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核心概念阐释、理论分析框架
1.1 社会责任感的核心概念
1.1.1 责任、责任感相关概念辨析
责任与责任感这两个概念虽然相近,却有明显的区别。西方伦理学史上,首先概括和使用“责任”(kathekon)概念的人是芝诺,这里的责任源于希腊语,译为对某事尽力而为。古希腊学者德谟克利特就将责任理解为:“应该不是由于惧怕,而是由于义务,不做有罪的事。”具体来说,责任就是按照公共利益为前提,以公正的原则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在英语中责任常用 responsibility、duty、obligation 等单词表示,responsibility 的词根源于拉丁语的 respondere,译为“应允一件事情作为对另一件事情的回应”。我国古代,“责”和“任”刚开始并没有连用,而是作为两个字来分别使用的。传统儒家思想虽然没有直接研究“责任”,但是儒家思想中的“义”就含有责任的意思。《辞海》中“责”的用法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类:①责任;职责。②责问;责备。③责罚。④索取;责求。“任”除了任用、职位、信任外,还表达责任、职责、担当、承担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汉语大词典》记述“责任”有三层含义:①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②分内应做之事。③做不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承担的过失。
从宋代开始,“责任”逐渐出现在文献中,《宋史·职官志》有曰:“责任不专,职任废弛”,其中的“责任”就是指个体的职位及与之相对应的职责。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性的论述,回答了人为什么要承担责任。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为,人的本性是人之所以要承担责任的基础。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那么,只要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就需要去承担一些责任,这些责任既无可选择,又不能避免。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持续进步、发展,责任的概念、含义也在逐渐扩充、演变。基于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对“责任”的分析,责任的含义可概括为“必须履行的职责和义务”,指的是由一个人或团体的资格(包括作为人的资格和作为角色的资格)所赋予并与此相适应的从事某些活动、完成某些任务以及承担相应后果的法律和道德要求。
责任也是一种担当,在人们获得声誉的同时,监督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行动。
责任感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俗称为责任心,是人们主观的感觉、意识,其含义是人们对现存社会中每种责任关系的认知,是人们的主观认识和内心体验。从本质上看,责任感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特有的一种情感,是较为强烈的道德情感。责任感侧重于承担责任和行为后果相关的情感成分,其内容是客观存在的,形式却是主观的。同时,责任感有崇高性,更多表现在对他人,社会、国家、民族的责任心和家国情怀。
1.1.2 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何为社会责任感?很多人会简单将它理解为个体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在社会条件制约下必须履行的权利,这显然有失偏颇。社会责任感的范围非常广泛,包含不同层面和视角。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和视野对其作了界定,例如,陈德钦从价值取向角度强调“社会责任感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和谐社会而应承担的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和民族、对环境、对人类的责任,是履行社会责任义务的自觉态度和人格素质”。任国忠从心理角度出发认为是“个体对自己承担人类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责任中做出的行为选择、行为过程及后果是否符合内心需要而产生的不同态度的情感体验”
。杨茹从心理的构成要素出发,将责任感分为责任认识(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和责任行为四大要素
。学者们从各自的学术视野、时代背景理解和把握社会责任感,但总体而言,社会责任感形成主观上是源于个体需求与价值选择,客观上是责任认知内化为责任情感和意志,再达成责任行为;同时这种行为必须通过社会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得以体现,即:“社会责任感是指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人孕育于深层心理意识、道德观念中以人类社会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积极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精神,并在社会公共领域加以具体体现的行为,包括对社会、国家、集体、他人以及自然界的责任,由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和责任行为构成”。
社会责任感既包括对他人、群体、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也包括自我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一种社会价值的体现,指个体对自己在积极承担社会角色、履行作为社会人义务中做出的行为选择、行为过程及后果是否符合内心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它体现了一个人的社会化和人格完善的水平。简单来说,就是指个人为了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而有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是个人愿意为国家、社会做贡献的内在动力。正如在陈志铖等研究者所概括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包括自我责任感和对家庭、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自我责任感包括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责任感。对家庭的责任感包括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对他人的责任最基本的要求是关心他人、相互尊重、乐于助人等;对集体的责任感主要表现在坚持集体主义的基础上,正确对待和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主要表现为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从自我责任感、家庭责任感、他人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及国家和民族责任感五个维度,概括了社会责任感的具体内涵,也为更细致的分析研究提供了思路。厘清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将会有助于从理论上把握当前一些负面社会现象产生的根源,为大学生道德建设和责任感培育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