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北京宫廷宗教建筑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建筑史的研究从最初的法式研究、宏观描述到模数、环境理论、园林艺术、乡土人居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在深度、广度上都有发展。中国建筑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并不长,以梁思成、刘敦桢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是学科的奠基者,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法式入手,结合实地调查研究,为学科发展打下了基础,其成就有深远的积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建筑史,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古代建筑技术的研究、分析;二是探讨技术进步的动力,着眼点集中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筑史研究呈现出新的特点,着重于专题的深入研究,并且借鉴了西方史学研究的方法,注意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建筑史研究的广度增加了。本文即旨在此方向做深入的探讨,研究方法上主要集中在建筑文化的范畴内探讨建筑空间的构成和使用情况,把建筑放在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来考察,这与技术角度的建筑研究在方向上就有很大的不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某些专题研究的现状已经有不同的意见,在宗教建筑的研究方面多讨论其技术特点和艺术价值,而忽略了宗教文化或宗教活动对建筑的影响的研究,宗教的特点没有得到充分的揭示,这一缺陷有历史方面的原因。宗教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是一个敏感的领域,目前学术研究的氛围比之从前已是大大地宽松,完全具备了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条件,所以我不揣冒昧,斗胆尝试,做这一领域研究的铺路石,这是本文的意义之一。

本文的意义之二在于,宗教方面的研究在社会学领域已取得很大的进展,而这些进展还不能充分反映到建筑研究上,导致建筑界对宗教文化的认识有滞后的现象,进而影响了对宗教建筑的充分理解。中国的宗教历史比较复杂,宗教形态也不同于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宗教。因此,本身关于宗教属性在学术界就有争论,宗教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但如果因为这些困难就不对宗教建筑进行文化意义上的深入研究,不免失之偏颇。宗教学的研究在不断深化,有些概念已经澄清,有些定义可以界定在某一个明确的范围内探讨,这样把这些概念引申到建筑研究中来,一则可以推动建筑研究的发展,二则可以通过建筑方面的实例和成果来验证相关的人文学科的研究成果,可谓一举两得。

本文的意义之三在于,可以推动文物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由于本文的对象为在北京地区的皇家建筑,大多数建筑仍然存在,但每座建筑的保护现状不尽相同,有些建筑的现状不容乐观,未充分发挥其作为文物建筑的价值,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乏对建筑本身价值缺乏充分认识的因素。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在一个方面弥补这一缺憾,从而推动这些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从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来看,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文物建筑保护的对象不仅是建筑,而是以建筑作为载体的历史文化。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要采取不同的保护策略,而这些策略的基础是对保护对象的充分认识,没有这一点,其他都是枉然。宗教建筑在宫廷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数量可观,这是中国宫廷建筑的一个特点,通过对宫廷宗教建筑的研究,可以反过来更深刻地理解宫廷生活,进而为清代历史的研究提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同时,正因为宫廷宗教建筑的数量很多,这些建筑所代表的宗教内涵各不相同,构成了异常丰富的宫廷宗教文化,并且这些建筑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关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建筑系统,探究这一系统,理清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当前的文物保护理论日益注重保护文物的历史信息,以此充分发挥文物建筑的社会效益,其中历史信息的展示和文化旅游是重要的线索。由于本文涉及大量宫廷生活的历史信息,对于还原宫廷生活,展示其文化价值具有积极的意义。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到文物保护的实践中去。以紫禁城的御花园为例,多数人只知其为帝王后妃的休憩场所,不知其中的宗教建筑和为数众多的宗教活动,这些内容完全可以挖掘并展示出来,给人们一个更为清晰的历史场景,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