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论:“战”与“不战”的经典论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非凡的預見

蔣百里先生在人文、軍事方面可謂學貫中西、明察古今,他在戰略方面的預見、預測、預判常有出神入化的表現。在一九三五年春夏之際,百里先生在向蔣介石遞交的一份報告中預測:「竊惟國際情勢,日益緊張,時機最長亦不過三四年,我中國國力現尚有限,若欲事事周備,勢不可能,今惟集中力量於致勝之一二點,使兩三年內,能完成一固體,則自餘枝葉,可臨時補救。」【四】他精確地預測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三四年裡爆發,顯示了相當傑出的判斷力。

更令人稱奇的是,早在一九二三年,百里先生就準確地預言:中日必有一戰的話,中日兩軍將在京廣線以西形成持久拉鋸。後來抗戰的過程驗證了他的先見之明。

筆者在廈門大學求學時,曾拜讀到百里先生這一論述,當時一方面對百里先生的預測十分佩服,另一方面對他為何看得那麼準卻百思不得其解。幾十年後才明白,那是百里先生對地理形勢、民族特性和兩國武器裝備有過深入研究的結果。日本軍隊的海空優勢在京廣線以西山嶽叢林地帶基本不能發揮,陸上坦克、裝甲車、摩托化行軍、重炮等陸軍重裝備受到山地作戰的嚴重限制,那是個輕、重機槍,迫擊炮加手榴彈主宰戰場的作戰環境。而當時中國大後方兵工廠無生產重武器的能力,恰好在這些輕武器生產上能夠滿足戰場需求。所以,在中國中西部和西南部山區,中日兩軍的戰場火力接近平衡。在戰爭爆發的十四年前,百里先生能預見到中日兩軍正面戰場拉鋸的位置,實屬難能可貴,非大戰略家不能如此也!

在奉命考察毆洲軍事後,蔣百里看出法國軍事防禦的破綻,對法國人過分依賴馬奇諾防線的做法捏了一把汗。二戰爆發後,德軍從側翼向馬奇諾防線背後迂迴成功,驗證了百里先生當初的擔心。

他也敏銳地意識到世界軍事發展趨勢,作出前瞻性的研判:「將來得勝的要訣,你要從陸海空中間去尋。這個方向是杜黑發明的,可是現在歐洲的戰略家,還在東走走,西走走,沒有得到確定的路線。……這件事是未來大戰術的一點光,諸位須要切記的。……現在各國還沒有一最高大學,來研究陸海空三兵種一致作戰的辦法。這是世界留給我們發展能力的餘地,我們不可辜負了他的美意。」【五】一九三五年,百里先生從歐洲考察軍事回來後立即建議成立空軍,他也是中國現代史上第一個提出建立獨立的空軍軍種的人。如此超前的國防戰略遠見,終因國力之不逮而望洋興歎,可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百里先生雖然沒有機會帶兵作戰,但其戰術素養極高。他回國時經過英屬殖民地新加坡時,英國總督請他參觀新落成的海防要塞,他一眼就發現該要塞只能抵禦來自海上的攻擊,卻無法防禦來自陸上的進攻。後來日本進攻東南亞時,果然從陸上攻佔了該海防要塞。

中國航天軍工的奠基者、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先生曾說對影響自己一生最大的有兩個人,一位是周恩來,另一位就是對航空領域有著前瞻性遠見的蔣百里。錢學森在美國拿到碩士後,下一步深造決定選擇航空理論,父親錢鈞甫覺得中國航空製造業落後,應該選擇航空工程,並認為重理論而輕行動、多議論而乏行動是中國積弱不振的原因。為此錢氏父子發生爭論。蔣家與錢家是世交,蔣百里從歐洲飛往美國見到錢學森,回國後對錢鈞甫說:你的想法落伍了,根據英德兩國航空的新趨勢,工程、理論早已一體化,工程是跟著理論走,中國人學航空更應在理論上先下功夫。【六】錢鈞甫終於被說服,同意了兒子的選擇,錢學森也非常感激這位後來成為自己岳父的長輩。他在航空理論方面最終取得世界矚目的成就,並成為「中國導彈之父」。

百里先生對抗日戰爭提供的最有價值的戰略建議是甚麼?筆者認為是那句「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要同他講和」,這「十四字真經」核心是個「拖」字,一直拖到英美等國加入到戰爭中來。他的預測被後來的戰爭進程完全驗證。他也是最早提出對日戰爭是持久戰的人,現今有人總想弄明白誰擁有「持久戰」的最早發明權。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重要,只要對軍事稍有造詣者,在當時都不難看出中日對抗是持久戰,這並不需要特別的天才,天才的展示在於論證過程中對歷史和現實把握的深度和邏輯嚴密性,以及進一步對持久戰方方面面細節的準確預判。就這幾個方面而言,百里先生無疑是非常卓越的。例如,他提出的抗日遊擊戰的戰略是基於我們民眾濃厚的傳統鄉土意識,是受古代「井田制」與軍事制度的啟發。再如,他在一九二一年就預見到日本若發動侵華戰爭,必取速戰速決的戰略,而中國則應取持久消耗戰略,等待國際局勢生變,「拖到東西戰爭合流」。【七】二十年後太平洋戰爭爆發,完全驗證了百里先生的遠見卓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