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世界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08年
同教皇和皇帝一样:法国国王在里昂

14世纪初叶,美男子腓力在里昂建立了霸权地位,在这之前,里昂一直归神圣罗马帝国所有。这一事件远不是单纯的土地吞并:面对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法国国王的君王之权史无前例地得到了肯定。

1915年9月17日,一支施工队在翻修里昂的圣约翰大教堂侧道的穹顶时,在瓦砾中发现了几个箱子,箱子内装有许多注册簿和财产清单,以及一系列可追溯到10世纪的原始文件:教皇的诏书,红胡子腓特烈一世颁布的黄金诏书,还有一众法国国王的契据和特权证明书。这些文献是教务会议最珍贵的档案,在法国大革命一开始的时候就被档案保管员藏到了安全的地方。皇帝、教皇、国王……种种列举足以说明,里昂在中世纪的命运,确切地说是其教会的命运,已经引起了当时最强大势力的关注。

在这些文件中,有一个被学者称为“大腓力”(Grande Philippine)的著名诏令。1307年9月,凭借该诏令的颁布,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庄严地统治了里昂,然而此时,里昂仍位于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之内:诏令在里昂的实行,使得作为里昂历史领主的大主教和教务会的世俗司法权——即公共权力——归于法国国王的王权之下。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波折,特别是1310年还发生了一起大主教叛乱,王室派出军队对其进行镇压。在诏令颁布5年后,1312年4月,腓力四世收回高级教士的司法权,这一决定似将里昂完全并入王国的领土。里昂就此成了一个司法总督辖区的中心。这些十分密集的政策,属于一个更大的、更丰富的事件周期的一部分:在周期的一头,1271年,里昂公民为了自由抗击他们教会的领主,而勇敢者腓力三世则为这些公民提供了保护,随后,腓力三世就得到了大主教的臣从。在周期的另一头,腓力五世于1320年将世俗司法权归还给高级教士,且没有保留那一时期的重要政治利益,即将里昂并入王国的统治。

1300年前后的里昂还没有许多集市和银行,直到中世纪末及文艺复兴时期,这里的集市和银行才渐渐多了起来。由于人口稀少,长久以来,里昂一直都没有参与大的贸易潮流。在我们感兴趣的这一阶段,它首先是一个教会中心。1079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因感念教会之古老,特授予大主教高卢人首席主教的头衔,教皇也得以在鲁昂、桑斯、图尔等大都市拥有了霸权地位。长达几个世纪以来,里昂分布在索恩河两岸:大主教统治的城市坐落在右岸,即“法国”的这一岸;乡镇则坐落在半岛上。里昂,不论在历史上还是政治上,都隶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对于王国边界的划分被认为是遵循了《凡尔登条约》的规定,但结果却是人们将索恩河和罗讷河混为一谈,不过里昂城是个例外。

里昂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却与罗马教廷的联系愈发紧密。无论是为了流亡还是出于外交目的——为抗敌而寻求皇帝或统治者的支持,在12世纪至13世纪期间,教皇们经常来到此地。13世纪召开了三场大公会议,其中有两场是在里昂召开的。第一场大公会议于1244年至1251年间召开,在此背景下,英诺森四世以罗马教皇对世俗王公至高无上的权力之名,废黜了腓特烈二世。里昂以及里昂的教会都十分支持罗马教廷。在法国国王的秘密帮助下,罗马教廷必然会更加努力地解决自由民与大主教及教务会之间那场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的纷争。1301年,曾任里昂议事司铎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在致腓力四世的诏书《听着,孩子》(Ausculta filii)中说道,教会因王国的政治蒙受了重大的损失,“而这个教会却位于王国之外”。大都会里昂建立了高卢人的第一个教会,英诺森四世的传记作者更是将其称为“第二个罗马”,同时这里也是对抗圣职及神圣罗马帝国的地方——至少是在这里结束的。14世纪初,腓力四世与卜尼法斯八世在此发生冲突,后者是中世纪最后一位神权政治下的教皇,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象征。

在阿纳尼(Anagni)的“刺杀”事件以及卜尼法斯八世逝世(1303年)四年后,法国国王颁布诏令,担任教皇的克莱蒙五世由此慑于法国的影响之下。颁布诏令的时间并非无关紧要:1307年9月,法国国王决定令其代理人逮捕圣殿骑士团成员。里昂其他的历史日期也与圣殿骑士团事件密切相关,并与法国-教皇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1308年5月图尔的“三级会议”,以及1312年4月的维埃纳主教会议)。国王与他的谋士们——法学家纪尧姆·德·诺加雷(Guillaume de Nogaret)是其中之一——剥夺了教皇的重要裁决,即审判的权利,随后又下罪圣殿骑士团,展开了对抗卜尼法斯八世的后续动作。虽然克莱蒙的权力遭到削弱,但他并不想就此舍弃罗马教廷的利益与特权。在这种形势下,里昂仍是头等重镇。

里昂的大主教们因签订了“协议”,同意让王权约束教会而得到了丰厚的报偿,并于1307年从腓力四世手中得到了广泛的特权。但从一开始,腓力四世就没打算遵守协议,特别是让大主教在里昂及其腹地独享世俗之权,因为这一权利损害了卡佩王朝在这一地区的原有盟友,即自由民和小贵族的利益。特权不过是个骗局。1310年,当萨瓦的彼得大主教被王室军队围困、击败,又于1312年被剥夺了8年的司法权之时,这些特权并没有发挥作用。王国的谋士们对教皇的违心之举,其主要目的,是以一个里昂高级教士心甘情愿的归顺为例警示教皇,这一归顺远非他一人所愿。《大腓力诏令》的最终版本于1308年5月颁布,实际上,诏令在外省颁布的时间更早,然而直至最近,外省这片广阔的舆论之地才引起历史学家的关注:因其对“信仰纯洁性和正统性的忠诚”,腓力四世受到各方的恳求,并被认为“在所有信仰基督教的国王与王公中,就犹如在荆棘丛中的百合花”,他在里昂以教堂的保护者、心系百姓福祉而闻名。种种名誉,只因他重建了这一地区的和平与繁荣。

不论是在这片地区还是在这座城市,王国对里昂的归并都没有受到任何反对。唯独只有一位新加冕的皇帝,即卢森堡的亨利七世——自1220年腓特烈二世被废黜之后的第一位皇帝——提出了反对意见。他重燃他的霍亨斯陶芬先辈们实行普遍君主制的野心。他于1312年向里昂人发表讲话,称他们为他“忠实的臣民”,并致信腓力四世,提醒他要臣服于帝位。而这位卡佩家族的成员则对其做出严厉的回应:里昂属于法兰西王国,古来如此,将来亦然。依照基督对王国施予的特殊的慈爱,法国国王从未臣服于任何一个世俗权力。“基督教的坚实基础”,这一头衔使得法国国王不必臣服于任何一位王公或领主。

传统史书认为,在1307年至1312年间,里昂显露出一种建设法国的扩张意愿。里昂的档案中对当时的疆域进行了记载:《大腓力诏令》在里昂建立了王权。这里的里昂指的是包括河流在内的“索恩河与罗讷河一岸”,遵照罗马法律,君主是河流的主人。腓力四世听从他的“随从们”的论点,而这些论点被记载到了文书当中。无疑,这些随从便是当地最虔诚的官员,同时也是侵吞司法权的主要发起者。他们依照法律,宣布废除王国内世俗和教会的领主。然而,在1312年并不存在这种吞并行为,或决定性的吞并意愿:根据王室文献记载,当时的这种做法,是为了永生永世惩罚一位叛变的里昂高级教士。里昂的事件与疆域并没有唯一的必然联系。在这座边境城市中,作为领主的里昂大主教是高卢人的首席主教,在三十个“法国”教区掌握着象征性的权力。作为西方基督教的地理中心,里昂长期与罗马教会神权政治的举措息息相关。在王国的法学家动用武力,确认国王对于王国教会的权力之时,里昂不再是后者的门户,也不再受异邦人有所间断的统治,因为在1250年至1312年间,里昂没有皇帝。因此,里昂成了一个政治-宗教的圣化中心——公元2世纪殉道士们在此献上生命——在腓力四世身旁的法学家看来,里昂无法从国王的掌心逃脱。

卡佩王朝对里昂的吞并不是腓力四世一人的功劳:吞并进程至少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1270-1320)。腓力四世的谋士策划了吞并中的重大事件,并使得吞并发生了决定性的转折。同样重要的因素在在于,1307年至1308年间,所有的里昂人民都请求法国统治里昂。这一奠基性的举措及其后续发展,使得法国国王在里昂拥有了保护者和行善之人的形象,但同时,在需要的时候,他也会为王国的教会伸张正义。国王因神意——圣路易的封圣使这种神意愈加深厚——而被赋予了维护信仰之责。腓力四世仿照先前的教皇和皇帝,充当着上帝与基督在尘世的代表人,他不能让这两个普遍权力夺走对里昂的统治权,而里昂的命运在先前的数个世纪都与这两股势力有关。在腓力四世统治时期,王国吞并里昂的过程成为政治-宗教争论的主题,这些争论是大量外交与推论的产物,这些产物得到了后世继承。总之,吞并里昂的过程被证实是法国王权建设的重要历史时刻。

塞巴斯蒂安·纳迪拉(Sébastien Nadiras)

附注:177, 800, 1336, 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