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的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中明确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
这些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体来说就是: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理想,有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硬本领,有承担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的有力担当。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实效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是对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面临一系列新问题的时代回应,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重要研究意义。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更是实现德育育人的目标所在。随着社会转型期各领域改革的全面深化,身处价值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信息沟通网络化大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出现社会责任感弱化,公共利益罔顾的现象,反映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形式化、工具化而忽略了精神培育和价值理性引领的弊端。这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时期在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背景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探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方式和路径,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本书是笔者承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资助(课题名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路径研究,批准号:17JD710067)的最终成果,结合笔者多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经验和科研积累,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运用统计分析软件整理调查结果,以多元协同理论、认知理论和建构理论为理论分析基础,系统探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问题,破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难题和困境。希望为高校教育行政管理者、广大的教师及学生工作者在推进德育育人工作和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书分为绪论和正文两部分,绪论部分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正文分为8章,各章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1章,核心概念阐释、理论分析框架。本章主要阐述社会责任感的核心概念、基本要求及特征,协同理论及其相关理论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的运用,为后续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第2章,社会责任感培育历程。本章从历史的视角梳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包括社会责任感培育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教育实践,为研究打下历史基础。
第3章,价值引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意义。本章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阐述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
第4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之究。本章结合现有的研究资料及专家学者已开展的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培育现状进行调查,并运用统计分析进一步了解现状,为下一步分析提供现实依据。
第5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的问题及制约因素。结合之前的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本章全面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成因进行剖析,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科学合理的逻辑支撑。
第6章,国内外经验启示。本章总结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发展的实践经验,对美国、德国、新加坡对公民道德教育和学生责任心培养的特色及域外国家的教育共性特点进行分析,以揭示更好的可借鉴的经验及做法。
第7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本章讲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普遍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原则、开放性与引导性相结合原则、以人为本原则,以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引领与渗透相结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责任教育、强化社会道德责任教育的基本要求。
第8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实践路径。本章是研究的最终归宿,从激发主体意识、实现自我教育、优化培育内容、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优化培育方法、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方面系统地提出了具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