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梨花开遍天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大足石窟行

四月的大佛灣,雨是薄荷綠,且若即若離,比煙稍濃了,比霧又略淡了。

名聞遐邇的大足寶頂石窟就在這裏的峭壁上,剛剛被聯合國審核通過為「人類世界文化遺產」。

大佛灣在寶頂山的懷抱裏,寶頂山在眾山拱衞,峰迴路轉,叢林叠翠的大足縣境內。從重慶出發,沿新開闢的高速公路,不及打個盹兒,一個半小時就到了大足縣。

春也來,秋也來,兩次到大足,牽腸掛肚的都是寶頂山的佛光,以至沒看清縣城是什麼樣子。只記得賓館不錯,雖然牀單和被套無可奈何的潮,卻是乾淨的。

重慶姑娘的美麗全國人民公認,在這個基礎上,大足姑娘更加得天獨厚。常年純淨潤膩的空氣,不僅明目養顏(於是她們個個眉是青山黛眼是春波橫呀),而且天然保濕(於是她們膚如凝脂,藕節般的臂膀勾魂攝魄)。她們柔若無骨,傳情的指尖、顫動的腰肢和綻放的纖足,活脫脫是從石窟壁上,款款步下的「媚態觀音」。

寶頂石窟裏最多的就是美不勝收的觀音像,居然有兩百多尊。其中「數珠手觀音」的雕像極為女性化,衣袂飄展,眉目含羞,若有所思,如此風情萬種,因而昵稱「媚態觀音」(對菩薩簡直大不恭敬呢)。最令人歎為觀止的當是千手觀音,也有個冗長的封號叫「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這尊開鑿於晚唐的佛像背後,手臂密密麻麻像孔雀開屏似的,無窮無盡伸展開去。葡萄手、白佛手、楊柳枝手等等,有一千支以上,而且形態決不重複。(導遊說的,不信可以數數。我們忙不迭點頭。即使有時間,只怕數不過來呢。)每一支手心都有一隻眼睛,寓意法力無邊廣施善緣,大概還洞察秋毫,不被壞人利用吧?

我最喜歡的是水月觀音,造型富於動感還頗有人情味,右腿蹺於石座,手拈天衣一角,裸臂上的飄帶臨風飛揚,左脚輕觸蓮花,作戲水狀。女兒態十足,略加三分淘氣。「觀音水邊坐,靜觀水中月」,佛龕的門楣和門柱上,鐫有波紋恍恍、漣漪陣陣。

一直以為,水是大佛灣的靈氣所在,半山雨霽半山霧嵐,卻也不缺濕漉漉的陽光四處漂染。谷底淺流從不乾涸也不暴漲,曾有人提議攔溪為湖,規劃旅遊風景,因其砂巖質地不能貯水而作罷。造物神奇,終於護住這一方靜土,容不得俗人擾了眾菩薩的清修。

丁冬不絕的水聲,在編為二十九號的「圓覺道場」裏,是如磬如弦的背景音樂。整個洞窟從石壁掘進,甬道狹如瓶頸,洞裏卻頗為寬敞陰涼。其佈局、結構和混合的雕刻技巧,都經過慎密的總體設計。正壁並列三身佛像,左右兩壁分立十二尊圓覺菩薩,背向洞口低頭合掌跪於台上的問法菩薩,以及石壁上的浮雕祥雲瑞霧、奇峰怪石、紫竹菩提、飛禽走獸,均由窟門上方鑿開的長方形天窗,所投射進來的柔柔自然光,一一照明。終於看清泉水從窟頂蟠龍的口中淅瀝滴下,右壁有一位托鉢老僧,接住龍涎,再經暗溝不露痕跡地排出。

祥和、神祕、景仰,與水聲共鳴着。

肆意恣橫的泉水在大佛灣,被巧妙地引入「牧牛圖」裏,讓憨態可掬的牛犢仰頸渴飲不停;在「九龍灌頂圖」裏,原本飛濺的瀑流被疏導成巨龍口中的噴泉,沐浴着龍嘴下的釋迦太子全身,飄飄灑灑注入金剛台下的半圓形水池,經池底的水溝流走。天衣無縫的畫面設計,既形象地詮釋了佛典,又藝術地創造了一處園林景觀。

大佛灣的龕龕窟窟多如蜂房,現行的編號竟有二百九十號。別人看到的多是造像的精美、雕刻的細膩,以及源遠流長的佛傳經典。而我眼裏、耳裏、心裏,全是水的無微不至,水的流暢活潑,水的動中寓靜,血脈一樣滋潤着石頭的故事,一洞一窟驟地生氣勃勃起來。

如此被水魂蠱惑着,常遊離眾人之外。幸虧導遊吳弋小姐獨具魅力,屢屢把我喚醒。我的近視眼總是盯着她的胸牌,馬馬虎虎把她叫做「吳戈」,「吳戈」小姐想我一定讀書不多,便更耐心向我講解。她是一級導遊,嫵媚得像一尊走動的「數珠手觀音」。她的明眸皓齒,她的楊柳手勢,比她字正腔圓的解說更吸引聽眾。尤其我們中的一群男作家。

伸出舌頭,抿抿南山的零丁雨,不辣,卻是一股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