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多排CT对冠状动脉支架成像的价值
(一)介入治疗适应证的选择
目前临床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多只考虑一个影像学指标,即管腔狭窄程度,其实应该考虑除狭窄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即斑块特征。易损斑块即使狭窄不重,也应该积极干预治疗。多排CT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能够达到94%和96%。CT对ACS的诊断优势在于:明确肇事病变特征和分布;另外约1/3的ACS患者因为是轻度狭窄而不需要PCI治疗,1/5的患者因为弥漫病变而需要CABG治疗,因此,CT为PCI选择合适的适应证。CT的价值还在于排除冠心病和筛查冠心病,80%以上的患者,经CT检查后提供了正确的治疗方案,包括PCI;30%以上的患者可以不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二)介入治疗可行性的预测 1.冠状动脉钙化斑块
有学者认为,钙化越重,特别是环状钙化,PCI疗效不佳,容易发生再狭窄,冠状动脉夹层的风险加大(图1-11-7)。
2.完全闭塞性病变
多排CT在慢性、高龄冠心病患者中发现冠状动脉闭塞是常见的,而在闭塞节段以远,冠状动脉分支仍见充盈,提示有侧支循环形成,多排CT的优点是能够显示闭塞血管的范围和导致闭塞的斑块或血栓组织的特点,如果闭塞范围较长,且CT显示的病变密度较高(纤维化和钙化严重),则PCI成功的几率降低(图1-11-8)。MDCT能否发现侧支循环血管,及其血供状况,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一些最新的研究表明在完全闭塞病变中如果存在线状强化,则患者行PCI的成功率更高。
图1-11-5 CT显示前降支钙化斑块,管腔评价受限,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混合斑块(A、C、E),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前降支近段狭窄约50%,回旋支中段狭窄约50%,右冠状动脉近段狭窄>70%(B、D、F)
3.冠状动脉重构
除了对斑块本身所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进行显示之外,多排CT还可以显示管腔的重构情况。阳性和阴性重构指据在非狭窄和狭窄冠脉分别为1.3±0.2和1.0±0.2( P<0.001),与IVUS所测据数有很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据为 r=0.77)。阳性重构虽然管腔不窄,但是造成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却更常见,因此更需要引起重视。
(三)多排CT对支架的成像能力
冠状动脉支架的CT成像,主要受支架直径和不同支架金属材料的影响。直径越粗、直径越大,成像的质量越高,可评估率越高;支架的金属硬度越高、编织的越密实,CT成像的图像质量越差,支架内可评估率越低。
图1-11-6 三种预测MACE事件模型的ROC曲线
注:ROC曲线表明CAC和CTA提高了对MACE事件的预测价值:仅以危险因素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71;在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加上CAC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82;在危险因素和CAC的基础上加上CTA预测,曲线下面积增加到0.93
图1-11-7 CT显示右冠状动脉近中段长段支架,支架段管壁钙化斑块,支架以远管腔呈“双腔征”,考虑为冠状动脉夹层(A);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支架以远冠状动脉远段夹层形成(B)
CT对冠状动脉内支架的评估,受支架直径或管径的直接影响,阜外医院研究课题组通过对真实支架离体模型的研究,发现对于2.5mm支架,CT仅能显示管腔直径的58%左右,对于4.0mm的支架,也仅能显示72%的管腔(表1-11-6,图1-11-9)。
(四)多排CT评估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
国内外的指南和专家共识均认为,多排CT对支架内管腔的观察受到一定限制,特别是对于<3.5mm支架内狭窄的诊断受限。多排CT对支架随访的价值在于,评价支架是否完全闭塞、支架内是否有显著的内膜增生或血栓形成、支架位置不良或假性动脉瘤,以及支架周边或者未植入支架的冠状动脉是否有新生病变等(图1-11-10~1-11-12)。
图1-11-8 CT显示右冠状动脉中远段长段闭塞,闭塞段管腔内低密度区CT值在80~95HU,密度偏高(A),冠状动脉造影(B)显示右冠状动脉中远段未见显影,完全闭塞,试行球囊扩张未成功
表1-11-6 不同内径冠状动脉支架绝对测量值(mm)及相对比值比较
注:*仅评估能否观察到支架内的斑块(或狭窄),不做定量诊断
图1-11-9 四种不同内径的支架长轴和短轴图像,各图中从左至右支架内径分别为4.0mm、3.5mm、3.0mm和2.5mm。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A)和非心电门控轴位扫描方式(B)。从图中看出两种扫描方式对支架的显示影响不大;支架内径越小,管腔显示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