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药品微生物检验检测技术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微生物的染色镜检法

微生物细胞含水量一般为80%~90%,菌细胞对光的吸收和反射与水溶液相近,在光学显微镜下,菌体透明,与背景几无反差,故常借助于染色使菌体吸着染料产生与背景较明显的差别,从而识别其个体形态和部分结构。但染色后的菌体是死细胞,其形态与结构会发生一些变化。同时,受到光学显微镜分辨能力的限制,欲观察其细微结构,尚须使用电镜。

一、 染色与染料

微生物细胞染色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细胞对染料的毛细现象、渗透、吸附、吸收等作用和细胞物质和染料的不同性质而发生的化学反应。细胞的酸、碱性对染料的吸附程度不同,如细胞核含大量核酸物质为酸性,对碱性染料有亲和力,易于着色,必要时应改变其反应条件(如pH)。细菌的等电点一般为pH2~5,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pH大于其等电点Ⅰ),均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离子带正电荷,因此带阴电的细菌易与带阳电的染料结合,所以细菌一般常用碱性染料染色。若细菌在其等电点低的pH溶液中,则带正电荷,则易于与带负电荷的染料染色。
影响微生物细胞染色除与菌细胞结构及其外膜的通透性、膜孔的大小及细胞结构的完整有关外,还与培养基的组成、细胞的菌龄、染色液中的电解质量、pH、温度、药物的作用等有关。
微生物学使用的染料都是含有苯环的有机化合物,含有色基(chromophore group)与助色基(auxochrome group)。一种染料不仅含有色基,还必须具有使该化合物以电离特性的助色基。助色基不是产生色泽的原因,其作用仅是使该化合物能构成盐的性质,助色基本身能够解离,解离后的染料可与被染物结合,着色。助色基的性质,决定染料是酸性或是碱性。碱性染料常用氯化物、硫酸盐、醋酸盐、草酸盐等,电离后染料带阳电;酸性染料通常为钠盐、钾盐或铵盐,电离后染料带阴电。常用的碱性染料有亚甲蓝(美蓝)、甲紫、碱性复红、中性红、沙黄、孔雀绿等;常用的酸性染料有酸性复红、曙红、刚果红、苦味酸等。
碱性染料与酸性染料的结合物称中性染料,也称复合染料,如瑞氏染料、姬姆萨染料,常用于组织细胞染色。
还有一些染料如苏丹类染料,化学亲和力低,不溶于水,可溶于脂溶剂中,适用于脂肪染色。
微生物实验常用染料见表3-1。

二、 常用染色法

(一) 常用细菌染色法

为单染色法和复染色法。

1. 单染色法

用于观察菌体的形态和排列。

(1) 染液:

亚甲蓝染液或稀释石炭酸复红(碱性品红)液(配法见表3-1)。

(2) 方法

1) 涂片:用接种环挑取菌落(或液体培养物)于滴有一滴水的洁清载玻片上,充分涂匀,制成薄涂片。若是液体待检物,直接涂抹即可。
2) 干燥:在室温中自然风干或置37℃培养箱中待干。
3) 固定:除作荚膜和鞭毛染色者外,均可将玻片迅速通过火焰固定,以不烫手为宜,温度过高,影响染色效果。
表3-1 微生物实验常用染料
4) 染色:用亚甲蓝染液(或稀释石炭酸复红染液)1~2滴,覆盖涂抹,1min后倾去染液,以水沿玻片一侧轻轻冲去多余染料,至冲下的水基本无色。
已染好的片子,用吸水纸将水吸干后,先用低倍镜找准目标,于涂抹处滴加香柏油一滴,用油镜检查。

2. 革兰染色法

可用于鉴别细菌及观察细菌的某些特殊结构。
革兰染色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分类染色法,通过染色,可将全部细菌分成两大类——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关于染色的机制,与细胞壁的结构与组成密切相关。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高(30%~60%),脂类含量低(1%~4%),经乙醇或丙酮处理后脱水,可引起肽聚糖层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以至甲紫与碘的复合物可保留在菌体内,不被脱去而呈蓝紫色。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中脂类物质含量较高(11%~22%),肽聚糖含量较低(约10%),用乙醇或丙酮处理时,脂类物质被溶解,使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大,以至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脱出细胞外,故可被沙黄复染液着色而显红色。

(1) 染液:

甲紫染液和番红染液,配法见表3-1。

(2) 方法

1) 涂片、干燥和固定同单染色法。
2) 将甲紫染液滴加在已固定的涂片上,染1min,水洗干净。
3) 滴加革兰碘液作用1min,水洗,沥干。
4) 滴加95%乙醇(或乙醇丙酮混合液)脱色,侧动玻片,至无紫色脱落为止(约20~30s),水洗。
5) 滴加番红染液复染30s~1min。水洗,待干。油镜检查。

(3) 结果:

革兰阳性菌G +,菌体呈蓝紫色;革兰阴性菌G -,菌体呈红色。

(4) 注意事项:

革兰染色操作并不复杂,但欲准确染色,使之成为判断一株未知革兰阳性菌或阴性菌的依据,并非易事,必须严格掌握以下几点:
1) 在涂片、染色时,应使用夹子夹持载玻片,切勿用手直接拿载玻片,用过的载玻片和盖玻片应置消毒液中消毒后,再洗刷清洁。
2) 待检菌菌龄应为18~24h,一般情况下,革兰阴性菌的染色反应较稳定,不易受菌龄长短影响;而革兰阳性菌,有的在幼龄时呈阳性,超过24h可变为阴性。故培养物越陈旧,菌细胞衰老、死亡,则染色常为阴性,造成错判。
3) 涂片以匀薄为佳,切不可浓厚。过于密集的菌体,因洗脱不匀常呈假阳性。革兰染色时,要以分散开的细菌着色为准。涂片后自然干燥;若经火焰固定时,应以温热不烫手为度,以免菌体受损,致使染色反应不准。
4) 革兰染色操作的关键步骤是对脱色的掌握,脱色时间不足,革兰阴性菌可染成阳性菌;脱色过度,革兰阳性菌会染成阴性菌。
5) 碘液配制后,应装在密闭的暗色瓶内储存。如因储存不当,部分碘将被挥发或被还原,试液由原来的红棕色变为淡黄色,以致影响固定甲紫的作用,故不宜再用。

3. 芽孢染色法

细菌芽孢含水量低,孢壁厚而致密,折光性强,能阻止一般染料渗入,因而一般染色芽孢不着色,仅是芽孢壁与菌体着色,芽孢不受色,为一空圈。采用芽孢染色法,以碱性品红或孔雀绿加热,使芽孢着色,再经复染菌体,菌体与芽孢颜色明显区别。以下两法效果均好。

(1) 品红-亚甲蓝法

1) 染液:碱性品红(石炭酸复红)及亚甲蓝染液(配法见表3-1)。
2) 方法:以待检菌24~48h培养物,按常法制片、固定。滴加碱性品红染液数滴于涂片上,用夹子夹住载玻片,在乙醇灯火焰上方微微加热,使染液冒蒸汽但不沸腾,并继续滴加此染液,保持温度并勿使涂层干涸,约5min,待冷后倾去染液,用水冲洗。以95%乙醇脱色30s,水洗。再加亚甲蓝染液染色30s,水洗、待干。镜检。芽孢为红色,菌体为蓝色。

(2) 孔雀绿-番红法

1) 染液:5%孔雀绿水溶液及0.5%番红液(配法参见表3-1)。
2) 方法:于涂抹处滴加5%孔雀绿染液,微火加热,使冒蒸汽,但不应干涸(随时补加染液)保持5min水洗。再以番红液复染1min。水洗、吸干,镜检。芽孢呈绿色,菌体或芽孢壁呈微红色。

4. 鞭毛染色法 (1) 染色片:

鞭毛染色难度较大,染色片制备须注意以下几点:
1) 菌种:要求用新鲜的幼龄菌种,培养16~18h。
2) 载玻片:所用的载玻片,应十分清洁,无油污,用重铬酸清洁液处理后,置于95%乙醇中脱水备用。临用时取出,用火焰烧去乙醇,立刻涂片。
3) 涂片:先在载玻片的一端沾1~2环水,再用接种环蘸取斜面下端湿润处的菌苔少许,于载玻片的水滴中轻沾数次,然后将载玻片稍稍倾斜,使菌液缓慢移动,慢慢散开至另一端。再平放在空气中自然干燥,或置于37℃培养箱内待干。制片时严禁涂抹,不得经火焰干燥固定。

(2) 常用的鞭毛染色方法有两种:

硝酸银鞭毛染色法与碱性复红鞭毛染色法。
1) 硝酸银鞭毛染色法:此法适用于多数菌株的鞭毛染色。
染液:分甲液和乙液。
甲液:先将丹宁酸(鞣酸)5.0g置于水100ml中,加热溶解。冷却后,加入三氯化铁(FeCl 3)1.5g、15%甲醛2ml、1%氢氧化钠1ml,溶解混匀即成。
乙液:硝酸银(AgNO 3)2.0g,溶解于水100ml中。先取出20~30ml放在烧杯内,徐徐滴加浓氢氧化铵(NH 4OH),开始时形成浓厚的沉淀,可继续滴加氢氧化铵至沉淀成为澄清溶液为止。再将余下的硝酸银溶液慢慢滴入,如果出现薄雾状沉淀,轻轻摇动即又消失时,可继续滴入硝酸银溶液,直到摇动后仍可呈现极轻微而稳定的薄雾状沉淀为止。此时溶液通过光线观察应清晰,在暗色背景下略为淡雾状。如银盐析出的沉淀较多,不宜使用,须用剩余的硝酸银溶液,重新配制。
甲液中的甲醛和氢氧化钠起固定作用,丹宁酸和三氯化铁作媒染剂。乙液为银染液。这两种染液均不易保存,配制后当日使用,次日效果差,第三日失效。
方法:滴甲液于涂片上,染3~5min,用水冲洗。将残水沥干或用乙液冲去残水后,再滴加乙液染30~60s,并于乙醇灯火焰上稍微加热,使略微冒蒸汽,但勿使染液干涸,最后用水冲洗。待自然干燥,勿用滤纸吸干,以免碰损鞭毛。镜检时应多观察几个视野,多数只在部分部位上染出鞭毛。
结果:鞭毛呈褐色,菌体为深褐色。
注意事项:应充分洗净甲液后,才能复染乙液,否则背景很脏。
染色时间应掌握好;时间不足,会使鞭毛着色过浅;染色过度,又能使鞭毛上面聚集过多的染料成团块状,不易辨认。
2) 碱性复红鞭毛染色法
染液:分甲液和乙液。
甲液:碱性复红明矾鞣酸混合液
取5%钾明矾水溶液10ml,与20%鞣酸水溶液10ml,分别加热溶解至透明,然后混合。再加入1%碱性复红乙醇(95%)溶液10ml,边加入边摇动,混合均匀。放置片刻,取上清液备用。此液不稳定,约可储用1周。
乙液:取亚甲蓝0.1g和硼砂0.5g(或1.0g,同时溶解于水100ml中)。
方法:将涂片放在空平皿或瓷盘内,滴甲液盖满标本,置37℃培养箱内,染色约15min。取出后,用水轻轻冲洗并沥去残水。再用乙液复染10min。最后用水冲去染液,自然干燥后镜检。
结果:鞭毛呈红色,菌体为蓝色,鞭毛和菌体的颜色清晰易见。

(二) 霉菌、放线菌及酵母菌染色法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霉菌、放线菌及酵母菌观察,无需染色,直接进行不染色的活体检查或用单染色法为多,在革兰染色中,霉菌、放线菌和酵母菌皆为革兰阳性,对区别种属意义不大。以下介绍几种常用方法。

1. 霉菌染色法 (1) 染液:

结晶酚20g、乳酸20ml、甘油40ml、水20ml混合上述成分、徐徐加热溶解、再加入棉蓝0.05g,混匀溶解,必要时过滤。

(2) 方法:

在载玻片上滴加染液,然后挑取霉菌菌丝少许,在染液中轻轻拨散,盖上盖玻片。必要时在乙醇灯上微微加温,以排除气泡。显微镜观察,菌丝体呈蓝色。

2. 放线菌染色法 (1) 染液:

亚甲蓝染液或甲紫染液。

(2) 方法:

用接种铲将长有菌落的培养基一并挑出,置载玻片中央,用另一块载玻片将其压碎,弃去培养基,制成涂片、干燥、固定。滴加亚甲蓝染液或甲紫染液,染30~60s水洗后干燥以油镜观察。菌丝体呈蓝或紫色。
或取清洁盖玻片一块,在菌落上轻轻一按,然后将印有痕迹的一面朝下、放在有一滴甲紫染液的载玻片上,即可在盖片上滴加香柏油用油镜检查。可观察到着色的孢子。

3. 酵母菌染色法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其形态易于识别。活酵母细胞可耐受0.1%亚甲蓝染色液而不被着色,而死的酵母菌则被染成蓝色。若以酵母菌待检物涂片,以亚甲蓝染色或革兰染色法染色,则为蓝色或紫色的细胞,不易观察其细胞结构。
酵母菌的子囊孢子个体较小,壁较厚、原生质较浓,一般染色不易着色,可用芽孢染色法染色,其方法如下:

(1) 染液:

石炭酸沙黄液(沙黄0.1g溶于10ml 95%乙醇中,然后加入30%石炭酸90ml),酸性乙醇(盐酸3ml,加95%乙醇97ml中),1%亚甲蓝液。

(2) 方法:

取待检物的48h麦芽汁培养物,离心,洗涤得菌体。将菌体大量涂布在琼脂斜面上,于25~28℃培养3天以上,可产生子囊孢子。将此培养物涂片、火焰固定。将石炭酸沙黄液滴加一层,并在火焰上方加热,要求冒气但不沸腾。为了防止干涸,不时滴加染液。加热约5min,水洗,加酸性乙醇脱色约30min,水洗,加亚甲蓝液复染1min,镜检。子囊孢子为红色,菌体为蓝色,可以观察到子囊孢子的形状、特点及每个子囊内的孢子数。
也可用孔雀绿-沙黄染色法染色,其方法如细菌芽孢染色。染色结果子囊孢子呈绿色,菌体呈红色。

(王友兰 朱世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