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经济学者眼中的世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服务革命、服务化与现代产业发展

一、服务革命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现有的文献中,关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都是宏大叙事,都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革命。当我们试图在有关文献中查找服务革命时,却没有发现类似的表述。难道服务革命不是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同样伟大的革命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服务革命,即服务业革命。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它也是产业革命。现在,对服务革命的认识,尚停留于比较具体的层面。我们可以在有关报道和文章中看到“服务革命”的提法。例如,“2008年地产关键词:沿海400体系引发的服务革命”。所谓沿海400体系,是指中国房地产首家全国性呼叫中心,堪称2008年度房地产市场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从关注房子品质到关注服务提升,代表着传统地产商由开发商向服务商的一种转型尝试。又如,“瘦身银行搬进店,‘兴业通’引领银行结算服务革命”。所谓“兴业通”,是利用智能刷卡终端作为设备支撑,依托中国银联跨行交换和清算网络,为银行卡持卡人提供面向个体工商经营者支付需求的一种自助刷卡支付新业务。该业务不但保证清算资金实时到账,而且费用低廉,还具有附加的理财功能,尤其适合自己做生意的个体老板们。再如,“网络视频会议引导售后服务革命”;“方正科技的服务革命:超越消费者需求”;“‘4S模式’引燃家电行业服务革命”;等等。可见,这些服务革命的提法都还停留在比较具体的描述层面。当然,我们已经在一些著名企业和研究机构的报告中看到相关比较深刻的研究,如德勤咨询公司的《全球制造业中的服务革命》,IBM倡导的服务科学研究中的有关成果。尽管如此,对服务革命的意义、特征还需要做具有一般性的研究和概括。

限于现在的认知能力,我们尚无法逐条梳理出服务革命的意义和特征,不过,在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比较中,还是可以有一些发现的。

其一,基于动力及来源的比较。农业社会的动力是可有限再生的人力和畜力。我们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都是基于动力的革命。然而,无论是蒸汽动力还是电力,都主要是以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为来源的。这也是导致工业社会环境问题的根源之一。即便是可再生的水力发电,也是以不同程度地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进入服务经济社会后,各种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逐步成为其动力的来源。尽管在转化风力、阳光为能源时,也会产生环境问题,但是,随着绿色能源革命(也许就是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这类问题是可以也必须解决的,否则,绿色能源革命就不成立。服务革命所引发的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为绿色能源技术的广泛应用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其二,基于要素及其利用的比较。在农业社会,人们利用的要素主要是劳动和土地。由于劳动的低增值性和土地的有限性,并受制于当时的动力和技术条件,劳动和土地的生产率都是低下的。在工业社会,人们利用的要素主要是劳动和资本。由于动力和技术条件的极大改善,以及资本的增值性,专业化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成为现实,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得以极大地提高。除了技术革命的因素外,分工和规模经济成为解释工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然而,在其他要素(主要指技术)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劳动和资本都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的特性。同时,工业经济社会使用的化石能源和原材料均不可重复利用。这就使资源环境问题无法修复,进而在技术层面制约了该经济形态的进一步发展。

就要素及其利用而言,服务经济社会发生了两个方面的重大转变。第一,人力资本在越来越大程度上替代劳动(这里,人力资本表现为技术劳动和管理劳动,即复杂劳动;劳动仅指具备基本技能的简单劳动)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我们的经济系统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人力资本的增长。没有它,除了那些从财产中获得收入的人,就只有艰苦的体力劳动和贫穷。他认为,现在我们有大量的数据显示,在生产力增长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未得到解释的剩余,这种剩余体现了我们对经济增长无知的程度。在这些未得到解释的增长的组成部分中,隐藏着各种报酬递增的因素。在各种报酬递增的因素中,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据此,舒尔茨提出了“专业人力资本是报酬递增重要来源的假说”。以后的经济学家对此做了大量的经验实证工作。第二,当基于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在越来越大程度上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或条件时,其边际成本几乎为零,非排他和可重复利用等特性就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进而成为解释服务经济社会各种要素的生产率都得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三,基于组织结构及其改变的比较。农业社会的基本经济组织是家庭,以及一些以家庭为基础的手工作坊。这些经济组织基本不和外部发生分工和协作的关系,自身承担从事经济活动的无限责任。这也是其在农业经济社会生产率低下、技术进步缓慢的一个原因。工业社会的经济组织除了继续保留家庭外,先是工厂(场),然后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逐一成为基本的经济组织。家庭作为经济组织,其基本功能是消费和投资,工厂和公司的功能是专业化生产和投资。随着市场失灵的出现,政府也日益成为公共意义上的经济组织。家庭、公司和政府成为工业经济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三大组织形态。现今,我们可观察到的服务社会在组织结构方面的主要变化是:第一,互联网使家庭(自然人)再度成为具有广义生产功能的经济组织,淘宝网上的商户就是例证;第二,基于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所构建的平台,公司制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可调整性,或曰弹性。这些就从组织灵活性的层面,拓宽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空间,进而为经济组织的活力形成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其四,基于商业模式及其演进的比较。农业经济的商业模式比较简单,小规模生产、自给自足,是其基本特征。服务经济和工业经济在商业模式上的基本区别,可以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给出解释。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的定义是,基于在固定投入较大的制造业行业,随着产量增加,平均成本下降这一事实而得出的。在服务业的大部分行业,都不存在类似制造业的规模经济。但是,降低单位产品或服务的平均成本,是任何商业模式得以成功的必备条件。也就是说,如果制造业降低平均成本,其来源主要是固定成本,那么,服务业降低平均成本,其来源就主要是可变成本。在服务业,可变成本主要是人工成本,这就意味着,要让单位员工为更多的服务需求者提供服务。那么,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服务业发展的经验事实(不同规模的品牌化连锁经营,就是典型的经验事实)表明,以品牌—渠道—网点(终端),锁定一定规模的消费者,以社会化的供应链管理为基础,支撑多品种、小批量的产品和服务提供,构成其商业模式的经典特征。当然,这一商业模式不是规模经济理论所能解释的,尽管范围经济理论可以给出部分解释,但还需要理论创新,以进一步给出更加完整和一般化的解释。

我们知道,动力来源的可再生性、要素利用的报酬递增性、组织结构的弹性和商业模式的新特性,是服务经济社会中的一些比较典型的现象。尽管这还不足以概括服务革命的意义和特征,但是,由此产生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据此观察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其中有着否定之否定的革命性意义。譬如,农业社会使用的是可有限再生的动力;到了工业社会,就基本是以不可再生的能源为动力来源;再到服务社会,可再生能源逐步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之一。此外,还要特别指出的是,服务革命的社会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经济活动的法治理念、契约精神和商业道德,一方面在服务社会充分地表现出广泛且深刻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在服务社会中得到充分的发育和完善。

二、服务化是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之一

无论是我们原来所说的工业革命,还是更加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革命,其内涵都是技术革命。它们的区别是,前者主要指制造技术革命,后者则包括制造技术革命和服务技术革命。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代表,是机械技术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为代表,是电气技术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以计算机为代表,是信息技术革命。如果说机械技术和电气技术主要是制造技术,至少在早期是如此,那么,信息技术就是制造技术与服务技术的结合,并日益以服务技术为主体。基于技术进步这一主线,在工业经济形态的后期,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都提出了关于后工业社会的经济形态划分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服务化是新型工业化的另一个内涵,这个内涵同样体现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在服务革命和服务化的背景下,现代产业体系将如何形成?其发展又将呈现怎样的趋势?这些是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和正确把握的。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的原则因势利导,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在一个高度市场化的经济体中,产业体系首先是在市场需求的影响下形成的。尽管由此可能出现某种滞后性,但是,该产业体系的基本面是健康的、有活力的。这可以通过比较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曾经的实践得到证明。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还必须继续深化,这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至关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在企业和居民的服务需求比重不断提高,服务需求日益呈现潜在性特征的背景下,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要能够更加灵敏地反映需求及其结构的变化。也就是说,现代产业体系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尽管这是一件有较大困难的事情,但并非不可以做到。然而,靠什么做到这一点呢?并不是靠政府的规划或产业政策,而是靠活跃的创业、创新活动,靠企业家精神。在一个充满着企业家精神的社会,自主创业、自主创新是市场主体的自发行为,而这种行为在缺乏条件和环境的时候,就将受到极大的抑制和扭曲。正是创业者、企业家孜孜不倦的“试错”,才得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进而才得以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并推动其持续发展。因此,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总是与企业家精神联系在一起的。

政府的规划和产业政策只是在存在外部性或提供公共服务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对市场产生补充作用。这里比较典型的就是教育溢出和技术溢出。实践证明,政府在教育,包括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及技术创新的公共平台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如果能够做得更好一点,那么就有可能对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然而,现状是不尽如人意的。在未来的10年、20年里,我们必须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践中取得突破,这将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现代产业体系不同于以往产业体系的一个方面,就是文化产业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产业的边界在模糊、内容在融合一样,文化和经济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在融合。这种融合是文化日益成为生产要素使然,是现代产业演进使然。这就预示着,人类社会已经从产品的时代、服务的时代,开始步入文化的时代。从本原上说,这是人们的物质性需求,包括产品和服务两个方面的物质性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后,精神性需求上升到重要位置的结果。能够满足精神性需求的要素和产业,正是文化要素和文化产业。随着服务业在现代产业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并由附属型产业转变为依赖型产业,再转变为知识和智力密集型主导产业,经济增长已经并将继续显现两个相关的典型化事实:一是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流程化导致的经济活动报酬递增,会提高长期经济增长率。二是知识和智力密集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不断提高,具体体现为经济产出的无重化,即“经济价值正在不断非物质化”,这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文化产业的增长而实现的。为此,我们在把握服务业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重视文化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文化产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地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产业发展还有赖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都做了专门的阐述。他指出,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现代产业发展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我们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层面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它们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原载于《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