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大家的理财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保险,最重要的理财工具

说清楚寿险,就要先说清楚保险。

很多人对保险印象不太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保险工具不了解。保险是个概率游戏,是最有效的风险对冲工具,是每个人都必须运用的杠杆工具。

先从经济学上一个经典的投资小故事说起。

假设本金100万,现在有两个投资方案:A 是每年100%赚25万,B 是30%的概率赚100万,但有70%概率一分钱也赚不到。

面对这样的选择题,你会如何选择呢?

从概率的角度说,A、B 两个投资方案预期收益分别是25万、30万(30%×100万 +70%×0),B 方案预期收益率比A高20%。按照经济学理性人原理,当然要选 B。

但在真实的世界里,面对百分之七十概率不赚钱的可能,绝大多数人会选择拿到确定的25万。因为这个世界上多数人都厌恶风险,宁可少赚钱,也不愿意不赚钱,用经济学解释属于风险偏好显凹。

尽管概率、收益、亏损可以很清晰地放在大家面前,但是,我们仍旧不能成为理性人。

投资决策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按理性决策,事实上感性决策与理性决策之间总存在一定偏差。有些产品,就是利用这样的偏差进行定价,赚取客户的钱。我们要做的就是识别这些偏差,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正确决定。

如同战场上的将军,作战之前有无数参谋提出无数方案,每一种看起来都有自己的道理,但是,最终的决策只有一个,结果只有一个。做决策的人不能仅凭直觉和感情,因为,结果是真实的,只有赚或者赔,胜或者负,生或者死。一念之差,天壤之别。

人活一世,如何修正生命中直觉和概率的偏差?

答案是保险,保险就是这样一个纠正感性判断和理性决策偏差的理财产品。

如上节所述,死亡必然到来,死神偶然光顾会给个人和家庭造成巨大冲击。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群体,死亡风险会急剧上升,特别是到了60岁以后,预期剩余寿命会直线下降。

死亡对人类来说是必然事件,但对某个体来说,死亡什么时候到来具有偶然性。死亡必然可怕,但整日忧心忡忡却是在杞人忧天。既然无法逃避,不如坦然面对。对于一位负责任的家庭成员来说,如何通过合理工具规避不利影响才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大数法则下,保险是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以微小的代价对冲巨大个体风险的产品。从这个简单的定义来看,保险具有三个特征:概率游戏,风险对冲工具,杠杆工具。

保险是概率游戏

举一个航空意外险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出差旅行时,特别是第一次坐飞机的人,花30元买一份航空意外险就心安许多了。一旦飞机失事,家人将获得200万—300万元的赔付。

航空意外保险,是根据对飞机失事概率进行定价的产品,仅此而已。事实上,飞机失事的概率有多大呢?根据国际运输航空学的统计数据,这个概率远远低于千万分之一,比走路出现意外的概率还要低。如果你每天坐一次飞机,那么要一万多年才会遭遇一次空难。

从概率上说,航空意外险最重要的意义是给保险公司创造了收入,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个赔钱的买卖。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每1000万旅客购买航空意外险,就会收到3亿元保费,即便按照千万分之一的赔付概率,最多需要拿出300万即可。如此,保险公司毛赚将近3亿元,可见概率定价有多重要。

航空意外险,就是保险公司利用客户对航空事故概率的感性认知盈利的。其实在任何一款保险产品中,最基本的原理都是根据概率定价,计算产品盈亏。

明白了这个原理,继续说前面提到的死亡率,继而才能明白如何购买保险。

按照2018年7.13‰的死亡率,一位30岁男性如果每年花2000元购买保额100万元的定期寿险,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每一千用户收到的保费为200万,相应赔付的保额为713万元,这买卖保险公司每年赔513万元。

那么“人人都活在峭壁边缘”的问题就有了答案,这也是决策是否购买保险产品的重要参考。

在这里强烈建议大家购买消费型定期寿险产品对冲死亡风险。

所谓消费型保险,就是交完保费,就像花出去的钱一样,只有死亡发生、身患疾病等约定情况发生时,保险公司才会赔付,如果安然无恙,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互不相欠,并不返还保费。

目前市面上主要的消费型保险产品有意外险、短期住院医疗险、定期寿险、消费型住院津贴与报销型寿险等产品。消费型保险产品一般具有低保费、高保额的特点,例如30岁的男性100元就可以获得高达100万元的意外死亡保障。

当然,对于消费型的产品来说,最终的保额不一定拿到,这意味着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内平安无事。

这不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情况吗?

同样,我们从概率游戏的角度分析重疾险。

为了营销,很多公司都宣传重疾险保障范围:100—150种大病、几十种中症或者轻症……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根本不会得那些稀奇古怪的病,在所有致人死亡的疾病统计中,前十位的疾病占据百分之九十四左右。

表2-22017年我国部分地区城市居民前十位疾病死亡率构成 来源:《中国卫生健康统计提要2018》。

既然是概率游戏,请记住,想要获得性价比高的产品,只要购买这十种疾病的保险即可。不但保费低,保额也会非常高。

事实上,保险公司不卖这种产品,因为这种产品保险公司不仅不赚钱,还要赔钱。这种超值的保险产品只能搭售,即,只有买保险公司更赚钱的产品,才能获得这款产品的购买资格。

这一点就像超市搞促销,最实惠的东西只为获得客户流量,获客是为了促销其他商品。其中,保险公司又利用人们的认知偏差,在宣传上做手脚,给客户提供更大保障范围的产品,其实在搭配着卖,以平衡盈亏赚取更多保费。

所以,大家以后购买重疾险不要贪大、贪全,主要病种获得保障即可,那种稀奇古怪的病,即便有了保险,意义也不大。

现实的理赔数据或许更具说服力,A 省某寿险分公司2018年的理赔报告中从侧面部分证实了上面的观点。在疾病理赔案件中,女性用户比男性用户发生重疾的概率高,30岁后发生重疾的概率明显增加,40—60岁重疾占比最高。真实的理赔数据是怎样的?直接看下图。

图2-1A省某寿险分公司2018年理赔十大重疾

保险是风险对冲工具

所谓风险对冲,在金融学上指降低另一个投资风险的投资。课本上的解释总是那么枯燥,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理解风险对冲。

一位股民持仓100万元沪深300指数基金,此时盈利已经超过20%。但未来指数一旦下跌,盈利将化为泡影。任何人都希望,即便下跌也不用回吐这20%的盈利。

此时,可以做空一份对应的股指期货合约对冲风险、锁定利润。空单指数期货合约,将股市上指数下跌的“风险”作为标的,一旦指数下跌,股指期货将带来盈利,弥补股票上的亏损。如此,账户盈利下跌的风险就被股指期货合约带来的利润平滑掉了,最终达到锁定风险和收益的目的。

人生有风险。一旦降临在世间,死亡就是任何人都不可回避的,人类逃脱不了生老病死,也逃脱不了一些偶然事件。这些风险就像股票指数的下跌一样,任何人都不想看到,如果能有一份合约,将这些损害事件作为标的,能够对冲人生未来的风险该多好。

保险因为风险存在而存在,如果上述的风险消失了,保险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从这个角度说,保险就是一种对冲风险的管理工具。

如果说生命和健康的身体是持仓的“盈利”,死亡和疾病是对这种盈利的吞噬,而且这种吞噬必然到来,此时就可以通过购买保险产品对冲风险,将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

当风险事情发生时,保险产品可以让被保险人获得一定的收益或补偿,对冲负面影响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损害。

请记住,对于死亡风险、健康和意外伤害,有且仅有保险产品才能做到对冲风险。因此,保险是最重要的理财工具,没有之一。

严格的风险对冲管理中,对冲风险的投资要与标的数量相同、价值相当,方向相反,这样才能保证最后的盈亏相互抵消。但遗憾的是,人的身体和生命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每个人对生命价值的定位也不同,因此买多少保额的保险进行风险对冲,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保险是杠杆工具

投资杠杆就是以小博大,这和2015年杠杆导致的股灾让股民损失惨重截然不同。无论死亡、疾病还是意外伤害,对于个体来说毕竟是小概率事件,但它带来的损失却是巨大的。如果把保费当成一种投入,保额看作收益,收益是成本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那么保险就是低投入高产出的杠杆金融产品,用很小的费用弥补了“小概率大损失”的风险。

另外一个角度,中国人特别是老年人有给自己准备棺材本的传统。棺材本就是为了预防年迈之后的生老病死。与其说棺材本是为了给自己预防风险,不如说咬紧牙关存下的那点钱是为了给自己一份心安理得。

老年人的疾病、死亡带来的巨大花费,那点棺材本根本不值一提。更奇葩的是,绝大多数人把这部分钱放在基本没什么收益的银行里。如果算上通货膨胀风险,别说保值,这些钱恐怕还要亏损。

与其如此,还不如拿出其中的一部分提前为自己购买一份保险,不仅能获得风险保障,还能免除后顾之忧,提前享受物质生活。从这个角度看,保险相当于花小钱准备了未来的棺材本。

感觉是主观的,真实的理赔数字是理性客观的。

从平安人寿2018年的数据看,该公司A省辖内人身故理赔件均赔付只有8.1万元,重疾理赔件均只有6.2 万元,残疾理赔件均只有3.6万元。在意外身故理赔的客户画像中,交通事故占比为51.89%,但有87.11%的用户保障在30万元以下。

现实的数据已经告诉我们,保险就是一个概率游戏,通过它的杠杆作用可以实现人生风险的有效对冲。最有效的保险投资理财方式是,最好能买到让保险公司转移你风险的保单。

接下来买保险就有学问了,不清楚里面的门道,可能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钱没少花,保险没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