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游踪考察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济源市

王屋山

开元天宝之际的某一年秋天,杜甫渡过黄河,前往王屋山访道。——传统说法将杜甫登王屋山的时间安排在天宝三年(744)深秋,言杜甫与李白、高适参加过孟诸大泽的围猎后在单父台分手告别,高适前往楚地,李白前往齐州受道箓,然后回兖州看望家小[19],杜甫则渡河前往王屋山。然而这一年是多事之秋,杜甫的继祖母卢氏五月初五日在陈留(今开封)亡故,八月十六日移榇偃师,八月三十日下葬。杜甫办完丧事已是晚秋,不知是否还有时间和心情赶往宋州(今商丘),与李白、高适相会,并参加单父崔县令和宋州李太守组织的孟诸大泽(在今商丘虞城东北)游猎。杜甫《昔游》诗记打猎一段曰“清霜大泽冻,禽兽有馀哀”,到了“大泽冻”的时节,恐怕就上不了王屋山了,所以孟诸围猎与王屋山访道绝不可能在同一年的秋天。而且,杜甫在齐衰居丧期内,似乎也不宜有聚饮、田猎一类的活动。再者,从单父台前往王屋山路途遥远,远不如从偃师或洛阳前往更加近便,所以旧说不可信从。

不巧的是,当杜甫辛苦备尝登上王屋山“艮岑”时,所要拜访的道师竟然刚刚去世,只几名弟子还在,向杜甫出示了道师遗留的巾几等故物,大家相向落泪。宋潘自牧《记纂渊海》曰“华盖峰在济源县西,前有阳台宫”(卷十九),或许因为道师的道观临近华盖峰的缘故,杜甫称他为“华盖君”,并把他比作升仙而去的王子乔。其《昔游》一诗便记录了这段未能如愿的访道经历:

昔谒华盖君,深求洞宫脚。玉棺已上天,白日亦寂寞。暮升艮岑顶,巾几犹未却。弟子四五人,入来泪俱落。余时游名山,发轫在远壑。良觌违夙愿,含凄向寥廓。林昏罢幽磬,竟夜伏石阁。王乔下天坛,微月映皓鹤。晨溪响虚,归径行已昨。

杜甫在山上留宿一晚,第二天下山时心中凄恻,山路也愈发觉得艰难。后来他在准备前往衡山拜访董炼师时,又回忆起访“华盖君”而未得见的怆痛经历,在《忆昔行》中说:

忆昔北寻小有洞,洪河怒涛过轻舸。辛勤不见华盖君,艮岑青辉惨幺麽。千崖无人万壑静,三步回头五步坐。秋山眼冷魂未归,仙赏心违泪交堕。弟子谁依白茅屋,卢老独启青铜锁。巾拂香馀捣药尘,阶除灰死烧丹火。玄圃沧洲莽空阔,金节羽衣飘婀娜。落日初霞闪馀映,倏忽东西无不可。松风涧水声合时,青兕黄熊啼向我。徒然咨嗟抚遗迹,至今梦想仍犹左。

在旧题汉刘向撰《列仙传》卷上里,仙人王子乔是在缑氏、登封一带活动,并在嵩山升仙,但南宋蔡梦弼注杜诗时却将王子乔事直接搬到王屋山,《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引录蔡梦弼的说法是:“华盖山在伊洛间,《神仙传》昔周王子乔养道于华盖山,后升仙号华盖君。”(卷五)不知所指是哪本《神仙传》,今所见晋葛洪《神仙传》里并无王子乔其人,养道于华盖山、后升仙号华盖君的说法似乎亦自蔡梦弼始。杜诗中的“玉棺已上天”则是《后汉书·方术列传》所载叶县令王乔的故事:王乔有仙术,可踏凫飞行,不见形影,“后天下玉棺于堂前,吏人推排,终不揺动,乔曰:‘天帝独召我邪?’乃沐浴服饰寝其中,盖便立覆,宿昔葬于城东,土自成坟。……或云此即古仙人王子乔也。”(卷一一二)其实“王子乔”是“周灵王之子,名乔”,并不姓王。不知是否由于蔡梦弼的影响,清代《济源县志》曰:“周王子乔养道于华盖山号华盖君。”今天的“王屋山导游词”不仅把汉《列仙传》所述王子乔在嵩山的活动全部转移到王屋山,而且引杜甫为证。

2012年10月12日,由洛阳前往济源市王屋山。济源原是焦作市属县,1988年撤县改为直辖市。关于王屋山名的由来,历史上有二说:一说“山形如王者车盖”(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卷十九);另说为“山有三重,其状如屋”(清胡渭《禹贡锥指》卷十一上)。资料显示:主峰天坛峰海拔1715米,据说轩辕皇帝曾在此设坛祭天,故曰天坛。以主峰定尊位,南临华盖峰,北依灵山峰,后靠五斗峰,东有日精峰,西有月华峰。总面积265平方公里,分7个景区,125个景点,包括奇峰秀岭三十八,神洞名泉二十六,碧潭飞瀑十水景,洞天福地五奇观等等。

我们9时出发,11时到达,先参观了山门左侧的阳台宫。阳台宫位于济源市城区西北30公里王屋山华盖峰南麓。因地处阳台而得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属于愚公大队。唐开元十五年(727),玄宗李隆基命道士司马承祯于王屋山自选形胜,创建道院。开元二十三年(735)六月道院落成,取名阳台观,玄宗亲书“寥阳殿”匾额,并令其妹玉真公主进山拜师学道,朝野震动,道风顿盛。也就是在这一年,司马承祯辞世,享年八十九岁。事见《旧唐书·隐逸传》。至杜甫入山访道,阳台观建成不过几年的时间。2006年,阳台宫作为明至清古建筑,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这是一个三进院落,三清大殿居前,玉皇阁座后,旁列廊庑,西有道院,庭院里古柏森森,一棵“凤柏”,树顶干枝恰似引颈展翼的凤鸟;“龙爪柏”一虬枝下探,酷似龙爪;另有“伞柏”,枝叶茂密,亭亭如伞盖。三清大殿(亦称大罗三镜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系单檐歇山九脊殿,为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明代木结构建筑,保留有唐、宋遗制和风貌。

孙思邈墓与玉真公主坟

因为玉真公主是推荐李白入朝的最有力者,所以准备写李白游踪考察记的林东海先生对王屋山及周边地区的玉真公主遗迹非常关注。而王屋山的道教文化,也的确是在司马承祯和玉真公主之后才兴盛起来的。在道教的洞天文化中,王屋山小有洞名列第一。金代王处一《西岳华山志》在“极真洞天”条下引《十大洞天记》曰:“第一王屋山小有洞,周回一万里。杜甫诗云:‘万里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第四华山西玄洞,周回三千里,名极真洞天。”(见《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所引杜诗为误引,详本书《陇右篇·仇池山》)所以杜甫《忆昔行》直接把王屋山之行说成是“北寻小有洞”。

当我们准备直上王屋山,探寻小有洞时,山门口的守关人告诉我们:私家车不能进山,包含阳台宫,通票80元,到里面换电瓶车,然后坐索道上山。我们时间不够,只能放弃小有洞。在自驾车可以开到的地段,看了迎恩宫、紫微宫山门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虚宫。接下来寻找玉真公主坟,意外发现王屋乡林山村山顶的孙思邈墓。村里几位中年妇女告曰是“水师墓”,见我一头雾水,反复说:“水师墓么。水师墓么。”她们似乎从来没有听过新闻联播似的,问我这北京城里长大的人说:“你们是哪里人?说话怎么这么侉呀?”直至海涛先行上山探查才知是“孙思邈墓”。墓前建筑榜曰“中华药王殿”。以前从未留心过孙思邈墓在哪儿,这回真是行走中获得的知识。离开时问老乡:“这么偏僻的地方,外面有人来吗?”老乡说:“前一阵有日本人来过。”

几经周折,终于在上观村找到唐代万寿宫,也就是玉真观故址以及玉真公主修炼时住过的石洞,洞旁有古碑,碑头文字是“玉阳山 平阳洞 仙人台 显踪记”,落款部位有“大金大定十八年”字样。现在这里是羊圈。从石洞对面上一个土坡,再上一个高土阶,就是玉真公主的葬地,对面山头像窝头一样形状的尖顶上是玉真公主庙,麻姑庙则在玉真公主庙右侧更高的山头上。离开时,在狭窄的山路上与一队黄白相杂的羊迎头相遇,只好停车,让羊儿从我们的车边擦过去。擦肩过后方意识到:这些羊的归宿处便是我们刚刚去过的玉真公主修行过的石洞。住在公主住过的石洞里,这些羊也一定沾染了贵气与仙气吧。

舍弃了王屋山的“小有洞”考察点,终究是个遗憾,回来后书补、网补了一下,发现关于小有洞有特指和泛称之别。按照清人胡渭的说法,天坛“绝顶有石坛,名清虚小有洞天”(《禹贡锥指》卷十一上)。如今济源旅游局官方微博的说法是:王屋洞为“天下第一洞天”,王屋洞的主洞是王母洞与灵山洞。另一种说法:洞穴丰富的整座王屋山就叫小有清虚之天,见唐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之“十大洞天”条。如此看来,游过阳台观,也算是到过小有清虚之天了。不过杜甫大约是到过王母洞的,他在《昔游》中说“暮升艮岑顶”,在《忆昔行》中说“艮岑青辉惨幺麽”,艮位是东北方向,艮岑是东北方向的山,而王母洞正在王屋山天坛主峰的东北方向。时至今日,主峰以北至王母洞还是原始森林,其间珍稀动物繁多,可以想见,当年杜甫由艮岑独自下山之时是何等的惨凄与惊惧。其《忆昔行》所说“千崖无人万壑静,三步回头五步坐。秋山眼冷魂未归,仙赏心违泪交堕。……落日初霞闪馀映,倏忽东西无不可。松风涧水声合时,青兕黄熊啼向我”,完全都是实录。这番经历,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并屡次惊现梦中,即所谓“至今梦想仍犹左”。杜甫诗里不说“小有天”而说“小有洞”,足见他对王屋山的溶洞印象深刻。如今王母洞下的涧水就叫“小有河”,显然也是承“小有洞”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