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2年
“杀死法国人!”
1282年复活节星期一或星期二傍晚,几名效力于安茹的查理的法国军官与当地的年轻贵族发生了斗殴。此时,正值一个节日,每年春天的这个时候,巴勒莫的居民都会一同拜谒圣灵大教堂。冲突不断恶化,进而变成了对城中所有法国和普罗旺斯居民的大屠杀,屠杀者高喊着“杀死法国人”。此次屠杀有数百人遇害,其中包括妇女和儿童。遇害者的尸体没有得到掩埋,而是任由野狗和秃鹫啃食。巴勒莫的暴乱一直蔓延到内陆地区,先是科莱奥内,随后逐渐蔓延到西西里岛上所有的城市和团体。4月28日,墨西拿最后沦陷,几支法国军队撤至卡拉布里亚地区(Calabre)。5月7日,教皇颁布了一道禁令,禁止人们向叛乱者提供任何帮助,并勒令叛乱者归顺他们的君主,即安茹的查理,早在之前,安茹在教皇的支持下当上了西西里岛的国王。面对教皇的禁令,西西里人拒绝服从,并转而投向阿拉贡国王,即巴塞罗那伯爵彼得三世(Pierre III):因其与霍亨斯陶芬的康斯坦丝(Constance)的结合,他被认为是王位的合法继承人。在突尼斯短暂停留后,彼得三世于8月30日在特拉帕尼(Trapani)登陆,并于9月4日在巴勒莫自立为王。西西里的晚祷起义以一种血腥的方式结束了圣路易的弟弟查理发起的非同寻常的冒险:二十多年前,查理试图建立一个地中海帝国,然而这个帝国的寿命却十分短暂。
1265年,罗马教廷选择卡佩王朝的王公查理,他是安茹、曼恩的伯爵,还因为妻子的缘故成为普罗旺斯和福卡尔基耶(Forcalquier)的伯爵,他还打败了霍亨斯陶芬的腓特烈二世的继承人。腓特烈二世从他母亲那里继承了西西里岛的诺曼底王国,王国将西西里岛以及南部半岛都归在教皇的宗主权之下。在两场被教皇列为十字军东征的战役中,安茹的查理在1266年的贝内文托战役中杀死了曼弗雷德(Manfred),在塔利亚科佐之战中俘获了康拉丁(Conradin),并于1268年在那不勒斯将其处死。这位卡佩家族的成员就此终结了霍亨斯陶芬家族,按照英诺森四世的说法,从12世纪开始就一直反对罗马教廷的霍亨斯陶芬家族是“蛇蝎一族”。加冕之后,查理在法国王室和罗马教会的支持下,发起了一个宏大的扩张政策。他开始在意大利建立霸权地位:攻克皮埃蒙特,拥护教皇在意大利北部及中部的统治,并使得撒丁岛成为仆从国。随后,他征服了突尼斯的苏丹,在圣地获得了一些权力,并得到了耶路撒冷之王的头衔。他占领了亚该亚的法兰克公国(伯罗奔尼撒岛)以及阿尔巴尼亚王国。1281年,继承彼得之位的是一位忠于安茹扩张事业的法国人,即马丁四世(Martin IV)。查理同威尼斯进行联姻,并结成贸易联盟,这使他得以开始思考最后一步举措,而这一举措则恰好被再次视为圣战:征服君士坦丁堡及拜占庭帝国最后的一些残余地区。晚祷起义放火烧了集结在墨西拿的法国舰队,动摇了安茹统治的核心,顷刻间粉碎了急速的扩张政策。
引发暴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尽管有罗马教廷的支持,安茹的查理的合法性也并不稳固。他对康拉丁的公开处决也没有遵循当时的政治惯例,使得他作为骑士王公的声誉受到了一定影响。特别是,他对西西里岛的征服十分残暴:在1268年至1269年间,在突尼斯流亡贵族的煽动下,西西里岛发生一场起义,而安茹的查理对岛上的居民进行了严酷的镇压。安茹王朝的统治着实属于殖民统治,在编年史作者看来,安茹的查理更是一位“疯狂的领主”。此外,安茹王朝还肃清了当地贵族,让法国和普罗旺斯贵族取代了他们的地位,并实行严密的集权管理,增加税收压力,更为严峻的是,税款的征缴是由来自欧洲大陆的意大利人完成的。最后,王国的首都由巴勒莫迁移到那不勒斯。至今,史学家仍对阿拉贡的外交政策所扮演的角色而争论不止。早在13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一部写于墨西拿的叛乱编年史,这是用西西里语写成的最古老的文本,后来彼特拉克和伏尔泰曾先后得到过它。在这部编年史中,主人公是乔瓦尼·德·普罗奇达(Giovanni de Procida),他原本是流亡的坎帕尼亚贵族,之后摇身一变成为阿拉贡国王的掌玺大臣。一个真正的政治阴谋由此变成了一部杰作。可以确认的是,阿拉贡宫廷已经与新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即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Rodolphe)以及拜占庭皇帝米海尔·巴利奥略(Michel Paléologue)结成联盟,并与西西里的一些贵族保持了秘密的联系。但以上种种并不是暴乱的主要动因。如果说暴乱中有阴谋,那这个阴谋也是源于岛上。首先,暴动者采取在意大利中部及北部通用的政治组织形式,即由主教团的法官领导的公社,其次,暴动者团结在一个城邦联盟——仿照伦巴第联盟——之下。面对教皇的反对,暴乱者只能将王权交还给了阿拉贡国王。
这一事件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1270年,圣路易夺取突尼斯失败,而晚祷起义者更是让法国真正失去了在地中海的霸权地位。在1284年至1285年间,法国国王腓力三世(Philippe Ⅲ)为帮助他的叔叔查理,发起了一场短暂的“征讨阿拉贡人的十字军东征”,但这场战争很快就结束了。安茹人和阿拉贡人由此开始了长期的对抗,也拉开了地中海地区的“第二个百年战争”。在1302年至1321年,双方有过短暂的休战,但直到1442年阿拉贡的阿方索五世(Alphonse V)攻破那不勒斯后方才终止。意大利的政治格局被晚祷起义者彻底打乱了。西西里旧日的王国被墨西拿海峡一分为二。在意大利北部及中部城市,面对哈布斯堡和阿拉贡人的支持者,法国与教皇一派节节败退。宗派的争斗撕扯着教皇的政权,迫使教皇克莱蒙五世不得不离开意大利,去往法国,并于1309年在阿维尼翁定居,在那里,他很快就加入了罗马教廷。
晚祷起义者的存在也说明,在显贵和生活在城市的岛民之中,有一种“民族的情感”在飞速地升腾。所有的文献都强调起义者反对法国人的势头之猛。而事实却比文献更加引人关注,自10世纪开始,西西里岛上就聚集了许多种族(阿拉伯人、希腊人、诺曼人、伦巴第人、德意志人……),不同的宗教和信仰(拉丁基督教、希腊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勉强在此得以共存,此外,西西里岛也有被异域君主(阿拉伯人、希腊人、诺曼人和士瓦本人)统治的惯例。晚祷起义终结了一个时期,并诞生出一种新的“西西里人”的情感,这种情感将安茹人及其支持者都视为外来者,依据政治(效忠法国王室)、语言(未精通当地语言)以及文化标准(骑士的蛮横)来定义法国人,然而安茹人也聚集了许多不同地方的人:有来自法兰西岛、香槟地区以及庇卡底的“法国人”,也有安茹人、勒芒人和普罗旺斯人,甚至还有一些伦巴第人和阿马尔菲人。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晚祷起义事件一直是一个政治与神话的熔炉,因参与者的不同而多有不同之处。我们可以知道的是,西班牙人和法国人相互对立。安茹的查理所掌握的权力,成为1494年查理八世发动首场意大利战役的动因之一;同时,西西里暴动为伊比利亚人对意大利南部的统治提供了合法性。双方之间的对抗一直持续到17世纪。1648年,在耶稣会士巴尔塔沙·葛拉西安(Baltasar Gracián)所记载的那次著名的会面中,亨利四世宣称他能在一天之内攻下半岛:“我将在米兰听弥撒,在罗马进午餐,在那不勒斯用晚餐”,而西班牙的使臣回答道:“陛下,照这样的速度,您还能在同一天到西西里做晚祷。”尤其在意大利,晚祷起义成为多方使用的对象。在但丁的笔下,从13世纪末开始,当发生奴役人民的暴政,起义就会被数为典范。此番论调带有民族主义的思想,到了19世纪更是被反复提及并夸大,用以贬损西班牙的波旁王朝和奥地利的君主制度。自由思想以及法国激进主义的思想启迪了意大利复兴运动的发起者。在学术界,米歇尔·阿马里(Michele Amari)于1830年至1840年流亡巴黎年间写下了《西西里晚祷之战》(La guerra del Vespro Siciliano,1842年),而在大众阶层,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创作了歌剧《西西里晚祷》(I Vespri siciliani),并于1855年12月26日在突尼斯首演。在“黑手党”
一词异想天开的起源中,我们可以看到晚祷最后一个用途的变形:19世纪60年代前后,拿破仑三世在意大利的政策引发了人们的不满,“黑手党”
(Mafia)这一用语出现了,而它这是来自于巴勒莫起义发起者的口号当中:“Morte alla Francia Italia anella”[1](消灭法国是意大利的渴求)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晚祷的记忆仍在映照着民族的身份,也编织着法国与意大利之间矛盾的联系。
弗洛里安·马泽尔(Florian Mazel)
附注:1066, 1095, 1494, 1515, 1683, 1871
[1] “Mafia”一词起源于1282年的西西里起义。当一个巴勒莫少女在结婚当天被士兵强奸后,被压阶层开始了疯狂的报复,他们袭击见到的每一个仇人,并喊着“Morte alla Francia Italia anella”的口号,而“Mafia”就是这个口号的字母缩写——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