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语言学与汉语研究(第一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5.施为性及其句法效应

5.1 施为性

在互动交际中,为了传递信息,人们需要使用话语,但话语并非都是为了传递字面意义或表达话语本身的语义信息,在很多时候说话人都是在“以言行事”。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 Searle,1969)“根据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交际行为中的关系来分析话语的作用”。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通过话语实施的行为,被称为“言语行为”(speech act)。言语行为可分为三个层次:表述性言语行为(locutionary act )、施为性言语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成事性言语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表述性言语行为(信息行为)是言语的字面含义,施为性言语行为(言外之意)体现说话人的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而成事性言语行为则是对前两种行为的接受或否决。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重点是施为性言语行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关于施为句(performatives)的研究。施为句指的是说话者在说话的同时也在施行他所说的行为。比如,I apologize,说话者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同时也在完成一个道歉行为。相对而言的是述谓句(constatives),述谓句指的是说话者说话时只是在描述一件事情,并不涉及所为。

施为句分为显性施为句(explicit performatives)和隐性施为句(implicit performatives)。显性施为句中往往包含一个施为动词,而且主语常常是第一人称单数,动词时态为一般现在时,如例(59a)。而隐性施为句中没有一个表示要实施的言语行为的动词,如例(59b)。


(59)a. I order you to turn on the TV.

b. Turn on the TV!


例(59a)和(59b)都是发出指令,但是编码方式不同。换句话说,当我们使用语言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时候,言语行为的意图有些以使用施为动词的方式直接体现,有些则不是。

如果我们从言语行为角度看,那些无法单纯从语音角度解释的语气词变异形式,其核心功能在于显示语句的施为性意义(illocutionary meaning)。正如上文所述,“啦、哪”这类语气词的使用可以将一个述谓句变成一个施为句。例如:


(60)嗨嗨唉唉,您说了半天您说什么?您要承认错误就痛痛快快的……(《我爱我家》)

(61)志新:还在衣服摊上混

燕红:什么叫混?我把猴七那家门脸盘过来了,改办“咖啡屋”了知道么?(我爱我家)


例(60)“哪”用于疑问结构,构成反问句。例(61)“哪”用于述谓结构,“还在衣服摊上混”是说话人认为对方混得不好。如果“哪”换成“呢”,是陈述句,仅仅说明当前状态。

5.2 句法后果

正是由于上述施为性差异,在与“哪、啦”共现的时候,不同意义类别的动词,比如意志性动词与非意志性动词,具有句类分布限制,或者体现不同的语气。如下所示(“↘”代表下降语调,“↗”代表上扬语调):


意志性:

了:上课了↘(叙述)上课了↗(疑问)

啦:上课啦↘(宣告)上课啦↗(回声问/确认)

呢:上课呢↘(叙述)上课呢↗(话题)

哪:上课哪↘(宣告、质疑)上课哪↗(确认)

非意志性、瞬时性:

了:死了↘(叙述)死了↗(疑问)

啦:死啦↘(宣告)死啦↗(回声问/确认)

呢:*死呢↘ 死呢↗(话题)

哪:*死哪↘ *死哪↗


“死呢↗”这类用法实际是提出一个话题,比如“问:死呢↗ 答:我早就想好了,坚决不火葬。”


非意志性、非瞬时性:

了:下雨了↘(叙述)下雨了↗(疑问)

啦:下雨啦↘(宣告)下雨啦↗(回声问/确认)

呢:下雨呢↘(叙述)下雨呢↗(话题)

哪:下雨哪↘(宣告)下雨哪↗(确认)


我们认为,不同语义类别的动词之所以会产生上述搭配格局,正是因为“啦、哪”具有显示语句施为性意义的功能。

综上所述,从共时和历时的对比材料看,这些语气词的变异形式早期确实是对语流音变或语气词连用合音的真实记录。但是,至少从19世纪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在现代北京口语里,语气词的一部分变异形式已经具备独立的功能和显著的互动性特征。


参考文献

陈前瑞2005 《句尾“了”将来时间用法的发展》,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陈颖2015 《清末民初北京话语气词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郭小武2000 《“了、呢、的”变韵说——兼论语气助词、叹词、象声词的强弱两套发音类型》, 《中国语文》第4期。

曹广顺1995 《近代汉语助词》,语文出版社。

胡明扬1981 《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上、下),《中国语文》第5期、第6期。

刘坚 江蓝生 白维国 曹广顺1992 《近代汉语虚词研究》,语文出版社。

刘勋宁1985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 《方言》第1期。

刘勋宁1988 《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 《中国语文》第5期。

刘勋宁1990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与词尾“了”的联系》,《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陆俭明1984 《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 《中国语文》第5期。

屈承熹2006 《汉语篇章语法》,潘文国等译,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任晓彤2010 《<元曲选>中的语气词“呀”及其相关问题——兼与<元刊杂剧三十种>等文献比较》,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邵敬敏1996 《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史金生2000 《传信语气词“的”“了”“呢”的共现顺序》, 《汉语学习》第5期。

王洪君 李榕 乐耀2009 《“了2”与话主显身的主观近距交互式语体》,《语言学论丛》(第40辑),商务印书馆。

肖治野 沈家煊2009 《“了2”的行、知、言三域》, 《中国语文》第6期。

翟燕2011 《近代汉语后期语气词“啊”与“呀”“哇”“哪”的关系——以<聊斋俚曲>为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期。

钟兆华1997 《语气助词“呀”的形成及其历史渊源》, 《中国语文》第5期。

朱德熙1982 《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刘勋宁1985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 《方言》第2期。

Austin,John L. 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Oxford:Clarendon Press.

Berg,Marinus van den&Guo Wu(武果)2006 The Chinese Particle Le:Discourse Construction and Pragmatic Marking in Chinese(《汉语语气词“了”:汉语语篇构造和语用标记》). London/New York:Routledge.

Chao,Yuen-ren 1968/1979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吕叔湘译,《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79。)

Li, Charles & Sandra A. Thompson 1981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earle, John. R. 1969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