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研究: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基本概念辨析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一文中明确指出:“如果我们在入手时就遵循一个提供给我们首批术语和原理的模式,就会使这一理论的建立工作得到许多方便。”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 [M] //张寅德.叙事与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为此,我们先要明确文章的基本概念以及概念间的内在关系,从而为下文的展开奠定必要基础。

1.3.1 耕地

耕地是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客体,要想对耕地质量以及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内涵进行理解,必须要先对耕地这一概念进行界定,这也是中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现的前提。1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提出了耕地概念,其认为在通常情况下,耕地主要是指种植农业生产作物的土地,并在此基础上,将耕地分为三类杜晓艳,陈龙乾,尚爱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 [J].农业化研究,2006(9): 12-14.。2002年版《新华词典》对耕地做出了如下定义:土地利用的类型之一,指用来耕作并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耕地的内涵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中。2008年《土地调查条例》把2007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作为国家耕地分类标准,其把耕地定义为: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休耕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小于1.0米、北方宽度小于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二级分类为水田、水浇地、旱地。2017年,由国土资源部组织修订的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完善了耕地的一级地类的含义。具体来看,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基础上,认为如下土地也是耕地: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临时种植果树、茶树和林木且耕作层为破坏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总体来看,无论耕地的概念发生了怎么样的演变,其都有一个最本质的内核,即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这是耕地与其他土地的根本区别。虽然,耕地的核心特征没有变化,但是其包含的土地内容却在不断地扩大,越来越多临时他用且未被破坏的耕地被纳入耕地的范畴,这也体现了国家耕地保护力度的日益加大。

此外,本书研究的耕地主要是农村集体耕地,实际上中国现有的20.24亿亩(2016年数据)耕地当中,以国有农场形式存在的国有耕地在1亿亩左右。

1.3.2 耕地质量

现阶段,针对耕地质量的内涵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并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观点。学界中,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研究农业生产相关问题时,根据对生产的限制条件,把自然因素区分为有限制的土地因素和无限制的阳光、空气等因素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上卷[M].赵荣潜,桑炳彦,朱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80.。延伸穆勒的相关思想,从物自身的基本层次出发,耕地资源保护的内涵可以区分为耕地本身的保护和耕地外部自然条件保护两个维度。赵登辉和郭川认为耕地质量包括耕地肥力和耕地位置两个维度的内涵赵登辉,郭川.耕地定级与估价的新思路 [J].中国土地科学,1997(6): 36-39.。吴群认为耕地的现实生产力、生产潜力和适宜性是衡量耕地质量的三个主要内容吴群.农用地质量等级划分依据及其基本思路 [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38-42.。刘友兆等认为耕地质量包括耕地生产能力、耕地环境及耕地产品质量三个方面刘友兆,马欣,徐茂.耕地质量预警 [J].中国土地科学,2003(6): 9-12.。沈仁芳等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视角,认为耕地质量的评价应该包括耕地土壤质量、管理质量、空间地理质量和经济质量四个维度沈仁芳,陈美军,孔祥斌,等.耕地质量的概念和评价与管理对策 [J].土壤学报,2012, 49(6): 1210-1217.。段龙龙认为土壤、环境、管理和经济质量是耕地质量的四个主要内在方面段龙龙.我国耕地质量危机的引发原因及对策论析 [J].现代经济探讨,2016(10):40-44.。杜国明等认为耕地质量由地力质量、工程质量、空间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和美学与文化质量五个方面组成,耕地质量是耕地本身的特性满足农业生产及满足人类需求的水平杜国明,刘彦随,于凤荣,等.耕地质量观的演变与再认识 [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4): 243-249.

此外,社会第三方机构也对耕地质量的内涵进行过相关界定。百度百科认为:耕地质量是指耕地用于一定的农作物生产时,耕地对农作物的适宜性、耕地利用后产生的经济效益、生物生产力的大小(耕地地力)和耕地环境有没有被污染四个方面。

我国政府在正式文件中并没有给出耕地质量的准确定义。2016年,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颁布的《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2016)是我国首部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该标准从农业生产角度出发,对土壤健康状况、耕地地力和田间基础设施构成的满足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能力进行评价,将耕地质量划分为10个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1~10等级)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本书的研究目的,本书中耕地质量的定义如下:

耕地质量是指在一定管理水平下,耕地上进行农作物生产的总体能力,包括耕地私人物品由集体所有到两权分离在到“三权分置”,耕地长期不变,农民获得了土地的“准所有权”。因此,我国也可以把耕地作为类私人物品来进行分析。质量与公共物品质量两个内在维度,私人物品质量是指耕地质量里面需要耕地的所有者和经营者进行保持和维护的因素,主要包括地力质量维度和空间质量维度里面的私人物品维度;而公共物品质量是指耕地质量里面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相关因素,难以单靠耕地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来保证,主要包括空间质量维度里面的公共物品维度、工程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

具体来看上述定义:①耕地的地力质量。其是指在一定的管理水平下,在土壤条件和自然属性构成的生产能力,主要包括土壤肥力、地貌条件、气候特征和水文特征。其是耕地质量的基础和核心,但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地力质量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程度会不断提高,适度和过度的人工施肥都会对土壤的肥力和理化性质产生一定的影响。②耕地的空间质量,主要包括耕地田块的形状、坡度和规模等私人物品属性质量,耕地的劳作半径、外交通便捷度和集中连片程度等方面的公共物品属性质量。耕地空间质量通过影响农业生产与经营的规模化潜力、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效率来对耕地的经济效益产生作用。③耕地的工程质量,主要指育秧棚等农业配套设施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对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满足程度。它对耕地生产潜力的实现产生显著的影响,是耕地的追加质量,也是高标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会显著影响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④耕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包括环境质量和生态质量。环境质量是指耕地的土壤环境、灌溉用水环境和周边大气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是指耕地作为一种生态子系统呈现出的生态涵养等功能。耕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不仅会影响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水平,还会对农产品的品质产生显著影响。

1.3.3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基于本书的研究目的,本书从两个维度来对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进行内涵界定,第一层内涵为在耕地质量定义基础上的保护与提升,第二层内涵为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引下,蕴含“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整体性、多层次内涵的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这两层含义都是我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现实内涵,也是本书的研究目的,但是本书的研究目的在实现第一层内涵的基础上,更重视第二层内涵的实现。

第一层内涵的具体内容如下: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由耕地质量保护和耕地质量提升两个方面及其辩证统一关系构成,耕地质量保护是耕地质量提升的前提,耕地质量提升是耕地质量保护的目的,即耕地质量“在保护中提升,在提升中保护”。本书虽然从耕地质量的私人物品属性和公共物品属性的双重视角给予了耕地质量新的内涵,但是耕地的地力、空间、工程和生态环境质量依旧是耕地质量的四个主要构成部分。因而,耕地质量保护是指保护好耕地质量的上述四个主要构成部分,从而实现耕地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而耕地质量提升是指在耕地质量保护的基础上,为了防止耕地质量退化,进一步提升耕地的质量,即为有效提升耕地的地力、空间、工程和生态环境质量,采取各种改良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措施等,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国家食品和粮食安全。

从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第二层内涵来看,实际上,无论是耕地质量的保护抑或提升,都不是单纯的耕地自身的自然环境的流变问题,而是如“谁来保护、谁来提升”“怎样保护、怎样提升”的追问,使其主体彰显并有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整体、丰富而复杂的内涵;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引导我们将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作为人、资源(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及其环境(包括自然与技术环境、社会经济与制度环境)的整体性组成要素看待,使得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成为一个复杂的、涉及多方面的学科领域(文中的自然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广泛研究)。可持续发展使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既是敬畏和尊崇自然规律基础上有效利用自然环境的循环力量使自然生态系统保持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张力,更是基于“人口—资源—环境”链条作为一种整体的价值的认识,更多地联系到重视构建人类的世代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关系的价值与意义对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多层次价值的全面认知,从而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和人口、资源与环境更紧密地联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在实践中为把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全面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之中提供政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