做了详细的介绍。职业革命家蔡畅,有着冷静的政治头脑,沉着镇定、举止优雅、精神焕发、具有丰富的感情,脸上常常带着迷人的微笑。她的家人在国统区受到迫害,但在当前的历史形势下,她表示可以为了当前整个中华民族的危亡放弃私人恩怨。妇女领袖刘群先,个子不高却显得特别精明能干,有着极高的演讲天赋。她出身于无产阶级,为人热心,富有同情心,工作方法注意循循善诱,是妇女界坚定的领导人。革命者康克清,特别关注中国革命的发展,在江西苏区的时她曾经指挥过一支红军队伍。作为朱德的妻子,他们二人经过了十年的共同战斗,是一对经过千锤百炼的夫妇。秀丽朴实的贺子珍、矮个子的革命家刘英、精明果断刚毅的妇女部长李坚真等,她们在苏区都有着很高的地位,她们集体行动,共同促进苏区妇女的解放与进步。

3、对红军主要将领的印象

朱德是红军总司令,“真正的民间英雄”①,人道主义者。“朱总司令是一位头发已经灰白的五十岁的老将,他那一半的岁月都消磨在实际的战斗中”②,海伦说,朱德给她的第一印象是“富有同情心,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给人一种对全人类都那么仁慈和友好的感觉”①。他身材适中,健壮结实,动作温和缓慢,从容不迫;心地善良,感情丰富,宽宏大量,有着菩萨般的平和和恬静。他“不盲目地反对西方,而且思想开放。”他把自己的人格完全融入自己的工作,是个坚强而沉默的行动家,“甚至谦虚到抹杀自己的程度”②。“他具有那种不可多得的富于魔力的个性,能够立刻、而且普遍地使得几乎每个人都被其所吸引”③,对于红军来说,他是坚定卓绝精神的象征,是优秀而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参加各种会议,没有任何政治野心,对毛泽东的判断和决策具有十足的信心。

彭德怀是头号红军战将,一位坚强的革命战士,男子汉,对于军事和政治有着高明的理解。在政府中他的地位仅次于毛泽东和朱德,与二者不同的是,他是最接近于军队生活的人。他经常和士兵在一起,真诚地热爱他的士兵,特别喜欢红军中的小鬼,认为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和革命者。海伦认为他具备领袖的各种特性,在现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似乎是最适合而且也必将成为中国社会的民族领袖之一。彭德怀性格真诚,谈话时没有任何官架子,谈话者可以毫无拘束地与他交流。

1937年5月,海伦采访朱德后的合影

苏维埃老将徐向前。黄埔军校精神的典型代表,为数不多的几位理想主义者类型的老革命家之一。海伦原先以为他是一位气宇轩昂的军官,但是见面后发现他忧郁、沉静、态度谦虚、拘谨,长得眉清目秀,看上去不像军人,而是知识分子中比较敏感的一类人,曾经当过一个时期的教员。在谈话过程中,他讲究实际问题,不肯多说多余的话语,但偶尔露出一种孩子式的笑容。35岁的他已经在长期战斗中负过三次伤。

“飞行军”的统帅罗炳辉。他有着中国传统人民善良好客的本质,对妇女总有骑士风度,恭敬有礼。智勇双全,是中国人所喜欢的关帝式的民族人物。最魁梧的中国人,有着巨无霸的腰围,双腿像他的个性一样敏捷,是海伦见过神情最快活的人。他以生而为平民而自得,为是人民的儿子而感到高兴。藐视金钱,本能的厌恶安逸,乐于过艰苦朴素而危险的生活,乐于与普通人吃一样的东西、一起赤着脚走路。他很健谈,乐于谈到任何自己能谈到的事情,说话爱在桌子上画地图,说话容易激动,但是很“善于从过去经验中看到遥远的将来。”①他一共负伤七次,一次重伤,好几次衣服被子弹打穿,算是死里逃生过来的人。

神童萧克。一个完全革命者,机动红军中最机动的单位,被称为‘活发动机’。他瘦高、美秀、坦白、表情丰富、笑容动人活泼。有很好的记忆力和理论力,喜欢自由也充分享受自由。出生于封建世家的他,对于孔教来说,是一个反抗的典范,没有孔夫子的中庸思想,一切事情都要是非分明。他对自己不加评价但态度天真自然,可以说是“儒将”的复生,是一个自力成功者。他是海伦·斯诺“在中国所能遇到的,最使人振奋的英杰”①。

“铁”一样的指挥者项英。中国共产党中出身于无产阶级的高级军政领袖,他的军事和政治知识都是党教给他的,是党培养起来的人。“他在身体的外表上是并不惊人的……他那矮矮的身材……他的笑容却是劳动中国的动人笑容。”②“他有一点徐海东的那种易于冲动的性格,但是没有徐的孩子般的豪迈;他有彭德怀的那种毅力和急躁,但是没有彭的犀利和机智”③。

反抗的汉冶萍矿工蔡树藩。中国劳工运动的元老,身材瘦小、强壮,有着愉快、聪明、眼睛老是在警戒的脸。坦白,直爽,长于批判而且性格急躁。

战斗的湖南铁路工人王震。为人谦虚、平静、讲究实际,对人十分亲切友好,笑的时候突出的牙齿会展露出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他被认为完全可以信赖。他的经历最能说明先进工人在1927年以后如何组织农民运动,并使人们了解工人运动的性质,最终促使工农团结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在海伦的笔下,这些将领的表情举止栩栩如生、各具特点。她的这些采访资料已经成为研究早期共产党领袖的珍贵史料,尤其像项英、蔡树藩等人在后来的革命中牺牲,他们的个人传记等资料就更加珍贵。

4、对妇女问题的认知

陕甘宁边区有七千多名女党员和积极分子,有三十多名妇女领导,这些妇女领袖是一个集体,行事一致,和蔼可亲,多半是苏维埃上层领导人物的亲密伴侣和老战友。部分领导人的妻子在红军大学接受过政治和军事教育,她们认为自己在革命中有独立的身份和地位,但是更需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为苏区妇女解放和抗战服务。海伦通过观察得知,苏维埃妇女的身世有两点令人印象深刻:她们的成长显示了中国工人、农民阶级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她们的革命经历显示了中国知识分子中体质单薄的女学生所具有的坚强毅力和决心。她们来到陕北的所作所为使当地妇女受到极大的震动,使之从沉睡中觉醒,发现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自己面前,陕北妇女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和快乐。

海伦发现苏区政府一直主张提高妇女地位、维护全体妇女权益,苏区政府反对对妇女任何形式的不尊重,这是苏维埃取得成功的关键。在苏维埃的领导下,妇女在各个方面都获得很大进步。在经济方面,妇女不仅分得土地,而且在苏区政府和延安地区各生产部门的工作人员中,占到百分之三十;在工厂,妇女工资和男子一样,还能享受更好的照顾。文化方面,妇女受教育程度也得到提高,思想上获得解放、追求进步。苏区的女工是自由的,在精神上获得了重生,她们活泼青春,谈笑风生,每个人为能参加工作而自豪,同时为红军提供各种支援。在城市知识女青年的带动下,当地妇女成立工会组织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提高政治觉悟,她们为了革命都具有牺牲精神,反对一切被认为政治上不可靠的化妆、罗曼蒂式的感情纠葛等。在婚恋观方面,苏区妇女主张一夫一妻新式婚姻,反对放荡不羁的恋爱观。由此妇女们逐渐摆脱了封建包办婚姻和礼俗的束缚,懂得维护个人权利和追求自由生活的重要性,妇女真正获得解放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落到实处。

5、中共的教育和民族政策

推广拉丁文字运动是中共积极推行的一项大众教育计划,也被称为是革命文化振兴的第一步。在这方面认识和推广最深刻和最上心的莫过于徐特立,他是中国教育由文言文向新文学进步的一个活见证。“他们无论到什么地方,首要的工作便是开办成人小学和儿童小学,并力图培养受教育充分的教师,来广泛地、迅速地传播一切有益的知识。”①推广拉丁文字运动,一方面对民众的启蒙教育产生了积极意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也为新文化和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基础。新文字的推广将大力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它刺激教育事业的发展,方便了少数民族民众学习中文,增强了中国各地与各民族以及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与此同时,红军战士也因文化程度的提高而使其革命精神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对当前民族危机严重的中国来说,拉丁化中文将提升人民学习文化的积极性、激发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激励国民精神,从而有利于推进抗战走向胜利的进程。

中共实行宽容的民族政策。中国少数民族居住地使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民族与国家间矛盾激烈,在少数民族的民众反抗压迫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关于民族和国家独立的思想。长征途中,中共帮助少数民族进行阶级斗争;进入西北后成功地在回民地区组织了苏维埃;长征结束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代了“苏维埃”,在此旗帜的指导下,共产党号召带领地方民众进行了政治和经济的改革,“废除苛捐杂税,实行减租减息,推行政治体制民主化”②。同时中共吸引了很多中国少数民族精英人士来延安接受革命理论教育,之后他们回乡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学校,少数民族学员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不同民族的学员和睦相处,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所以在保证民族独立和自决权的前提下,中共得到了少数民族的拥护,“实现与西北地区的回族和蒙古族的联合,从而粉碎日本人制造‘自治’政府的阴谋”③。中共并不认同国民党的民族政策,认为这是导致民族分裂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共现在的民族纲领比孙中山的民族自决政策更激进一些,但是在本质上实现了孙中山的设想。

9月中旬海伦结束延安之旅后与斯诺在西安会面,此时中国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海伦返回了北京之后,便前往上海前线报道正在进行的淞沪会战,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国正在进行的抗争。在上海,海伦提议成立工合组织来保护中国工业发展、增强中国的抗战能力,1938年4月3日,中国工业合作委员会成立,她与丈夫斯诺以及路易·艾黎成为创始人,此后就筹集资金、积极宣传这一运动,并且促使蒋介石、孔祥熙等国民政府高层人物对运动给予资金支持。她一边宣传一边写作,终于在同年9月,完成《续西行漫记》一书,这是海伦对四个多月的延安之行的总结,她向国内外人民再次揭示了共产党人的本质并树立了其高大形象。

在中国的岁月,斯诺夫妇携手合作,“从1936年以来我们两人一直紧张而努力地工作着,其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能力……不过,我们依然陶醉于我们的能力和成就,靠超越体力的某种东西生活着。我们的基础是坚实的——我们是正确的,这一点我们很清楚。从西安事变以来,我们对此一直确信无疑。而且,这肯定对其他人是有影响的”①。斯诺夫妇的陕北之行极大地激发了抗战时期外国记者来延安的热情,伴随着全面抗战爆发,中共从幕后走向台前,斯诺的《西行漫记》与海伦的《续西行漫记》两部书籍,对于中共在这一时期的国际宣传和形象塑造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让世界知晓这群神秘又富有传奇色彩的红军的故事,更使国际社会认识到身处黄土高原的中共已经成为中国正在崛起的政治力量,此后,中国大量有志青年纷纷涌向延安,他们把拯救中国的希望放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身上。

海伦1940年离开中国前往香港时携带了四十箱行李,丈夫埋怨她的行李过多,她认为这些东西都是非常珍贵的,“这些东西如此地来之不易。实际上,有些资料是我们冒着生命危险收集来的”①,此后她跟随丈夫前往菲律宾继续宣传工合运动,后来返回美国,但海伦一直关注中国抗战以及中共的发展。

海伦·斯诺于1950年失去出国访问的自由,但她仍然在美国撰写关于中国的相关书稿。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她也受到了迫害,很多书籍无法出版,丧失了生活的重要来源,在此情况下,她依旧坚持写作。她曾经说“我唯一的希望,是把我写的书出版给中美青年一代人读,使他们不忘历史。”②。1978年秋天,海伦·斯诺协同电影制作小组访问中国,重走三十年代的中国之路——北京、西安、延安以及上海。邓颖超、康克清以及宋庆龄都先后会见了她,并表示她在中国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想去哪里都可以。返回美国后的海伦·斯诺一直居住在丛林小屋里面,生活十分艰苦,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写成的五十多部书稿能够全部出版,但并未实现愿望, 1997年1月11日,她与世长辞,去世当晚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已经一天不如一天了,可我的心回到了中国!”③

四个多月的延安之行,海伦不仅为《西行漫记》的撰写提供了众多的原始史料,更为重要的是她第一次让中共将领集体讲述了自身的成长经历,这些资料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笔宝贵财富,也让海伦在撰写过程中对于整个中国革命历史有了深刻的了解。后来她协同丈夫宣传中国革命,直接提出并参与中国工合运动的发展,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独特贡献。

海伦·斯诺的一生因为与延安共产党人的亲密接触而发生改变,从此她成为中美关系友好发展的使者,是一位为中国革命奋斗终身的伟大作家。她是中国人民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忠实朋友,一位坚强而正直的女性。希望她撰写的关于中国革命的书籍都能顺利出版,让更多中美年轻人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和美国友人的关系,从而促进21世纪中美两国的民间交往深入发展、取得更丰富的成果。

① [美]海伦·斯诺:《旅华岁月—海伦斯诺回忆录》,华谊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263页。

① [美]尼姆·威尔斯:《西行访问记:红都延安秘录》,华侃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497-504页。

①《毛泽东和尼姆·韦尔斯的谈话》,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年第1期。

① 人民出版社编辑部:《毛泽东自述(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版,第221-235页。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3页。

②《毛泽东和尼姆·韦尔斯的谈话》,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年第1期。

① [美]尼姆·威尔斯:《西行访问记:红都延安秘录》,华侃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第6页。

② [美]尼姆·威尔斯:《西行访问记:红都延安秘录》,华侃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第19-22页。

③ [美]尼姆·威尔斯:《西行访问记:红都延安秘录》,华侃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① [美]尼姆·韦尔斯:《红色中国内幕》,马庆平译,济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

① [美]尼姆·韦尔斯:《红色中国内幕》,马庆平译,济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

② [美]尼姆·韦尔斯:《红色中国内幕》,马庆平译,济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95页。

① [美]尼姆·韦尔斯:《红色中国内幕》,马庆平译,济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页。

① [美]尼姆·威尔斯:《西行访问记:红都延安密录》,华侃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第25页。

② [美]海伦·斯诺:《旅华岁月—海伦斯诺回忆录》,华谊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265页。

① [美]海伦·斯诺:《旅华岁月—海伦斯诺回忆录》,华谊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254页。

② [美]尼姆·威尔斯:《红都延安密录》,华侃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页。

① [美]海伦·斯诺:《旅华岁月—海伦斯诺回忆录》,华谊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254页。

② [美]尼姆·威尔斯:《西行访问记:红都延安密录》,华侃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页。

③ [美]尼姆·威尔斯:《西行访问记:红都延安密录》,华侃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页。

① [美]尼姆·韦尔斯:《红色中国内幕》,马庆平译,济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① [美]尼姆·威尔斯:《西行访问记:红都延安密录》,华侃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第95页。

② [美]尼姆·威尔斯:《西行访问记:红都延安密录》,华侃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第169页。

③ [美]尼姆·威尔斯:《西行访问记:红都延安密录》,华侃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第169-170页。

① [美]尼姆·韦尔斯著:《红色中国内幕》,马庆平译,济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页。

② [美]尼姆·韦尔斯著:《红色中国内幕》,马庆平译,济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页。

③ [美]尼姆·韦尔斯著:《红色中国内幕》,马庆平译,济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页。

① [美]海伦·斯诺:《旅华岁月——海伦斯诺回忆录》,华谊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295页。

① [美]海伦·斯诺:《旅华岁月——海伦斯诺回忆录》,华谊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296页。

② [美]尼姆·威尔斯:《西行访问记:红都延安密录》,华侃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前言第7页。

③ 孙国林:《红都延安的神秘来客系列之四:海伦斯诺夫人再续<西行漫记>》, 《党史博采》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