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創新科技從教育着手
創新科技發展一直是先進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也是世界發展的趨勢。這從《時代》週刊選出的100位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其中約10%與創新科技有關就是明證。創新與科技緊密結合,不僅是為了推動經濟發展,更是為社會謀福祉、為人民改善生活質素。
例如網上百科全書《維基百科》的創辦人威爾士(Jimmy Wales),他有效地運用互聯網的高滲透性,重新編製百科全書的內容,讓我們輕易便能從網上查閱,甚至參與修訂,使百科全書掀開新的一頁。又例如相片共用網站的創辦人巴特菲爾德(Stewart Butterfield)與費克(Caterina Fake),同樣有效地借助互聯網的優點,令顧客輕易能上載喜愛的相片,無論身在何地的親戚朋友,甚至有共同興趣而不認識的網民,也能瀏覽這些照片,分享其喜悅。以上兩個例子都說明了創新科技為社會帶來的好處。
要成功發展創新科技,資金投放是少不了的。環顧美、日、韓三個在創新科技領先的國家,投放的資金皆在國民生產總值3%以上,然而香港只有0.7%用於發展創新科技。中國在2006年年尾發佈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簡稱十一·五規劃),制定未來五年國家的發展綱領,決定把中國由勞工密集型發展為創新型的國家。我相信以中國所擁有的人才和豐富資源,這目標絕非遙不可及。香港也應積極配合國策,發展創新科技。
然而,推動創新科技發展並非一朝一夕的事,必須由教育着手。更重要的是從小開始,不應只針對大學教育。創新科技的發展,要揉合創新與科技兩方面的教育,然後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培養及認知期
這階段從小學至初中,旨在培養孩童的創新思維,鼓勵他們盡情想像及發揮,盡量避免讓書本的既定知識束縛了他們的想像空間,令思維困在框框裏,限制了他們對創新的興趣和發揮。以藝術教育為例,試問有哪個成就傑出的音樂家或畫家不是從小便培養出對音樂或繪畫的興趣呢?哪個的思維空間不是無邊界的呢?未來的科技人才也必須具備這種條件。
此外,應透過通識教育來培養他們的多元智慧(Multiple Intelligence)(1),保持他們對周圍環境變化的敏銳觸覺及良好的觀察力。再者,我們也應從初中,甚至更早些,便讓孩童認識及接觸科技,跟科技拉近距離,避免他們成長後對科技望而生畏。這些都有助分析及創新,亦是優良工程師的必備條件。
探索期
基於創意和對科技的認知,鼓勵把兩者結合,嘗試用於現實生活問題上。誘導孩子利用科技,發揮創意,解決問題。2008北京奧運提出“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三大理念,試試鼓勵孩子想一想如何有創意地利用科技來改善比賽環境、交通、環保等問題,創造一個高效率、高質素的中國奧運。“科技促創新”的重點是以科技融入生活實例以推動創意。
拓展期
創意促科技:在不斷的創意發揮過程中,年青人難免會在實踐時碰上科技上的困難和局限。我們應好好利用這個機會,鼓勵並促使他們了解現時科技的局限,憑創意去改進科技,改善現況的不足,努力實現心目中的構思。《維基百科》的成功正是創辦人威爾士不滿過往百科全書的編輯手法,創新地利用萬維網的廣泛外展功能,建立了一個既充滿互動性又緊貼時代的網上百科全書,其更新率及合時性遠遠超過書本形式的百科全書。
創意是推動科技發展的動力,而科技是發揮創意的工具。香港若要銳意發展創新科技,不能只為某類行業投放資源,亦不光是只資助大學做科研,而要認真地從小孩及青少年的教育着手,積極增撥資源在創意及科技的教育上,讓孩子從小便培養出對科技的興趣,最終達到“創意促科技、科技促創新”的目標。不然的話,我們很快便會在科技以至經濟上被他人超越,最終只會嘗到被“邊緣化”的惡果。
(1)* 1983年美國哈佛大學迦納(Howard Gardner)教授提出多元智能的概念,指不同的腦部機能連繫着不同類型的智慧,而這些智慧可分為七種,即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肢體運動智能、人際溝通智能及個人內省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