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企业变革引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工业互联网是在广泛感知的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不断普及和深化应用的一门技术、一个产业。与早期的因特网等传统互联网相比,它在概念层面上又扩展了很多,尤其是物联网的普及和加入,使其工业的味道更浓了,很多人也称之为产业互联网,一般认为混淆的原因是对英文单词“industry”翻译的不同,在本书中作者对此有自己的理解。

工业互联网是继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蓬勃发展后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和纽带,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新生数字经济的主要载体,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开展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和关键支撑,也是当前我国七大新基建重要建设内容之一。继2015年李克强总理把“互联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2018年首次将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2019年明确提出“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再到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毫无疑问,工业互联网是今后若干年工业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新动能和风向标。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是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赋能制造业,促进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顺利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在新一轮由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中抢占经济战场制高点的关键环节,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

本书是受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1]委托,组织编写的“‘智能+学院’工业互联网”丛书中的一本。本书从阿里巴巴工业互联网事业部、树根互联、航天云网、白云电器等为代表的广州相关领域公司的实际需求出发,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工业互联网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一线技术工人、技术工程师和管理人员。该丛书还包括《工业互联网:基础理论知识》(理论篇)和《工业互联网:技能实操训练》(实操篇)两本。当然,该丛书的适应面是很广的。本书编写的初衷是满足政府及企业的诉求,除此之外,还可以作为各类高校学生的教材、相关专业人员研究与应用的参考书以及对相关领域感兴趣读者的科普读物。

目前,工业互联网相关书籍也有不少,其中,从技术视角介绍解决方案的偏多,另外也有业界精英的理解和具体实践方面的介绍,它们之间的视角差异很大。从产业管理角度看,工业互联网的学科交叉属性很强,写作逻辑和框架把握比较困难。因此,本书的作者团队是由交叉学科人员组成的,在原有教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调研,针对当前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状况和不同学科背景读者的现实需求,从产业管理视角入手,不回避工业和IT领域的相关专业技术,但尽量用科普、管理和产业经济的话语体系,通过大量的行业案例来描述工业互联网带来的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三位作者交互修改,以增进书籍的学科交叉融合,力求处理好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之间的关系,确保书籍的可读性,在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的同时,传播新的知识、理念和思想。

本人负责撰写第一篇和第三篇,第一篇主要是对互联网思维做深入剖析,并系统全面地阐释其对企业管理变革产生的影响,让读者知道什么是工业互联网、互联网思维的本质,以及工业互联网对工业企业管理变革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第三篇打破以往经管类企业运营管理教材或书籍的撰写模式,在介绍运营管理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别以PLM、ERP、MES、电商平台和OA系统为依托,详细阐述了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企业研发设计、资源计划、制造执行、商务和行政等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内容,以及思想和模式的转变,希望读者能够从中领悟到工业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企业运营管理方法。第二篇由宋丹霞老师撰写,围绕着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产业和企业变革的主题,从产品、业态、商业模式、组织和运营五个维度,通过大量的案例阐释变革,提出很多由工业互联网引发的新的产业发展思路和观点。第四篇由张延平老师撰写,沿着工业革命的脉络剖析职业变化的过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再从工业互联网相关专业从业者的视角出发,描述了工业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特别是智能时代来临之际,新职业挑战、新职业特征、新职业需求和路径及新的职业伦理道德等内容。后期的统稿是由宋丹霞老师负责的,她为本书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

本书的编写受到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一期)建设项目上海自筹-教材编写出版”项目的资助。本书虽然由我们三位老师主编,但其实是一个大团队(或称项目组)集体智慧的结晶。首先是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的胡志刚总工,从专业和政府管理视角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黄东航处长、张凯军处长和王敬府科长等局里领导帮助组织了多场研讨会、评审会,并在本书总体水平的把握和细节的完善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其次,参与企业及相关人士的无私奉献令我感动,他们怀有崇高的产业情怀、家国情怀及教育报国情怀,对本丛书的出版持开放态度,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案例,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还有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广州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的王满四院长,带领团队肩负了组织协调及后勤保障的重任;管理学院的胡勇军老师在本书与技术相关内容的把控上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经济与统计学院的林晓珊老师和博士研究生窦子欣撰写了第三篇中的第9章,他们俩还协助编写组做了很多与书稿相关的琐碎工作。另外,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吴亚军先生从出版的专业角度给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建议,还有很多参与讨论的课题组及非课题组的专家、学者、老师和同学都做出了不少的贡献。由于本书内容新颖,涉及面广泛,单靠课题组成员自身的知识积累是根本不可能完成任务的,所以,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相关文献,这些文献的作者的知识贡献是支撑本书的脊梁。在此,对上述人员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由于本书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多,编者的水平和学识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得到读者的谅解,也衷心期待读者的批评指正。

孙延明

2020年10月于广州大学城

[1]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始建于1957 年,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科研事业单位。多年来,中国信通院始终秉持“国家高端专业智库,产业创新发展平台”的发展定位和“厚德实学,兴业致远”的核心文化价值理念,在行业发展的重大战略、规划、政策、标准和测试认证等方面发挥了有力的支撑作用,为我国通信业跨越式发展和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壮大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近年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围绕国家“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新战略,中国信通院着力加强研究创新,在强化电信业和互联网研究优势的同时,不断扩展研究领域、提升研究深度,在4G/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未来网络、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 增强现实、智能硬件、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前瞻布局,在国家信息通信及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领域的战略和政策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安全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撑了互联网+、制造强国、宽带中国等重大战略与政策出台和各领域重要任务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