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帮助意味着“处于下风”
助人的过程在本质上会令人际关系不平衡,且双方所扮演的角色是模糊的。当寻求帮助时,无论是从情绪层面还是从社交层面上看,你都将自己置于了“下风”。当我们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或者不清楚怎么做时,势必要暂时放低姿态、放下自尊心找人帮忙。寻求他人的建议,让他人疗愈你、照顾你、搀扶你、支持你甚至是伺候你,是以减少自己的独立性为代价的。在街上不小心摔倒后,人们常常脱口而出“我没事儿”,每当看到这样的情况,我都会不禁感慨:明明已经受伤了,但我们往往不愿意接受突然之间要依赖他人的现状。如此说来,像在医院里需要他人照顾排便这种极端情况,就更会让我们感到颜面尽失。
在一些文化中,长大成人意味着人要越来越独立,需要很强的掌控感。在这样的文化中长大的男性更会有如此倾向。独立往往意味着不去请求他人的帮助,提到需要他人帮助就会让其感到贬低了自己。在美国,人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嘲讽:“真正的男人不需要他人的指导,他们会自己找到办法的!”人们一般会对自己因情绪障碍去找心理医生的事情讳莫如深,把聘请咨询顾问当作自己没有能力解决问题的表现。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可以看到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在美国,人们认为请保姆来帮助照料生活中的各种事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因此既不愿承认自己有这方面的需要,更不会宣扬他人的类似做法。
“处于下风”的感觉不仅仅产生于在生活中面对助人者的情形中,在工作环境中与同事相处时这种感觉会更为强烈。在很多公司里,无论是谁聘请咨询顾问帮忙,无异于他承认自己不能胜任工作。我曾经以顾问的身份服务过一家欧洲公司,每个季度访问该公司一次,历时五年。在此期间,我偶尔会到公司的高管餐厅用餐。在餐厅,我经常会碰到合作过好几个项目的高管。但是,他们要么装作没看见我,要么装作不认识我,从我身边走过。聘用我的负责人告诉我,他们肯定是不想让其他同事知道我帮助过他们,怕自己没面子,才会如此行事。
心理诊所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形。当一位患者结束咨询走出治疗室时,若他在候诊室遇到了下一位就诊的患者,双方都会感到尴尬。因此,有些心理诊所为了保护客户隐私,进出设有不同的门。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受助者在寻求他人帮助时会遇到的关键障碍就是他会感觉低人一等,会产生一种地位不平等感。心理治疗师欧文·亚隆1990年就对这个问题做过如下论证。
心理治疗过程充满着内在的不一致性。治疗师进行治疗时,从一开始就知道这是一种伙伴关系,自己要和患者形成“治疗同盟”,然而这种伙伴关系在本质上是不平等的,不是真正的同盟关系。患者一方往往因陷入不能自拔的痛苦中,期望治疗师可以运用专业能力抽丝剥茧、客观分析,找到造成痛苦的根源,况且患者为此支付治疗费用。“治疗”就意味着不平等,治疗师必须要刻意表现出平等的姿态来掩盖双方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