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综合报告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本书以经济学和会计学相关理论为指导,回顾企业报告体系的历史演进,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构建综合报告体系的必要性。借鉴国际企业综合报告体系框架的初步设想,本书选取了已发布综合报告的国际企业数据,采用纵向回归分析和横向统计差异分析的比较方法,研究发布综合报告这一行为前后对企业会计信息价值的影响以及发布综合报告与否企业各指标之间的差异性比较。本书通过《中国企业综合报告指标体系专家调查问卷》和《中国企业综合报告指标体系信息使用者及发布者调查问卷》两份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对两份问卷进行了效度、信度检验,并对相关指标权重进行设置,最终形成一套既符合国际标准又符合中国国情,既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综合报告的需求,又能符合信息发布者对企业信息披露综合考量的包含五维度35个项目的指标体系框架;同时在国内外众多研究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拓展,将具有35个指标的优化体系运用到真实的企业运营中,以探究该优化指标体系是否符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本书最后从政府、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三个角度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全书共分为九章,每章内容如下:

第1章 导论。本章主要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回顾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阐述本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勾勒出本书的整体内容和研究框架,提炼出本书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本章运用归纳演绎和逻辑演绎的方法搭建企业综合报告的理论分析框架。其中,委托代理理论提供了企业进行综合信息披露必要性的理论依据;社会责任理论、三重底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金字塔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企业披露综合信息内容提供了理论支持;系统论则为“企业不同类型的综合信息应如何披露”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研究思路,由此奠定构建我国企业综合报告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第3章 文献综述。本章按照企业报告体系的发展脉络,主要围绕财务报告、非财务报告和综合报告的现有研究成果展开文献梳理。具体来看,财务报告的相关研究主要从国内和国外对于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分析和改进方法来梳理;非财务报告的国内外相关研究从各类非财务报告的出现、现有非财务报告的不足和改进方法几个方面进行文献回顾;综合报告的相关文献梳理包括企业综合报告内涵与外延的界定、指标框架的选取与度量、发布企业综合报告的必要性研究、企业综合报告的影响因素以及实施效果五个部分的内容。本章在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简要评述,针对现有研究分析出尚待解决或深入挖掘的问题,为后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

第4章 企业综合报告及价值相关性的国际借鉴与启示。本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归纳总结国际综合报告框架,并选取亚洲地区发布综合报告数目最多的日本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理论分析提出研究假设,构建模型实证检验发布综合报告对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对称程度产生的影响,将研究的方向定位在通过纵向对比综合报告发布前后对于同一企业价值相关性的影响,以及横向对比综合报告发布与否对于不同企业价值的差异性,证明发布综合报告的必要性。

第5章 中国企业综合报告指标体系框架构建。本章借鉴国际国内关于综合报告框架研究的相关标准,提出适用于我国企业的综合报告指标体系框架构建原则,并在这些原则的指引下形成综合报告五维度指标的构建方法、设计思路,同时确立了综合报告基本指标的筛选依据和步骤,形成五维度60个指标的综合报告指标体系初步框架。

第6章 中国企业综合报告指标体系框架的优化设计。本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上一章指标体系框架进行指标筛选,按照先后顺序完成了《中国企业综合报告指标专家调查问卷》和《中国企业综合报告指标信息使用者及发布者调查问卷》两份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工作,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的效度、信度检验。在此基础上,本章采用层次分析法及德尔菲法,构造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和标准比较判断矩阵,得出一级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进而计算一级指标所占权重及二级指标重要性分值,采用归一法对二级指标赋权,最终形成五维度35个指标的精简优选框架。

第7章 中国企业综合报告指标体系框架的有效性检验。本章通过理论分析提出研究假设,选取沪深两市2013—2015年A股上市的527家工业企业作为样本,结合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以及计量模型,实证检验综合报告指标体系中五类指标综合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证明指标体系的有效性。

第8章 我国实施企业综合报告的对策建议。本章从政府、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三个角度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思路。首先,建议政府部门做好综合报告的顶层设计,鼓励学术界对综合报告模式进行充分研究;同时协调相关监管部门积极开展企业综合报告试点工作,加快企业综合报告制度的立法建设,研究建立企业综合报告监管体系。其次,企业应将战略重点转移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上,踊跃参加综合报告相关试点,建立企业综合信息指标管理系统,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优势保证信息充分披露,同时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最后,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

第9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本章归纳总结了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阐述本书的创新点和主要贡献,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列示了研究的局限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1.2.2 研究方法

本书针对不同章节的具体研究问题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第一,逻辑演绎法、归纳演绎法、对比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本书在文献回顾方面,主要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对现有的国内外文献按照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做简要评述;在理论基础部分,通过归纳总结、逻辑推演以及经验总结等方法构建中国企业综合报告指标体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后续各个章节的理论分析部分,针对具体的研究假设进行逻辑推理,为实证数据分析奠定基础。

第二,实证研究方法。本书第4、7章主要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多元回归等方法对本书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研究主要通过STATA13、SAS、EXCEL2013及SPSS等软件完成。

第三,问卷调查法、专家调查法、AHP层次分析法以及因子分析法。本书第6章运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调查法、AHP层次分析法以及因子分析法对第5章构建的企业综合报告指标体系初步框架进行优化设计。问卷调查法是本书的关键一环,通过科学、严谨地设计问卷,向企业综合报告的信息使用者以及发布者和会计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发放、回收问卷;针对综合报告指标体系的内容要素实施证据探索,并对问卷结果进行效度、信度检验;进一步地,本书有机地结合因子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专家法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构建了适用于我国企业的综合报告指标优化体系。

第四,归纳法。本书第8章对策建议部分再次采用归纳方法,结合中国具体制度背景以及国内外大样本的实证经验证据,对我国企业披露综合报告指标体系框架提出政策性和实务应用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