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处的帮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社交剧场

前面描述的社交中的经济性,实际上反映了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剧场效应”。我之所以称之为“剧场”,是因为所谓的情境就如同由演员和观众各就各位共同创造出来的戏剧体验。我们的童年生活塑造了我们对角色关系的理解,而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视为我们根据角色要求配以恰当的“表现”构成的一幕幕场景。我们的“表现”既反映了我们对自身价值的判断,也反映了我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根据需要在演员和观众的角色间随时切换的社交能力。我们的语言则在不经意间揭示了这种“表现”模式控制着我们的思维。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很多词语和句子本身就在暗示我们生活的戏剧性,例如,“你话里的潜台词是什么”“在会议中扮演好你的角色”“他在工作中的角色是什么”“这可不是在晚会作秀”“请设想一个方案(scenario[1])”。当我们说自己要远离聚光灯时,意味着我们心中有一个人可以挑大梁,或者是意味着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我们都会依靠这个人的全情投入和表现。我们还会说“这是老调重弹(或者故伎重演)”。总之,“表现”这个词或者隐喻其含义的词经常会出现在很多场景中,比如我们会说“某人就想表现自己”“尽快将计划付诸实施”“他表现得虚情假意”“请开始一段引人入胜的演讲”“他总抢风头”。还有人会说,“行事要环环相扣”“请表现得成熟点儿”“不要因某人的花言巧语而坠入爱河”“不要步人后尘”“你表现得不像你自己”。另外,“情境”这个词或者其隐喻的画面感也会常出现在日常语言中,例如我们会说“感觉像变换了场景一样”“请给会议确定一个主基调”“你别当众出丑”“别让别人抢镜头”,还有诸如“某人在‘导演’一场会议”“感到被人抢了风头”“表现得若无其事”“某人说话总是装腔作势”。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也会这样想:“我想了解这个事儿的内幕是什么。”

我们拥有的最初的也是最关键的角色关系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在这段关系中,我们一直在学习如何服从,如何自主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既满足权威的需要,又保持双方关系的平等性。我们从童年早期便开始学习这些事情,而这种学习会贯穿我们的一生,因为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地位高于自己的人。当成年以后,我们既要学会与同级别的同事共处,也要学会领导下属,还要学会为人父母。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1967)将上述两类角色描述为“遵从者”和“品德者”。作为孩童和下属时,我们要恪守对他人恰当的尊重;而作为家长和老板时,我们要做到举止得体,以赢得孩子和下属的敬重。下属不能打扰老板,但是老板可以随时找下属沟通,这一成规就是说明“遵从者”和“品德者”关系的最好例证。老板讲话时,你作为下属就一定要表现得全神贯注,以示非常感兴趣,并要不时地通过点头这样的肢体语言表示理解。但如果换作你是老板,你的讲话就要带有权威感且清晰简洁,这样才能赢得下属的敬重。

当文化准则不够清晰或者被误解时就会引发悲剧,典型例子就是在南非金矿监工的白人经理对矿工们的误会。白人经理认为矿工们和他们沟通时总是眼神游离、从不直视,这是对他们的不敬,因而矿工们是不值得信任的,应受到惩罚。但是让白人经理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在部落文化中长大的矿工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中的一个基本准则就是直视长者和尊者的眼睛是大不敬的。

同理,在着装上,下属一般可以比较随意,不必太正式,而老板一般要穿着正装,仪表端庄。但同时大家也明白,如果下属参加老板会出席的会议就要着装正式,以示尊重。事实上,学会如何表达尊重是我们要掌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交能力。当老板穿着比较随意时,我们便能感知到老板是想拉近和我们之间的距离,但是如果老板此时的行为仍然是高高在上的做派,反而会让我们和老板之间的关系变得更紧张,我们会认为老板这种亲民的姿态背后一定另有企图。人们对于工作场所性骚扰的超级愤怒就清晰地揭示了“遵从者”与“品德者”规则的另一面。异性上下级之间轻拍臀部、拥抱或者讲述黄色笑话这些行为通常会令人产生极强的不平等感和被利用感。

领导者职位越高,其行为就要越端庄,但其往往会受到更多规则的约束。例如,高层管理者在给员工演讲前,顺理成章地要用单独安排的盥洗间来调整状态。这个例子也佐证了社会地位本身具有社交价值的理念——价值越高时,此人的地位就会越“神圣”。现如今,高层管理者常常被打造成具有超能力和非人类特质的人(刻板人设),大家都认为在员工日常使用的盥洗室里是不应该碰到“超人”的。

身居高位之人,不仅仅要着装正式,在公众场合如何行事以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还要遵从很多规则。社会对于孩子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包容性,而在很多情境中,当我们以成年人或者老板的角色行事时,则会面临诸多限制。因此,当意外发现某一大人物在一个非正式场合骂脏字、行为粗鄙甚至做出一些与其人设完全不相符的事情时,我们会惊诧不已。

哈里斯[2](1967)在他极具洞见的书《我们挺好,你们挺好》中指出,随着岁月流逝,我们成长为成年人,学会了如何用“孩子”“成年人”以及“家长”三种不同模式来应对生活中不同场景的需要——我们知道哪些瞬间该让我们“童真”的一面来主导,哪些场合我们要显示自己的“权威性”或者做回“此刻的自己”。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往往会依照沟通对象的性格特征,以及对方和我们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来选择自己要扮演哪种角色。如果对方是一个有“家长”作风倾向的强势之人,即使我们懂得像两个“成年人”一样沟通会更加有效,我们也很容易会因为对方的强势而陷入一种“孩子”式的消极抵抗模式中。

人们也许会想,经过深思熟虑的、发自内心的助人行为是否应该是“成年人”之间交往的理想模式——即便存在级别和地位的差异,双方也能将平等作为关系的前提。一旦进入“家长”或“孩子”的角色,我们就会做出高人一等或俯首帖耳的姿态,会在不知不觉中将助人的过程引入歧途。例如,在给孩子帮忙的情况下,家长往往会用养育模式,而非助人模式。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家长能够以一种“成年人”模式来对待孩子,是否会产生更好的教育结果呢?当孩子说“来帮我做作业,我不会”时,我们可以用对待成年人的方式问:“什么问题困住你了?”而不是用家长的口吻:“我看看,应该这么做。”(这是养育模式。)同样的道理,当孩子帮助家长的时候我们会怎么说呢?孩子帮助长辈的精彩故事并不少见,然而我们会认为这些事例非同寻常,不会视为理所当然——我们会认为这类孩子在扮演“小大人”。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助人者的助人风格偏于“家长”模式,那么受助者就会觉得是被庇护的;反之,助人者的行为是“孩子”模式的话,受助者就会产生疑惑,觉得是不是自己搞错了。上面我所进行的情境分析基于普遍的现象,并没有考虑文化差异因素。下面这个埃克森美孚的案例则揭示了文化差异会使特定情景中的人产生行为差异。当在为该公司欧洲分公司提供咨询服务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该欧洲分公司的高管去美国总部出差的时候会带两套服装,一套是去纽约总部时穿的深色正装,另一套是牛仔裤、靴子和休闲衬衫,是去得克萨斯的总部时穿的。当人们去参访高科技创业企业时,总会觉得这些年轻的企业似乎不遵守“遵从者”与“品德者”规则,但是事实上,它们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我记得有一家企业,高管每次在谈到地位级别时都会说每个人都要能够撸起袖子干活儿。这个企业里的沟通方式让人感觉似乎非常随意,但是新员工还是要学会跟工程师及程序员沟通时该说什么和不该说什么,因为他们在公司里的地位更高。

在一个特定场景中,人们的性格往往决定了他倾向于扮演哪种角色,尤其当彼此是互相依靠的关系时。例如,一个在关系中依附于他人的人往往会认为这段关系是平等的,而实际上对方是引领者;愿意被他人依附的一方,只有在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以后,才会觉得彼此的关系是平等的。了解自身是最重要的,对自身的固有偏好认知越明晰,对关系发展中的对等性和公平性的感知就会越强。

在特定情境中,上述这些规则的运用会因关系所承担的社会功能的差异而有所变化。例如,日常我们会参与很多商业活动,会与销售人员或者普通职员等建立关系。这种关系通常都是正式的、客观的、不带感情色彩的,而且这类交往带有某种非常具体的意图。我们在这样的关系中,不会期望有亲密感,但是信任很重要。因为与对方见面的次数不多,我们不易判断对方是否可靠。在零售店里,一句“您想买点儿什么”意味着销售人员想让你依靠他,而事实上他的业绩依赖于你的最终决定。我们大多数人都有到4S店买车与销售人员对话的经历。开始时,双方一定会有一个习惯性的试探过程来决定谁说了算。当卖方能够洞察到他们的产品可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时,生意就会成交了。从这个角度上说,销售人员在这段关系中充当了提供帮助的一方,引导客户变成受助者。

有时,人们需要理发、美甲、按摩或者其他会发生身体接触的服务。这时,客户有着明确的需求,提供帮助的店员则要清晰地定义自己的角色,并且双方要有非常清楚的界线。两者之间没有亲密关系,但是提供帮助的店员要接触客户的身体,他们之间的关系就要保持在一种“彬彬有礼”、有一定距离感且让双方都感到自在的状态。如果客户对服务满意,稍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会“随和”多了,会演变成指定发型师或者私人教练这样的服务关系。

如果客户的要求更加私人化或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中,诸如我们需要律师、医生、财务顾问、牧师或心理咨询师提供建议时,情况就会变得更加复杂。最初,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中规中矩的,但助人者广博的专业知识会让对方越来越感到自身的脆弱。在常见的销售或各种服务关系中,客户非常清楚自己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权力,随时可以拔腿就走。然而,在由客户一方发起的专业的帮助关系中,助人者会因专业能力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权力。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这些行业的从业者不仅要接受大量的培训,还要通过各种资格认证,并保持很高的职业水准和道德标准。因为一旦签署了委托合同,这些专业服务的提供者就处于可以掌控和利用客户的位置,因而要依靠职业规则以及他们内心的准则来对自己进行约束。正如我们后面会了解到的,为了回避这种地位的不平衡性,客户往往会试图说服自己这份关系是平等的,甚至试图通过强调自己是支付报酬的一方来抬高自己的地位,其实这只是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否认所处的弱势地位而已。

[1] scenario在英文里有戏剧、电影等的剧情简介的意思。——译者注

[2] 即托马斯·哈里斯,美国作家、编剧,著有畅销书《沉默的羔羊》。——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