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魏军先生的教学与实践
一、魏军先生编订教学大纲的新思维
从1982年执教后,魏军先生通过不断对筝文化的认知与思考,逐渐把眼光从单一的一对一方式中融入了合奏、重奏等演奏形式,并在编写教学大纲中体现了筝重奏、合奏课,拓展了教学思路,并在教学大纲中提到了成立秦筝乐团的思路与想法,并最后得以实施,融入了教学实践演出过程中。
从笔者整理先生在几十年间筝专业的教学资料中可看出,魏军先生经过不断地研究与实践探索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思路,自20世纪80年代先生参加教学工作以来,通过对本土音乐的认知、不断地学习研究加深对筝文化的认识,逐渐在教学大纲中融入了陕西风格,编订了筝教学大纲及《古筝书谱》第一、第二册。编写论文《谈筝的摇指》(《秦筝》1983年第一期)及《谈筝的扫摇》(《秦筝》1989年第一期)。
二、倡导社会普及教育
1984年,陕西地区的秦筝普及教育开始有序地进行,由西安秦筝学会、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共同创办了《秦筝艺苑》等社会办学,使秦筝的社会普及教育正式地面向社会,步入正轨,这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专业性的培训教学至今已有28个春秋。魏军先生作为当时筝学科的主力军与教师团队共同努力,使社会普及教育面从西安逐渐扩展到咸阳、宝鸡、三门峡等地区。在此期间,先生根据普及教育的需要,编著了教材《筝演奏法教程》《少儿筝曲教程》及《筝初级教程》等,为筝的普及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筝的社会教学市场。
表3 魏军编订的社会普及教材
为了促进秦筝社会普及教育质量的提高,于1993年开始,在秦筝学会的组织下,先生与各位筝专业老师共同研究编订了《秦筝考级曲编》教程。先生编写的论文《〈回顾与展望〉 ——漫谈秦筝普及教育》中提到了关于秦筝普及教材的编写和运用;关于乐曲的规范化;关于师资力量的规范化。先生在文中提道:“秦筝的普及教材,注重两方面的建设。其一是突出陕西风格流派的特色,其二是面向绝大多数的少年儿童。”乐曲大多以陕西风格流派为主,同时吸收了河南、山东、潮州等流派的代表性曲目,施行至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20世纪90年代中通过教师们的努力,在教学、演出、比赛、考级等活动中大大提高了社会普及教育水平。通过每年的社会考级,使业余筝学生从专业水准上开始有了初、中、高级的技术层次,乐曲由浅入深,划分了等级界限。
先生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主力军,就关于秦筝普及教材的编写运用及考级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意见与建议。通过一代代秦筝艺术工作者的努力可看出秦筝社会普及工作从点到面,从个人的“单兵教学”走向有组织的教学体系。陕西地区社会普及教育经过了近30年间的不断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提高了普及质量,为西安音乐学院的招生输送了优秀的生员,也促进了筝专业教学,更使社会普及教育与我院筝专业教学良性循环。
三、重视研究生教育
魏军自2000年开始教授筝表演专业硕士研究生,其中有七位研究生已完成学业并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在导师的指导下,姚玉的毕业论文《古今图书集成·筝部》研读,崔雯的毕业论文《秦筝与秦筝陕西流派》,卜晋雯的毕业论文《陕西筝派筝曲风格特征及技术、技巧、技艺的运用》颇有学术与理论价值。其中包括筝十七史筝艺方面的研读、秦筝陕西流派50年间发展的史实,使筝界朋友以及筝爱好者更能了解到秦筝文化。通过每位研究生所写的论文中可看出,魏军先生对秦筝以及秦筝陕西流派的思考与远虑。
笔者在研究生阶段同魏军先生有更深层次的学习,逐渐感受到先生严谨的教学态度。他自13岁开始接触、学习筝已有50多年,至今还继续教学、创作、写文章。他把对筝以及筝文化的理解通过教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现如今先生所教授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有许多学生分布在国内外各大院校继续教学与工作,使之不断地把秦筝陕西流派的风格与理论思想通过教学传授給学生。笔者认为先生几十年来这种执着、勤奋、刻苦的精神,正体现了“仁智之器”的精神与文化。
四、艺术实践与学术交流
1986年至2009年间,魏军先生六次赴扬州参加全国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连续被评为扬州学会委员会的委员,自1991年后就开始带领学生在交流会中演奏他的作品,得到一致好评,也使人们对于陕西筝曲有了了解与喜爱,并带去了论文《秦筝源流新证》《秦筝源流再证》《秦筝源流三证》《关于古筝演奏指法符号的运用、规范、统一》等。在六次扬州交流会上,先生谈到了陕西流派筝曲创作与筝史、筝艺,具有学术应用价值,得到了筝界同人们的肯定。
魏军先生在西安音乐学院建校60周年的学术讲座中以《陕西筝派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为题目,客观地讲述了秦筝与秦筝陕西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及秦筝陕西流派在我院筝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继承与振兴。通过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对筝文化的刻苦钻研,把继承秦筝文化、弘扬秦筝精神,落实到了“仁智”两个字上,为筝专业教学的发展开拓了思路。
表4 魏军艺术实践与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