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路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协同理论在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的应用

1.3.1 协同理论的基本内容

“协同”一词来自古希腊语“synergos”,意为协和、同步、和谐、协调、合作。在我国古籍中,早有关于“协同”的记述,《汉书·律历志上》中有“咸得其实,靡不协同”,意思是都掌握了它的实际情况,没有不协调一致的。这里的“协同”即协调一致,配合与协作,和谐共进之意。发展至今其含义不断丰富,所谓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不同单位、不同子系统,相互作用和协作,向着同一个标准或者目标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协调合作的过程、方法或能力。

协同理论(synergetics)亦称“协同学”或“协和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其创立者是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1971年他提出协同的概念,1976年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协同论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它着重探讨各种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时的相似性。协同论指出,大量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子系统相互作用和协作,探讨其转变所遵守的共同规律。找出影响系统变化的控制因素,进而发挥系统内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协同论对揭示无生命界和生命界的演化发展具有普适性意义,系统要发挥协同作用,必须满足四个条件:一是目标的明确性;二是系统的开放性;三是自组织性;四是要素的非线性。正是它的这种普适性,把协同论引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必将对教育理论的发展以及对解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具有启迪意义,并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和理论视角。

1.3.2 协同理论基本方法及运用

协同论研究各种不同类型的系统中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如何通过协同作用产生整体效应的共同规律。其研究方法是运用协同学理论研究系统如何自发地产生有序结构的科学方法,主要表现在:

(1)协同效应。哈肯的研究领域相当广泛,如群论、固体物理学、激光物理学、非线性光学、统计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学、分歧理论、化学反应模型以及形态形成理论等。因此他在各种不同学科类比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在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过程中,非平衡相变和平衡相变有其共性,它们都是大量子系统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协调一致的结果。可用相同的数学模型进行处理。在类比过程抓住不同事物所共同具有的“结构”特征。系统协同工作时,可从混沌中产生出组织良好的新型结构,遵守普遍有效的规律。这种研究方法,就使协同论方法具有更普遍的适用性,广泛应用于解决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管理科学中的问题。

(2)自组织原理。协同学强调自组织是系统由无序转向有序的关键,原因在于由大量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可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和相干效应而达到更有序。在此过程中序参量起着主导作用,并与其他各种变量处于协同工作中。

(3)全局效应。在处理系统的有序化问题时,把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结合起来,既看到必然性的决定作用,又注意到偶然性涨落的作用,使系统由非稳定平衡位置转到新的稳定平衡位置。

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临新的挑战,其工作系统中的各组织协同合作非常必要。针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存在的非线性活动和涨落现象,可运用协同理论的观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机构、制度以及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全程循环等协同机制,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系统之间产生关联运动,形成协同效应,提高系统内的自组织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结构和整体功能,实现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