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语言学与汉语研究(第一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现有关于语气词语音变异形式的分析

现有关于语气词语音变异形式的分析主要有三个代表性观点。

1.1 三分说

赵元任先生在他的《汉语口语语法》里把语气词(赵著中称为助词)分为三类情形(参看:Chao,1968/1979:385):1)语流音变;2)形态音变;3)语气词连用合音。比如:


啊~呀


赵先生说,“啊”这个助词的语音形式相当复杂。跟别的用元音起头的助词一样,它跟前边的辅音或元音连读,跟实词的拒绝连读不同。这样就形成了一系列表面上的变体:


来呀lái(i)a好哇hǎo(u)a人哪rén(n)a

娘□niáng(ng)a吃□chī(r)a字□ zì(z)a


赵先生说,实际上真正的变体只有两个:“啊”和“呀”。即:“啊”在开元音音节(a、e、o)后面,变成“呀”。“啊” 变“呀”是自动连读,这里是真正的形态音素交替(morphophonemic alternation)。

而两个助词(语气词)连用时,如果第二个助词是元音起头,两个助词就变成一个音节,虽然各自的功能不变。即:


的 + 啊 → 咑

了 + 啊 → 啦

呐/呢 + 啊 → 哪


按照赵先生三分格局的分析,可以推论:

“呀”有2种可能的来源:

1)前一词是i韵或-i韵尾(语流音变)

2)前一词是a/e/o韵(形态音变)

“哪”有2种可能的来源:

1)前一词是-n韵尾(语流音变)

2)呢 + 啊(语气词连用合音)

“啦”有1种可能:

了 + 啊(语气词连用合音)

1.2 两分说

目前,多数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著述持此说。即:1)语流音变;2)语气词连用合音。以朱德熙先生《语法讲义》为例。语气词“啊、呕、诶”在使用中受前一词语的影响而发生音变,形成不同的变异形式(参看:朱德熙《语法讲义》,1982:207-208)。

1.3 “变韵”说

“变韵”说强调,语气词开口度大小的差异对应于语气表达的强弱(参看:郭小武,2000)。语气词开口度大的a韵词对应于强语气,开口度小的e韵词不体现强语气。例如下面两组例子,A组比B组语气强。


A.进球 你磨蹭什么

B.进球 你找什么

1.4 问题

音变说,无论把变异形式看做“啊”的语流音变还是形态音变,都不涉及基本形式“啊”与变异形式的意义和功能异同,变异是单纯的语音现象。

连用合音说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只涉及“哪、啦、喽、啵”等几个词,且前提是该语境里确实有可能存在两个连用的语气词。如果承认合音,接下来的问题是,两个语气词连用合音后的整体语气是什么,是不是前后两个语气词功能的简单加和?

变韵说注意到了变异形式的独立价值及其共性,解释了形式差异与表达差异之间的像似性联系。但是,“强语气”是否意味着句子在原有语气上的强化或叠加呢?如果是,那么所述差异似乎仍然可以看做语气词“啊”(感叹)对句子语气表达的贡献。

我们对北京话的考察发现,语气词这些变异形式确有其独立表达功能。

1)有大量的用例并不能从语流或形态音变得到解释。

2)变异形式的使用具有分布上的偏好。

3)不同语义类别的动词在与这些变异形式共现的时候,具有句类分布限制,或者体现不同的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