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企:负重前行的巨人
记者近日在采访中获悉两个数据:在上海,国有工业企业每向职工支付100元工资,必须附带支付用于职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的基金和住房公积金及公共交通改革等各种费用46元;今年,全市工业必须承担的各种改革费用和原材料、水、电、煤价格上涨费用总计高达170亿元。
这两个数据表明,上海工业既是改革的主体,也是社会改革成本的主要承担者。由此入手,对上海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作一番分析,还可以发现许多新情况、新变化。
首先,随着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分配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效益,是企业新创造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中一部分以企业利润形式出现,经过初步分配后用于扩大再生产;另一部分以上缴税金的形式出现,用于全社会的再分配。在1990年,上海的工业企业每创造100元新价值,其中43元作为利润留给企业,57元作为税金上交给国家;而1996年,这个比例关系发生很大变化,留给企业的利润只有26元,74元作为税金上交给了国家;今年头5个月,上海工业实现利税总额为166亿元,其中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税57亿元,国有工业企业上交给国家的税金与企业利润之比为83.5∶16.5。
其次,“八五”以来,上海工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 %,使资金占有规模迅速扩大。然而,1984年以后,企业的国拨流动资金没有进行过重新核定,只能依靠银行借贷资金发展生产。1995和1996两年,上海国有工业企业支付的银行利息分别高达67.95亿元和66.44亿元;今年头5个月,上海国有工业企业支付的利息总额为24.86亿元,是国有工业企业同期实现利润的2.6倍。再次,国家允许企业通过加快折旧来补充企业的自有资金。从1995年的执行情况看,上海国有工业企业提取的折旧额为104.7亿元,是当年实现利润总额的1.22倍。这意味着,许多赢利企业宁可减少利润,也要多提折旧,以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
另外,据统计,“八五”以来,上海工业每年要消化原材料、能源、动力各部门的涨价因素80亿元,这也是上海的工业利润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向上游工业(产地)的转移。
这一连串数字,鲜明地勾画了上海国有工业企业负重前进的形象:当前,上海国有工业企业的效益确实还不够理想,但是它给国家上交的税金、向银行支付的利息、向社会支付的改革成本分文不减,而是年年刚性增加。国有工业企业通过利润转移的方式,为实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协调运行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值得称道的是,上海国有工业企业的干部、职工对这种“利润转移”都是认同的。他们认为,从企业的实现利润中支付社会改革成本,是深化改革所必需的,也是能够得到回报的。事实上,随着上海各类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已达95%以上,长期以来困扰企业的“办社会”负担正在减轻;职工能进能出、企业有生有灭的机制逐步形成,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步伐也随之加快,最终必将进入良性循环。
上海国有工业企业的许多经营者同时谈到,国有工业企业的利润转移是事实,但也不能以此掩盖企业在产品开拓、市场开拓、企业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工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还是巨大的。许多企业都制订了提高经济效益的举措,决心为改革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997年7月23日
合作者吴复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