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语言学与汉语研究(第一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7.余论

上面我们从韵律、标点、语法构成等三个方面讨论了汉语最小、次小两级语篇单位的形式表现。这里再返回头来看看汉语这两级语篇单位的命名问题。

韵律上,汉语与英语的差别不明显。汉语的最小语篇单位对应于“边界末有声段的时长延宕”,次小的语篇单位则对应于“边界末有声段的时长缩短+无声段”。而英语的较长主语与谓语之间,有标记话题主语与其他成分之间,复句的前一小句与后一小句之间,一般也是用“非成句语调”;与之相对立,单句末、复句末则一般是用“成句语调”。

书面标点上,汉语与英语有相当大的差别。汉语语篇单位与标点的对应个性较强:逗号、顿号、破折号都对应于语篇最小语篇单位“逗”的右边界,句号、问号、感叹号却只有部分对应于次小语篇单位“句断”的右边界(真句号),另有相当比例的准句号对应的却是最小语篇单位“逗”。后一对应也造成汉语者对标点选择的分歧。英语语篇单位则与标点的对应相对一致:最小语篇单位小句的右边界一般对应于逗号,次小语篇单位的右边界一般对应于句号。

语法上,汉语与英语的差异十分显著。汉语最小语篇单位“逗”的语法结构构成是短语(加语调方成语篇单位),次小语篇单位“句断”的语法构成是由不限量(一个或N多个)的短语构成的开放性语段,并且对句断各组成成分的语法类别没有限制;而英语最小语篇单位“小句”的语法构成无标记情况下是主谓结构(有定式动词的、有语调的),且主语谓语有语法类别和形态变化的限制,次小语篇单位“句子”的语法构成则是由一个或数量受限的小句组成的封闭性较强的语段。

总体来看,由于语篇单位的主要实体是其语法形式——语法形式不同则音系层的音质音段和书面层标点之外的文字形式就一定不同;所以,汉语最小、次小两级语篇单位与英语的小句、句子的差异是十分显著的,也可以说所指对象是完全不同的。

当然汉语的这两级小单位与英语的小句、句子在某个方面也有相同之处——在各自语言中它们都是语篇的最小单位和次小单位,研究各自语言的语篇时,都必须以最小单位作为语篇微观结构分析的起点。

结论:如果着眼于系统的整体性和所指实际情况的语言差异,汉语的最小、次小语篇单位最好命名为“逗”和“句断”。如果着眼于单位大小的层级,或为了在同一术语之下显示不同语言语篇有关这两级单位的各种数据,则汉语的最小、次小语篇单位也可以用英语的“小句”“句子”作为名称。只是,在使用这些名称时万万不可忘记,此小句并非彼小句,此句子并非彼句子,使用相同名称的主要目的是要揭示它们在各自语言中的表现,要显示它们在不同语言中所指的差异,而并非要勉强证明它们相同。


参考文献

曹逢甫(Tsao.F.)1979 A Functional Study of Topic in Chinese:The first step towards discourse analysis.Student Book Co., Ltd.又,1995, 《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迈向语段分析的第一步》,谢天蔚译,语文出版社。

曹逢甫(Tsao.F.)1990 Sentence and Clause Structure in Chinese: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Student Book Co., Ltd.又,2005, 《汉语的句子和子句结构》,王静译,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曹剑芬1995 《汉语普通话语句时长分布的基本格局》, 《中国语言学报》第7期。

陈平1987 《汉语零形回指的话语分析》, 《中国语文》第5期。

房玉清1992 《实用汉语语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江海燕2004 《汉语语调实验研究》,南开大学博士论文。

姜贞爱2006 《韩汉政论体语篇的省略和指称衔接对比》,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金贤姬2012 《汉语篇章回指特点的考察——以话题省略和话题生命度等级的汉韩对比为例》,第14届中国当代语言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

金贤姬2014 《汉韩语言认知视点的对比研究——从主语和话题生命度的角度》,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

劲松1992 《北京话的语气和语调》, 《中国语文》第2期。

李榕2012 《现代汉语语篇主题性第三人称代词回指的多学科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林茂灿2004 《汉语语调与声调》, 《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林茂灿2005 《语调理论与汉语语调——兼谈汉英语调对比》, 《声学技术》第24卷、第3期。

陆镜光2006 《论小句在汉语语法中的地位》, 《汉语学报》第6期。

沈家煊2007 《汉语里的名词和动词》, 《汉藏语学报》第1期。

沈家煊2012 《“零句”和“流水句”——为赵元任先生诞辰120周年而作》,《中国语文》第5期。

沈炯1994 《汉语语调构造和语调类型》, 《方言》第3期。

宋柔2008 《现代汉语跨标点句句法关系的性质研究》, 《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王蓓2002 《汉语韵律知觉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02年博士论文。

王蓓 杨玉芳 吕士楠2001 《汉语韵律层级边界的声学相关物》, 《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

王洪君2000 《汉语语法的基本单位与研究策略》,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又见,2011, 《基于单字的汉语词法研究》(增加了文后补记),商务印书馆。

邢福义1996 《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赵元任(Chao,Yuen Ren)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中国话的文法》),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又,1979,吕叔湘节译本《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80,丁邦新全译本《中国话的文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赵元任1975 《汉语词的概念及其结构和节奏》,王洪君中译,《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和发展——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清华文丛之四,1992,清华大学出版社。

郑秋豫2005 《汉语口语语流韵律架构与组织——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北京大学系列讲座。

朱德熙1985 《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又见,1999, 《朱德熙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

Halliday,M.A.K.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Edward Arnold.

Li Rong & Wang Hongjun 2012 What are the Basic Units of Mandarin Chinese Discours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Language Processing,Vol.3,4.

Li Wendan 2004 Topic Chains in Chinese Discourse.Discourse Processing,Vol. 37, 1: 2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