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研究: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研究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多地少、区域之间的资源禀赋差异极大的发展中国家,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里通过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耕地质量正在不断地退化乃至恶化。因此,在绿色发展理念的背景下,研究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问题具有重大的价值。

1.2.1 理论意义

从理论价值来看,研究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问题,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有一定的理论贡献。

本书运用政治经济学、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深刻地理解和领悟蕴涵于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内在逻辑和脉络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一个用于分析我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环境—行为—方式”的理论分析架构。基于此,本书试图对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做出一点微弱的贡献。

在相关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本书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角度界定了耕地质量的内涵,并深入挖掘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形成机制,有助于推进农业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在分析先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一般性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本书联系中国农业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特殊性、艰难性和复杂性,较为系统地研究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有助于丰富和拓展发展经济学理论。此外,由于耕地保护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中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进行研究,有利于丰富中国土地管理理论,推动土地管理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1.2.2 现实意义

在我国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农民增收缓慢、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的多重困境下,研究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对于农民持续增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实现,有利于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粮食安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中国这一人口大国来说更为明显。中央要求在我国新的形势下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进行构建,而要实现我国的粮食安全,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拥有一定数量和高质量的耕地。而对粮食安全底线的坚守,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分别是前提与重点。然而,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必然还要对一定数量的耕地进行占用。因而,在耕地保护问题日益严峻的现实背景下,提升与改善我国的耕地质量是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方式。除此之外,由于农业是食品的主要来源,作为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耕地质量的提高有利于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第二,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实现,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其促使我国农业生产长期采用高效率和高负荷的生产与经营模式,从而造成了我国耕地质量的不断下降。这种耕地质量的下降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全国耕地退化和污染面积较大、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北方地区耕地土壤盐渍化、南方地区耕地重金属污染、西北等地区农膜残留污染和耕地“占优补劣”问题严重等。而耕地作为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投入要素之一,其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优劣。因而,需要实现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提升耕地的土壤质量和基础地力,助力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进而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提高农业收益水平,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第三,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实现,有利于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由于受到农产品价格“天花板”的限制和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影响,我国农业收益较低等问题严重性不断加剧。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支撑我国农业发展的机械化和规模化水平总体位于较低水平,且耕地的基础地力比这些国家低了20%~30%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业部关于印发《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 [EB/OL].(2015-10-28)[2019-08-20]. http://www.moa.gov.cn/govpublic/ZZYGLS/201511/t201511034887432.htm.,这必然会带来化肥等投入的增加和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因此,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有利于基础地力的提升,从而通过减少化肥、农药等可能损害耕地质量和产出质量的生产资料的不合理投入,节约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从而实现农业综合效益的提升,进而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