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相关理论的应用
1.4.1 道德教育理论
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社会责任感实际上就是一种道德感,具体说来,就是一种社会责任道德,一种社会公德,一种大德。1995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将培养学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目标之一。可见,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也是一种道德教育。那么,道德教育相关理论也就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提供了理论来源。
1)道德教育与社会关系论
道德教育一方面具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又与社会中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和谐等有着密切关系。对这两方面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整合市场经济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更好地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服务。
(1)道德教育的相对独立性。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实践活动,有其自身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道德教育的规律具有客观性。道德教育一方面要依据道德教育的客观规律进行,另一方面要依据大学生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因为“一个人的认知水平限定了他在道德发展上可能达到的水平”。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既要依据社会责任教育的客观规律,又要依据大学生对社会责任认知的客观规律。其次,道德教育的方法具有客观性。道德教育中的榜样教育法、行为锻炼法、说服教育法、陶冶教育法等都是依据教育对象的特征而定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方法也必须依据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2)道德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关系。道德教育以传递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意识为己任,受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制约,同时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又具有反作用。首先,经济政治制度对道德教育有影响。从人类社会历史看,经济政治制度经历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三个阶段,前两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都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因而受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的道德教育也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道德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服务。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服务。其次,经济政治制度决定道德教育的目标。经济政治制度不同,道德教育的目标也不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以培养公民具有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和共产主义道德为道德教育目标。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具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核心的教育目标。此外,道德教育通过传播为一定经济政治制度服务的道德意识,培养具有一定道德的人才,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制度。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通过培养愿意承担、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代代新人,反作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
(3)道德教育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道德教育属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存在决定道德教育。社会的和谐发展也需要道德教育来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大学生社会责任包括自己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要培养学生对促进社会和谐的责任意识。
2)道德教育功能论
道德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具有复杂性和客观性的特点。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回答“道德教育应该干什么”的问题,即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目标、任务和行为的结果,是道德教育活动的主观设想;另一方面要回答“道德教育究竟干了什么”,即道德教育还需要面向真实的道德实践。道德教育是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政治观教育、法制观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个人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理想教育和共产主义教育等方面的载体。
(1)道德教育功能分类。道德教育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类别。按道德教育功能对象分,可以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道德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道德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道德教育的本体性功能,包括道德教育的个体生存功能、道德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道德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道德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道德教育本体功能在社会中的延伸,包括道德教育的政治功能、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道德教育的文化功能。按道德教育功能呈现形式分,可以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道德教育的显性功能是指道德教育在实际运行中促进人的品德发展、社会进步、风气改善等一系列与道德教育目的相吻合的结果。道德教育的隐性功能是指伴随着道德教育显性功能出现的非预期性功能。按道德教育功能方向分,可以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道德教育的正向功能指道德教育对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影响。道德教育的负向功能指道德教育对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消极影响。
(2)道德教育功能对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道德教育功能的启示。社会责任道德教育功能包括社会责任承担个体的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个人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表现在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而社会的进步发展反过来会反哺个人的生存发展。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道德教育一方面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个体的成长成才,有利于自我责任的担当;另一方面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的担当。
3)道德教育内容论
道德教育的内容随时代不同而有所不同。道德教育要发挥有效作用需要在分析当下道德教育内容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原则对道德教育内容进行最优化设计。这些对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道德教育有启示意义。就内容而言,当下道德教育内容整体情况良好,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1)道德教育内容的现实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道德教育内容不仅要有超前性,更要有现实性,与受教育者个体社会生活经验相一致的道德教育内容更能满足受教育者个体的需求。相反,如果道德教育内容缺乏现实性,与社会上现行的现象不一致,则会削弱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例如,当我们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时,学生见到的却是大吃大喝、挥霍浪费等现象;当我们向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时,学生目睹的却是商业欺诈等现象。这些道德教育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会让学生们感到无所适从。
(2)道德教育的开放性有待进一步提升。道德教育内容要实现从面向学生开放到面向全人类开放,要借鉴国外道德教育的有益经验,要克服道德教育内容规定过死的弊端,允许地方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道德教育教材。就原则而言,确定道德教育内容要有方向性原则、高尚性原则、基本性原则、整体性原则、针对性原则。道德教育内容的方向性原则要求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确保道德教育内容的社会主义方向。道德教育内容的高尚性原则要求道德教育要以代表人类未来道德方向的共产主义道德为内容,使其能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道德教育内容的基本性原则要求道德教育要以社会公德、国民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法律法规等基本内容教育绝大多数人。道德教育内容的整体性原则要求道德教育内容要全面,要按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来安排道德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原则要求道德教育内容要根据受教育者不同年龄、不同能力、不同特点来确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来确定。道德教育内容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的启示表现在:大学生社会责任道德教育内容除了要对大学生社会责任道德进行超前教育,还要与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将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道德教育内容确定的方向性原则、高尚性原则、基本性原则、整体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大学生社会责任道德教育内容的落地生根。
1.4.2 社会学习论、建构主义理论
1)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论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崛起,作为第三代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典型代表,社会学习论对有效地解释人类学习行为的塑造、学习行为模式的养成以及不良学习行为的矫正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社会学习论包括社会认知理论和观察学习理论两个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环境与行为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个体的努力程度,从而导致成绩的好坏,而成绩的好坏反过来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同样,环境和自我效能感也存在交互作用,教师的鼓励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而学生的优越表现更促进了教师的积极教学行为。观察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是人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学习可以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参与性学习的实质是从做中去学,也就是直接经验的学;替代性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没有外显行为。人类的大部分学习都是替代性学习,因为个体在多数情况下不可能通过亲手做并体验行为结果来进行学习,替代性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习速度。替代性学习还可以避免人去经历有负面影响的行为后果,如我们可以通过听他人的讲述、看书以及看电影等来了解面临火灾时的逃生办法。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在注意过程中,学习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境的各个方面。在保持过程中,学习者记住从榜样情境了解的行为。在复制过程中,学习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境的表象和符合概念转为外显的行为。在动机过程中,学习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鼓励。社会学习论关于学习的实质问题的基本看法就是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社会学习论应用于学校的课堂教学之中,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示范教学的模式。示范包括真实的示范、象征性示范和创造性示范三种形式。示范教学模式揭示了通过示范进行教学的一般规律,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论诞生于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20世纪中叶以后发展迅速,在西方国家的教育领域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情境性认知”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所谓“情境性认知”,是指人的认知活动应该与具体的情境化的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具体情境能够充分唤醒原有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所遇到的外界信息,达到对新知识的有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适宜的情境能够带来适合学习的情绪体验,促进学习的有效进行。建构主义理论分别从认知和社会两个角度来认识人类的学习过程,但他们的理论都承认知识建构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后来很多建构主义者都深入到教育教学一线亲身推广并验证建构主义学习论的观点,这对当时以行为学习论的刺激—反应模式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为教育实践开辟了新天地。可见,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时,教育者要特别重视培养场域,建构情境的创设,脱离生活情境的灌输式教育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一方面,从社会责任感的内涵来看,社会责任感本身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所体现出来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当然不能离开具体的生活情境。另一方面,观念的形成是与学习的环境密切相关的。如果没有合适的学习情境,学习者就难以建构出适应具体情境的知识,更难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