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与国家的未来,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状况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也关系着自身的成长和成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要切实有效地培育并提升青年学生自愿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的要求。当前社会,身处价值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信息沟通网络化大背景下,一部分大学生出现社会责任感弱化的现象、责任行为不足等问题。如何培育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也是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因此,在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背景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导向,在经典理论指引下,分析和破解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的瓶颈和难题,探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方式和路径,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
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展开研究是回应新时代对于人才培养和树立德育育人工作的迫切需要,其理论意义在于:对于丰富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以德育人的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契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要求,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是重要的世界观,也是重要的方法论。其实践意义在于:破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推进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延伸中国的精神维度,从思想根源上克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不足,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育人的实践路径。
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价值立场,对社会责任感相关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含义。学术界从不同角度给以界定,有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认为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对社会的觉悟,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以及如何承担义务的一种自我意识。有学者从伦理学角度指出社会责任感是个人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陈道银将责任与职责相结合,指出公民应履行与自己身份相适应的、符合社会规范的预期的职责,责任感意味着对社会规范的遵守,其中,平等、自由、正义既是社会责任的核心诉求,也是社会责任感的价值遵循。谢军在《责任论》一书中,将责任作为一个实践性概念定义为,由一个人的资格和能力赋予的,并与此相适应地完成某些任务以及承担相应后果和道德的要求。他认为,一定的责任总是在一定的责任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主体在理解一定条件下自身角色和社会要求的基础上,把握自身行为及其后果,使之符合社会要求的观念、情感和意愿。
郭金鸿则从社会角色和契约的角度来定义责任,他指出所谓责任是指由一个人或团体的资格所赋予的,并从事与此相适应的某些活动、完成某些任务的要求,也就是对人、社会、团体的应答。因此,在他看来,责任或责任感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规定,而这一规定来源个体与他者的联系。
吴威威从公民责任的视角将社会责任感定义为公民履行其与公民身份相适应的,符合社会公共善的义务以及对行为后果的承担。强调公民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对民主政体的监督,更加侧重于公民责任的政治性。
(2)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性质、地位和导向。朱佳认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不在于掌握多少理论知识,而在于帮助其树立真正的价值认同。陈新开认为价值认同是大学生社会责任的核心和终极目标。可见展开以责任认同为核心的社会责任教育对于当前全面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导向总体上包括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导向。尽管从激发心理需要上,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个人利益的取向具有可取性,但其根本导向应是社会价值导向。如果人们仅了解社会具体规则,而忽视其背后深邃的价值理念,等于得其“形”而忘其“神”,只有真正理解了社会责任的价值取向,才称得上“形神兼备”,承载道德失落和心灵亏空的重担,必须在法治领域进行价值重建(张永和)。
(3)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容及构成。杨茹、丁云等从社会责任感的构成角度出发,将社会责任感界定为责任认识、责任情感、责任意志、责任行为四个部分。从社会责任感的内容来看,将学生社会责任感定义为对他人、群体、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同时也包括对于自我的责任感。张志伟将社会责任感界定为生命责任、行为责任、成才责任以及回馈社会的责任等相互联系的责任系统,在根植于大学生主动性与渐进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建设。
吴威威在《现代化视域下的大学生公民责任教育研究》一书中,立足于现代化,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归结为一种公民责任,将道德责任感和公共责任感作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内容,目标是培养具有主体性和健全自律的现代公民。
刘微微、盖元臣提出公民意识、感恩意识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内容。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互动关系。主要观点集中在以下几点:在当今多元的价值取向下,更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在与社会责任感的关系上,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范进学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容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运动和制度对社会各个方面的价值,其在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其统摄、辐射作用于社会责任的双向互动。梁冰认为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内心产生对法的认知和尊重,把被动的自我利益转化为社会责任的习惯。
(5)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原因及制约因素。学者归纳了以下原因:注重说教,忽视理念教育(刘瑞瑞);注重工具理性,忽视价值理性,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发生二元背离(李侠);承袭传统教学模式,以客体化的知识传授割断了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陷入知行分离之困境(鲁洁);重单项宣传教育,忽视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良性互动,社会责任价值导向失去了最初推动力(吴秋红);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缺乏感恩之心,导致社会责任感不能转化为主体价值追求的目标(范进学)。冯霞认为社会大变革的负面影响,家庭、学校教育的失误以及大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不足是导致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较差的现实原因。
(6)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基本路径。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方式和途径,当前大多数的研究成果都倾向于这个方面。魏进平、冯石岗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机理出发,主张用课堂教学、实践激发、榜样引领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涵盖了认知、内化、实践以及强化等各个环节,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培育模式或者机制。赵婷从教育学的视角提出要以人为本、显隐结合。隐性教育是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之中实现教育目的,追求的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崔乃鑫认为大学生对自我的过分追求是当前影响社会责任感形成的重要制约因素,根据这一推论,他强调主要依托高校的课程推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例如通过“两课”,加强社会实践、传统文化教育、师德教育以及国防教育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陈菲、焦垣生主张通过加强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的以身作则,重视社会实践以及严格责任管理即注重规范的作用等方法来加强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冯霞提出高校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化责任教育的内涵;加强校园文化氛围建设,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效。
孙秀玲认为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必须要坚定理想,坚定对国家和民族的负责,学会对自己和家庭、集体负责,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体验教育和感恩教育,不断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志,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刘峰认为,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应从深化教育环境、优化教育内容、强化社会实践、内化自我教育以及转化社会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现有研究存在以下研究趋势:①整体性研究趋势。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培育研究打破传统课堂法制教育的藩篱,触角伸向学校、社会和生活实践。②系统性研究趋势。社会责任培育被看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研究的视角涵盖道德、文化、公民教育等方面。③主体性研究趋势。大学生不应仅看作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对象,而是参与、互动的主体。深入挖掘这些研究必将拓展研究视野,为笔者的研究思路提供有益借鉴。
本书主要采用理论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相结合。为了更好地厘清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及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现状、问题、瓶颈及制约因素,离不开理论的分析框架和实证研究的结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是一项价值指引、运用与实践探索、优化结合紧密的系统工程。因此,在研究方法选择上既注重对相关的协同理论、教育理论、认知理论进行研读和领悟,作为理论的支撑,也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实证调研。同时运用系统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研究,深度体现习近平“四个全面”的方法论精髓,以期在价值指引下发挥整体功能,增强教育合力,进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既有理论研究作为分析框架和逻辑起点,又对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生成机理,揭示问题及困境,进一步探讨价值引领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生成及培育的科学方法,并提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