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和信任
即使在规则非常清晰的情况下,我们的个人偏好仍会影响我们决定何时及怎样建立一段良好的关系,抑或暂时回避建立关系。大部分人是知道并能够遵守基本的社交规则的,但人们仍不免会有各自的选择或者偏好:一个愿意与他人共处或者擅于社交的人,更愿意去肯定别人的表达;一个有很强控制欲的人,总会与他人竞争,在所有关系中都想保持胜人一筹的姿态;喜欢特立独行的人则会干脆避开帮助他人的情境。然而,这些形色各异的行为并不会打破文化规则。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这些规则左右着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是我们建立、深化以及检验人际关系的基石。当处在一段疏远的、人情味较淡的关系中时,我们只能彰显自己有限的价值,而在亲密的朋友关系或者配偶关系中,我们会想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期待对方聆听并表达认同,从而体现巨大的自我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建立各种亲密关系就是为了创造能够提升我们自尊感的情境,彰显更大的自我价值,同时得到他人的接纳和认可。
当要试探一段关系时,我们往往会高调地彰显自己的价值,观察对方的反应是否如我们所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都会以高姿态来介绍自己(“你好,我是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沙因教授……”),或者透露一些私人的或重要的信息(“我今天真的感觉很不好……”或者“我刚刚从心理医生那里回来……”),然后观察对方是否对我们所言表示理解、同情与认同——这种认同往往会使对方也给我们透露他更为私人的事情。经过反反复复的这类试探与回应,最终,我们所说的亲密关系才会建立。
信任一个人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选择“暴露”自己任何的想法、感受或者意愿,而对方都不会小看我们,不会让我们难堪或者打击我们表现出的自信。让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日常对话中这样的互动是如何进行的。我讲话时,你没有将注意力放在我身上,而是和另外一个人窃窃私语,或者恰好眼睛瞄向另一个对你感兴趣的人;你打哈欠,用“这个我已经知道了”来打断我,或者言语表现得很不耐烦——这些行为都会干扰人际关系的建立,会使我感到丢了面子,从而引发尴尬。如此一来,我就会认为你很粗鲁,不值得交往,日后也会尽量回避你。倘若换成另一种方式,你全神贯注地聆听,并表示非常感兴趣,你就可以和我建立互信关系——当你日后想表达什么的时候,也可以期待我会全神贯注地聆听作为回报。
当想强化或者弱化一段关系时,我们就会基于已经学到的知识和过往的经验来和对方进行互动。如果和某人在一起时总是感到不公平,我们就会为了避免不适感而远离他,并放弃这段关系。如果是因为工作或者其他的原因不得不与这样的人相处,我们就可以遵从文化中的另一些规则表现得彬彬有礼,敬而远之。我们都早已谙熟如何向对方传递若即若离的信号,更知道如何给出希望拉近关系的暗示。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公平对等准则都掌控着我们对这段关系的感受,影响着我们想要交往的深度。
我们可以将人际交往的深度定义为敢于展示自己并获得他人对我们自身价值认可的程度。如此说来,信任意味着我们在关系中可以保有自尊。在与他人深度交往时,我们无法忍受他人利用、忽视或小看我们,或者以其他方式让我们感到自己不被认可。
当交谈情境对自己而言不公平的时候,我们会感到被冒犯了。在通常情况下,那意味着我们自身的价值没有获得认可,对方并不了解我们的情况或者意识不到我们之间的沟通有多重要(如同我们认为的那样)。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会小心谨慎地结交新朋友,极其关注双方的互动方式,不断确认其是否遵循了礼尚往来与公平对等的原则。社会交往中最安全的方式就是保持彬彬有礼的姿态,这也是国际性外交事务都非常注重礼仪的原因,因为各国都承受不起任何可能冒犯彼此的风险——社交礼仪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误会。然而,在有些情境中,人际交往则需遵从不同的规则。如果我遇到了一位老同事,但是因不记得他了而对他非常客气,他便可能因为我不记得他而生气,我则会因健忘而感到很尴尬。当为他人提供帮助后,我们会期待对方有所回馈:要么是接受了我们的帮助,在事后恰当地表达了感激之情;要么是虽拒绝了我们的好意,但立即表达了谢意。如果对方不声不响地走开,就会令人感觉很不好。反之,当他人帮我们忙时,我们就该要么满怀感激地接受,要么立刻拒绝并礼貌地表达感谢,同时给出恰当的解释。无论是在上述哪种情形中,对于他人提供帮助的意愿,(潜在)受助者都要立刻做出回应。我们早已对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中该如何进行判断并该做出哪些恰当的反应了然于胸:当老板要帮助我时(尤其是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即使不需要,我都得先接受,而如果是在酒吧遇到老板,他随口说愿意帮忙,我便可以轻松地拒绝,同时表达谢意。这一点在日本文化中能够得到更有力的证明。在日本企业中,下属往往只是在和老板外出喝酒时才会对老板或者同事表达一些有可能令他们尴尬的真实想法,而如果在工作场所或者清醒的状态下说出同样的话,则会让老板或者同事感到颜面尽失。
追根溯源,信任关乎两个社会经济学元素。信任他人意味着:①在和另一个人交往的过程中,对方总是能够全面理解和接受我对自身的价值认定;②对方不会利用我,更不会利用我袒露的关于自身弱点的信息。在任一特定关系中,关系的亲密程度反映的是双方在彼此袒露心扉的过程中逐渐确认的可以信任对方的程度。双方的试探过程会一直持续,直到关系中的一方或双方感到袒露更多可能会引发误会和排斥,那时,探索便会停留在那个程度上。如果关系中的任意一方利用对方袒露的信息使其陷入尴尬的状态或者让自己获利,就会损害彼此的信任,让双方的沟通恢复到之前的表面化层面,严重时还会导致关系破裂。
例如,我曾经和某人有着非常深层次的私人交往,有一天我听到这个人用充满贬损的口吻向他人讲述我的事情,我从此再也无法和他维持多年经营起来的亲密关系。类似地,某家咨询公司曾经成功地为一所学校提供了有效的帮助,但后期没有续约,其原因是该学校的一位老师无意间听到咨询师对另一个人说道:“这个学校的项目很有意思,但是那里的老师实在是太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