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讲点人文知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文学史上那些璀璨的繁星

【中国部分】

骚体之祖屈原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他坎坷悲惨的一生中,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诗作,而且还自铸伟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骚体诗,因此,有时人们也称他为“骚体之祖”。

屈原出身于贵族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养。他早年很受楚怀王信任,任三闾大夫,参与国事,同时主持外交。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受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公元前305年,屈原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为了抒发自己的抑郁之情,开始进行诗歌创作。也正是在此期间,他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骚体诗。这种骚体诗不仅句子非常华美,而且还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字里行间洋溢着他报国的热情。这类诗的句子有的长,有的短,句尾多带“兮”字,如我们所熟知的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但很不幸的是,伟大的诗人屈原创造出这种诗体不久,楚国郢都被攻陷,屈原伤心欲绝,抱大石投汨罗江自尽了。

屈原借这种“骚体诗”,特别是《离骚》,展现自己大半生追求理想美政的历程和一生中所经历的欢乐、忧虑、痛苦与失望,进而将沉郁顿挫、悱恻缠绵的感情,表现得荡气回肠。

自从屈原创造出这种诗体后,出现了宋玉等一大片跟风的诗人,但是他们再努力创作,水平上也没有超过我们这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文章西汉两司马”

西汉时期,有两个相当有名气的人物,他们都姓司马,都擅长写文章,并且有“文章西汉两司马”之称。你知道他们两个是谁吗?

他们便是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和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

司马相如,字长卿,四川蓬州(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人。司马相如一生中最大的爱好就是鼓琴。他所用琴名为“绿绮”,是传说中的名琴之一。这个大文学家还与才女卓文君有过轰轰烈烈的爱情,并最终结为伉俪。后人根据他们二人的爱情故事,谱得琴曲《凤求凰》,并一直流传至今。

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祖祖辈辈都是做史官的,并一直沿袭到他这代。父亲司马谈博学多识,精通天文、易学和黄老之学,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他的祖辈和父亲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19岁便为博士弟子,20岁随博士褚太等六人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在那些云游四海的日子里,他开阔了眼界,知识大为增长,尤其是懂得了很多的历史知识。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扎实的基本功,所以他大笔一挥,洋洋洒洒地写出了史学巨著——《史记》。

“竹林七贤”都有谁

“竹”自古以来为文人墨客所钟爱,中国文人的住宅中大多植有竹子。魏晋的名士更不例外,其中有七位名士常聚在竹林中,畅饮论诗,后人因此称他们为“竹林七贤”。你知道这七个名士都是谁吗?

他们便是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经历,比如官场失意、仕途不利,因此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和阮籍。

刘伶经常随身带着一个酒壶,乘着鹿车,边走边饮,一人带着掘挖工具紧随车后,什么时候死了,就地埋之。刘伶曾写下《酒德颂》一首,大意是:自己行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唯酒是务。别人怎么看待无所谓,别人越要评说,自己反而更加要饮酒,整日恍恍惚惚度日,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欲感情。

据说,当年司马昭想与阮籍联姻,但阮籍昏醉六十天,使司马昭始终没有机会开口。于是司马昭只好作罢,不提这事了。

“竹林七贤”这七个人物可以算得上当时文人中的典型,他们知道自己惹不起那些高官贵族,于是就不招惹他们,躲到竹林里喝酒去。他们借酒浇愁,以酒避祸,甚至酒后说一些很狂妄的话。他们不仅是在逃避那个时代,同时也是在逃避自己。

王羲之以字换鹅

在人们的印象中,王羲之是个温文尔雅,比较严肃的书法大家,可是他偶尔也有诙谐的一面,如他用字换鹅这件事,就颇有意思。

行书相传为东汉刘德升所创,流行于魏晋,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若说楷书是隶书的简化,那么行书便是楷书的简体写法。

到王羲之手中,他将行书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其《兰亭序》被历代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生性爱鹅。他在庐山养了不少的鹅,一则喜爱鹅的高洁,二则体察鹅的神态,以便练习如何运笔转腕,这可以说是一种习字的仿生学。相传山阴有个道士,早就想请王羲之给他写一部老子的《道德经》,但他知道王羲之绝不会轻易答应抄写,为投其所好,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精良的鹅。

一次,王羲之路过那道士的屋旁,只见河中有一群鹅正在悠闲地游来游去,实在让人喜爱。王羲之一见,简直入了迷,便要求道士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微笑说:“既然先生如此喜爱,我就把这群鹅送给您!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道德经》!”王羲之素来很珍惜自己的字,但这次并未推托,他高高兴兴地给道士写了一卷《道德经》,然后把鹅装进笼里欣然而去,竟忘记了告别主人。

王羲之为道观书写的《道德经》被后人称为《换鹅帖》,这可是仅次于《兰亭序》的大作。

“初唐四杰”都有谁

唐朝初年,文坛上出现了四位杰出的诗人,他们在文坛上起着新旧过渡的作用,并称为“初唐四杰”,你知道他们分别是谁吗?

初唐四杰,是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为大家所熟知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就出自大名鼎鼎的初唐四杰的首领王勃之手,是其名作《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诗句。当时,他和好友分别,双方都恋恋不舍。此情此景,使得王勃吟出了这首诗歌。以此来告诉彼此:“只要四海之内存在知心的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像近邻一样。”

说起杨炯,就不能不说他的边塞诗。这位诗人一生最喜欢写边塞诗了,他每次看到那种征战戍边的场面都不禁心潮澎湃,诗兴大发。他写的边塞诗不胜枚举,其中《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等较为有名。

再说卢照邻,他的诗以歌行体为最佳,也就是说这个人非常擅长写长诗。他的代表作《长安古意》有五百多字,这在古今诗歌中,可以称得上“长”了。

四杰中,最后一个代表人物是骆宾王,他擅长七言歌行,《帝京篇》在当时被称为绝唱。此外,大家都听过的《在狱咏蝉》也是他的代表作。

其实,他们四个人在诗歌国度中,主要起的是过渡作用。就像我们文章中的过渡句,他们使得诗歌从宫廷走向社会,表现题材不再是“旧时王谢堂前燕”,而是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

郭沫若曾经说过:“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样的好朋友。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李、杜二人在文坛上不相上下,但他们走的诗歌路线大相径庭。

这都是安史之乱“惹的祸”。李白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以前,杜甫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后。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他们诗歌反映的生活内容也有区别。李白诗歌多表现盛唐景象,汪洋恣肆;而杜甫诗歌则注重反映家国之忧。他们诗歌的题材明显不同。李白写任侠、求仙学道,写祖国的壮丽山河,反映当时黑暗的政治。杜甫也写祖国的壮丽河山,也暴露黑暗政治,但更多的是描写贫富悬殊、战乱灾难、生民疾苦等,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面貌,因此他的诗被人们称为“诗史”。

他们二人的创作方法,也是很不相同的。李白善用虚,杜甫善用实。李白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它的诗歌感性化色彩较浓。而杜甫主要用的是写实方法,反映生活原貌。

此外,这两位诗人性格不同,写出来的诗风格也自然不一样。李白的诗天马行空,清雄奔放;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百转千回。

李贺被称为“鬼才”的原因

唐朝诗人灿若星云,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初唐四杰等,人们大多给他们一个很具有概括性的美称,但唯独诗人李贺,有一个奇诡的称号——“鬼才”,为什么会给他一个这么不入耳的称号呢?

李贺是中唐时期一名经历非常坎坷的青年诗人。他由于避父讳而不能参加科考。这样便堵住了他通向仕途的大道,因此,他一辈子身沉下僚,沉沦不得志,最终也是抑郁而死,他死的时候仅仅27岁。

晚唐诗人杜牧给李贺诗集写序,指出李贺的诗中多用荒坟野草、牛鬼蛇神等奇异意象,来表达他怨恨悲愁的情绪。像“鬼灯如漆点松花”“鬼雨洒空草”“鬼哭复何益”之类,诗歌中大量出现鬼魂的形象用来寄托人的感情,在这点上,李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因此,后人评价他的才华时,往往与诗中的“鬼”字联系在一起,称他为“诗鬼”或“鬼才”。这下,你知道人们称他“鬼才”的原因了吧。

贾岛作诗擅“推敲”

唐朝诗人贾岛的那首《题李凝幽居》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佳作,其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两句更是脍炙人口。殊不知,贾岛为了这两句诗,可是“推敲”了很久呢。

有一年贾岛到长安赶考。一次,他外出归来,在返回客店的途中,闲来无事,就在驴背上吟诵起不久前写的两句诗。

他觉得其中一句“僧推月下门”的“推”字还不怎么贴切,想用一个“敲”字来代替,但考虑了很久,仍然决定不下。于是,他反复吟诵着,一会儿做推门的手势,一会儿做敲门的动作,街上的行人看了大为惊奇。

这时迎面来了长安府尹韩愈的车马队伍,路人都急忙向两边回避。只有贾岛仍然骑着毛驴走在路中央,出神地做着推敲的动作,根本没有发现车马队伍。

韩愈听说贾岛因作诗入迷,才冲撞了自己,当即转怒为喜。韩愈非常赞赏他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并建议把“推”字改为“敲”字。

韩愈说:“从意境的角度看,山中夜晚,寺门紧闭,题目又写‘幽居’;在那月光皎洁、夜深人静的环境中,忽然听到几下‘梆梆’的敲门声,以动衬静,就更显出寺院的深幽沉寂。而用‘推’字就显不出这许多好处来。”

贾岛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决定用“敲”字。于是那两句很经典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便由此诞生了。

“苏门四学士”分别是谁

北宋的大文豪苏轼手下有四个才华横溢的得意弟子,他们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你知道他们分别是谁吗?

这四个鼎鼎有名的才子便是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

黄庭坚总是称自己是“山谷道人”,苏轼是他的老师,黄庭坚的诗文风格体例大多是跟苏轼学的。除了师法苏轼,他还学习杜甫写诗,并有“夺胎换骨”“点石成金”之称。另外,他还是江西诗派的祖师爷。

秦观,号淮海居士。他的诗词中大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他的词风与刘永的词风颇为相似,因此,大词人苏轼给了他一个称号——山抹微云秦学士。

至于“苏门四学士”的晁补之,由于牵涉当时的“党争”,而被多次贬谪,最终回到老家筑“归来园”,优哉游哉地过起了他的隐士生活。

“苏门四学士”的最后一位——张耒,他的诗歌受白居易、张籍影响,大多是一些反映社会矛盾的诗作。如果你看过白居易的诗,相信你也就了解张耒写诗的风格了。

“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哪几个作家

唐朝和宋朝,文坛上人才辈出。在诗词领域,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清照、苏轼,等等。与此同时,在散文领域,有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他们对当时以及后世的文风产生了重大影响。你知道这“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哪几位作家吗?他们对后世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唐宋八大家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人的合称。

唐宋时期,中国的散文正处于承先启后的变革期。在它之前的秦汉散文,以其言之有物的厚实和语言艺术上的高度成功奠定了后世散文的基础。但魏晋南北朝时,散文则发展成过分追逐华丽的文风。这种华丽的文风甚至主宰了唐朝近百年的文坛。到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力矫文坛之弊,提出“文以明道”“不平则鸣”。经过他们的努力,散体文取代骄体而占据文坛主流。两宋散文沿着唐代散文的道路发展,但各方面的成就又超出了唐代。

欧阳修是这“八大家”中的头领。他不仅吸收了前人韩愈和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华,而且还提出了一个主张,一直影响至今。在学校的作文课上,老师也肯定提过:“写作文的时候,要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同时,又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而苏轼、苏洵、王安石这群人,他们的作用虽然比不上韩愈,文章却也很有名气。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

人们观念里的唐伯虎是一个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江南才子。他向来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称。但事实上,他是个“真才子”,但却“假风流”。

唐伯虎本名叫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又号桃花庵主,是我国明代杰出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他从小饱览群书,16岁时秀才考试得第一名,轰动了整个苏州城。

但他一生充满坎坷。25岁时,家道中衰,父、母、妻等相继死去。唐寅29岁时,中解元(第一名),一时名震江南,但好景不长,遭遇科举舞弊案的牵连,被逮捕下狱。后虽被释放,但从此一蹶不振。36岁时,唐伯虎娶九娘为妻,生有一女,以卖字画为生。后来,沈九娘病死,女儿桃笙出嫁,唐伯虎曾经一度皈依佛门,号“六如居士”。他并不像传说中那样经常出没于柳街花巷,他其实是个很专一的人,在妻死女嫁之后,他一个人孤独地度过了一生,终年54岁。

关于唐伯虎“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名的由来,有人认为,唐伯虎出于对自己才华的狂傲自负,确实刻了一枚“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这一枚闲章着意并不在“风流”二字,而是苦中作乐罢了。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称他“江南第一才子”,是名副其实的。

【外国部分】

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

公元前4、5世纪的古希腊社会可是一派繁华的景象。人们在吃饱喝足、生活条件比较好的时候,自然会注重文化生活。当时的人们闲暇时喜欢看戏剧,古希腊早期的文学成就——古希腊悲剧就应运而生了。古希腊悲剧作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

埃斯库罗斯于公元前525年出生于希腊阿提卡的埃琉西斯,青年时期在希皮阿斯的暴政下度过,参加过马拉松战役和萨拉米斯战役。他很早就喜欢戏剧和阿加索克利斯与阿波罗多的诗。传说狄俄尼索斯在梦中亲自向他传授诗的艺术。他经常写一些戏剧作品。公元前472年他回到雅典,在那里他的《波斯人》首次上演,这部剧为他赢得了诗人比赛的最高奖。之后,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写起戏剧剧本来。他一生中一共赢得了13次雅典诗人比赛的最高奖。

埃斯库罗斯一辈子都在写悲剧,但他的死却令人哭笑不得:一个术士曾预言他会砸死在自己的书房里,埃斯库罗斯对此深信不疑。他害怕这样的结果,于是在旷野上露天而睡。但此时恰好一只鹰抓着一只乌龟从天空飞过,老鹰看见埃斯库罗斯光秃秃的头,以为是石头,就把那只乌龟丢在上面,想用“石头”打碎乌龟壳……最终,希腊的“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因为这样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撒手人寰了。

这个“悲剧之父”不仅死得有些意外,并且不幸的是,他写过非常多的作品,留传到现在的却很少,仅有七本,如《乞援人》《波斯人》《七将攻忒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等。

但丁:揭开中世纪黑暗的迷雾

在学历史的时候,聪明的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条规律:任何一个新时代的来临,都需要一个伟大的人物来开路。当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已经走到尽头时,一个英雄出现了。他就是但丁,这个光明的使者为人们开辟了一条走向文艺复兴的道路。

但丁是意大利的伟大诗人,也是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者。但丁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5岁时生母去世,父亲续弦,后母为他生了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但父亲在他18岁那年,也离他而去了。所幸的是但丁从小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学过拉丁文与古代文学,特别崇拜古罗马诗人维吉尔。与诗人身份不相称的是,但丁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上了美丽的姑娘阿德丽采,并一直对她情有独钟。但她最终嫁给了一个银行家,并于不久后死去。为此,但丁为她写了大量的悼念诗。阿德丽采逐渐成为但丁作品中一个理想的象征。

但丁由于参加城邦政治活动而被扣上了莫须有的罪名,因此被逐出佛罗伦萨,开始了他的放逐生活。这期间,他以写作排遣其乡愁,并将一生中的恩人仇人都写入他的名作《神曲》中,对教皇揶揄嘲笑,他将自己一生单相思的恋人——阿德丽采,安排到天堂的最高境界。

《神曲》问世以后,但丁的身价可是了不得。他一下子登上了人文主义的至尊宝座。这个伟大的人物凭借《神曲》这件“至宝”,一下子揭开中世纪黑暗的迷雾,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光明的新世界。

上帝死后,莎士比亚决定一切

莎士比亚不愧是文艺复兴的“顶级接力手”,当先驱将文艺复兴的“接力棒”传到他手里时,他不负众望,鼓足勇气,全力以赴,“跑”到了文艺复兴预期的终点。

威廉·莎士比亚于1564年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他的父亲曾经是做皮革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后来被选为镇民政官,三年后被选为镇长。莎士比亚14岁时,父亲不幸破产,从此家道中衰。为了生活,莎士比亚辍学,帮父亲经商。在22岁时,他前往伦敦,在剧院工作。他做过多种卑贱的职业,但后来凭借聪明的头脑和出色的口才,成为剧院的演员和剧作家。27岁那年,他写了历史剧《亨利六世》,剧本上演后,很受观众欢迎,从此,他逐渐在伦敦戏剧界站稳了脚跟。但真正使他名扬天下的,是他于1595年写成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剧本为莎士比亚赢得了世界声誉,并且还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使他跨入富翁的行列。1601年,莎士比亚的好友为了政治改革而被送上绞刑架。莎士比亚为此事悲愤不已,他倾注全力写就了代表着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品《哈姆雷特》,来表达对于爱恨、生死、理想、人生、社会等方面的哲学思考,凸显出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

1616年,这个伟大的人物突然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他一生中,他一共给世人留下了三十七个剧本、一卷十四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他的作品有一种沉重的文化底蕴,处处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芒,因此,西方学者布鲁姆曾这样评议他:“上帝死后,莎士比亚决定了一切!”

小说之父——笛福

你看过《鲁滨孙漂流记》吗?那可是一本相当有趣的小说。同时,它还是第一本把资产阶级冒险生涯写入文学作品的小说,它的作者便是英国的丹尼尔·笛福。

丹尼尔·笛福生于英国伦敦,父亲詹姆斯·笛福从事屠宰业,双亲都不信仰英国国教,笛福从小就在长老会办的学校里接受教育。笛福从学校毕业后,曾经从商,但是遭到失败,最后破产。随后他为了谋生,干过各种工作,如政府的情报人员等,同时从事写作。

笛福所写的作品主要体现资本主义者通过个人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战胜困难。同时,他的作品往往采用自述方式,可读性强。他的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主要讲述一个在海难中逃生的水手在一个荒岛上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努力生存,战胜险境,终于获救回到英国的故事。这部小说一经出版,大受欢迎。

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看中了这个小说的主人公,并认为他是当时理想的英雄人物。而鲁滨孙的创造者——丹尼尔·笛福也因此而走红,还赢得了“小说之父”的美名。

“超群的小说家”巴尔扎克

法国是一个极其浪漫、美丽的国度,法国的普罗旺斯有大片大片梦幻般的薰衣草海洋,有美味的葡萄酒和珍馐松露,有引领世界时尚前沿的时装,有闻名世界的埃菲尔铁塔……想了解法国,有一种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去看“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人间喜剧》。它的作者就是举世闻名的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出生于一个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暴富的家庭,他在巴黎大学法律系毕业后,没有去做律师,而是立志当文学家。为了获得从事创作的物质保障,他曾涉足出版印刷业,但以破产告终。艰难的人生经历为他认识社会、描写社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在写作的道路上,他不断追求和探索,对各个学科和各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拥有了广博的学识。

巴尔扎克在30岁时,完成了一部取材于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舒昂党人》,这部作品为他带来了巨大声誉,接着,巴尔扎克将《舒昂党人》和计划要写的一百四五十部小说总命名为《人间喜剧》,并为之写了《前言》,阐述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基本原则,这一点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巴尔扎克一旦开始文学创作,便会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即使在生命最垂危的时刻,他仍然在坚持创作。

现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并推动了世界文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雨果:享受“国葬”待遇的伟大作家

在你看《三国演义》的同时,没准哪个法国人正在看《悲惨世界》。这本书对法国人而言,就像中国人对《三国演义》那样熟识。但它的作者可比《三国演义》的作者要有名气多了,他便是维克多·雨果。在这个伟大的人物逝世时,法国政府还为他举行了有史以来最隆重的“国葬”。

维克多·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的贝桑松,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美好的童年时代。雨果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19世纪,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年代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后复辟与反复辟势力较量的年代。雨果小时候,由于受父母的影响,成为保皇主义的忠实信徒。成年后,由于法国自由主义思潮高涨,雨果的思想也发生了重大转折,他的立场转为自由主义,并成为当时社会变革的积极参与者。

在此期间,雨果也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他先后创作了剧本《<克伦威尔>宣言》、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海上劳工》等一系列作品。特别是1831年发表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和1862年发表的小说《悲惨世界》,它们就如同两个守护天使,来守护雨果,并维护他在文坛上的不朽地位。

欧洲的良心——罗曼·罗兰

法国有个著名的作家,被人们称为“欧洲的良心”。顾名思义,这个作家很有良心,并且他是凭着良心为人们写作的大作家。他是谁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罗曼·罗兰。

咱们先从他的身世说起。1866年,他出生于法国中部的克拉姆小镇,父亲是公证人,母亲是个天主教徒。罗曼·罗兰在16岁那年,考上了著名的巴黎高师。在这里,他在人文科学上的天赋和对音乐的热爱充分展现出来,这时候他一直想写一个艺术家的故事,但真正动笔是距此十年后的事了。

1912年,罗曼·罗兰的关于一个艺术家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终于横空出世。这部伟大的作品使他在191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罗曼·罗兰成名之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当时他住在瑞士。面对人类荒谬的自相残杀,他愤怒不已,公开发表反对战争、主张和平的人道主义言论。结果可想而知,他成了法国报纸咒骂的中心,成了法国人攻击的对象。幸亏他当时住在瑞士,否则也许会遭到飞来横祸。

二战期间,他住在沦陷的法国。在纳粹德国士兵疯狂的包围下,他毫不畏惧,仍然坚持写作,表达他的反战立场。

说起他的作品,那可就多了,除了最具有代表性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还有《狼群》《战斗之上》《格莱昂波》《皮埃尔和吕丝》《母与子》等。他的作品都是凭着一颗良心来写当时社会真实情况的。那些作品都是他在“硝烟和战火”中,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站在正义的一面,向人们宣扬仁爱、善良、正义等美德的体现。也正是如此,欧洲人亲切地称他为“欧洲的良心”。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在俄罗斯的一个叫作雅斯纳雅·波良纳的田庄里,有肥沃的黑土、嫩绿的小草、盛开的鲜花、笔直的白桦……来到这里的人,对这所园子的一草一木都心生敬畏,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这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生活的地方。他于1828年出生在这个庄园,并在这里度过了愉快的童年时光。他在16岁时进入喀山大学,1851年参军去高加索,1852年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处女作《童年》。1855年至1863年间他写了一系列短篇小说,把注意力集中在道德问题上。1862年结婚,在婚后的十五年中,他创作了两部伟大的杰作:《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说起《战争与和平》,这是托尔斯泰花了七年时间写就的一部作品。这本书不仅厚重,而且相当深刻,它远远地把托尔斯泰以前的作品甩在了身后,成为他最引以为傲的一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在叙事方法和风格上与《战争与和平》相似,但它的格调比较灰暗忧伤,可以算得上“一对孪生兄妹”。

按照中国孔子的说法,人到六七十岁就不要再有什么追求和欲望了,安享晚年就行了。可是托尔斯泰即使到了晚年,仍然致力于他的“平民化”理想,坚持自己耕田种地,放弃了所有的财产和地位。在此期间,他写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小说中有许多优秀的篇章,很多片段充满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1910年10月,日益恶化的家庭关系使得托尔斯泰忍无可忍,离家出走。同年11月7日(阳历11月20日),他因患肺炎在偏僻的阿斯塔堡车站去世。

泰戈尔:首获诺贝尔奖的印度诗人

你在读诗歌的时候,肯定发现过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具有相同的特质——善感、纯真、浪漫。如果把他们称为“人类的儿童”,那么泰戈尔则是“孩子中的天使”。

可不要小瞧了这个“孩子中的天使”,他可是印度伟大的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和民族主义者,同时也是印度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诗人。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的一个贵族家庭,他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他的父亲是一位哲学家和宗教改革家,他的大哥是诗人,五哥是音乐家,姐姐是女作家,他的朋友大多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泰戈尔受到的教育远非一般人所比。因此,他在很小的时候,便会写诗了。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大约有50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个剧本。此外,还有大量的音乐、哲学等方面的著作。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最著名的是他的诗歌。在泰戈尔的诗歌中,多是对爱、自然、生命、快乐、祥和等美好事情的讴歌。他的诗风敏锐、清新、细腻与优美,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美丽世界。

“童话大王”安徒生

你可能不知道丹麦国王的名字,不知道丹麦的具体位置,不知道丹麦的美食,但你肯定知道丹麦有个童话大王——安徒生。

我们钟爱的大师级人物安徒生,生活于19世纪的丹麦。他早年生活贫寒,曾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他自幼酷爱听故事,也喜欢自编故事。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孤身一人来到首都哥本哈根。经过八年的艰苦创作,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中崭露才华。为此,他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免费就读。

安徒生真正的文学生涯始于1822年,早期他主要写一些剧本。进入大学后,他的创作日趋成熟,曾发表过多部作品。1833年长篇小说《即兴诗人》出版,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为了争取未来的一代”,安徒生开始为孩子们写童话,并很快写成了一本《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此后数年,安徒生每年圣诞节都会有一本童话出版,直到1872年因患癌症才逐渐搁笔。可怜的安徒生一辈子都没有找到他的“公主”,他在自己的童话世界里走完了一生。

安徒生的童话代表作有《打火匣》《拇指姑娘》《海的女儿》《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后》《幸运的贝儿》等。

每每读到他的童话,很多孩子都会被书中主人公善良、友爱的美好品质所深深打动,甚至有时还会掉泪。

英国诗坛的三颗巨星

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在英国诗坛上有三颗耀眼的“巨星”,他们都是英年早逝,但却在短短的一生中,为后世留下了灿烂的诗篇。你知道这三位诗人是谁吗?

他们便是追求唯美的济慈、自由不羁的雪莱和孤傲叛逆的拜伦。

先说约翰·济慈吧。他自幼生活贫困,但却喜爱文学。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了多部名篇,如《蝈蝈与蛐蛐》《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忧郁颂》等。他是一个天才,你在欣赏他的诗的时候,就如同在看一幅唯美的油画,其中,不仅有引人入胜的美景,还有一种气息,那就是对自由和理想的热烈追求。

再说雪莱,他的身世比济慈稍好些。他20岁入牛津大学,但因思想太激进,反对宗教而被开除。投身社会后,雪莱又写过大量的革命诗歌。他的代表作有《暴政的行列》《自由颂》《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其作品热情而富有哲理思辨,诗风自由不羁,天马行空,体现了诗人对创造一个自由幸福的新世界的无限向往。

最后,我们来说拜伦。拜伦是他们三个中家境最好的,也是一个具有浓郁浪漫气息的诗人。他出生于英国的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20岁时,他先后去许多国家游历。在旅行中他大开眼界,并深深地被那些敢于反抗专制、追求民主自由的民族所感动。他在旅途中写下的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使整个欧洲的诗坛都为之沸腾。

英国文坛三姐妹

在中外文坛上,曾出现过苏洵、苏轼、苏辙这样的父子词人,也曾出现过大仲马和小仲马这样的父子作家,还出现过白朗宁和白朗宁夫人这样的夫妻诗人,但是一家三姐妹同时登上文坛,留下名作,还真是一件罕见的事儿。

英国文坛上就有姐妹三文豪,即夏洛蒂·勃朗特、艾米丽·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勃朗特三姐妹生长于一个穷牧师家庭,这个家庭一向离群索居,她们三姐妹在父亲的影响下,常常以读书和写作来打发寂寞的时光。生活的拮据,使她们不得不以教书、做家庭老师和写书来补贴家用。然而,当时她们写的书只有《简·爱》的反响比较好,《呼啸山庄》和《艾格尼丝格雷》则一度被人们忽视。

后来,人们才逐渐发现了这三部书的价值: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那个倔强、独立的家庭女教师简·爱,成为女权主义的最强音;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中那种对极端爱情和人格的描写充满了人文主义的气息;安妮·勃朗特的《阿格尼丝·格雷》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寂寞情绪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这三部书中最适合我们阅读的就是《简·爱》,那些自卑、胆小的孩子们不妨好好读读这本书。

这三本书出名以后,它们的作者也随之名扬天下。但不幸的是,只有夏洛蒂·勃朗特享受到了这种殊荣,其余两位姐妹没有等书出名,便急匆匆离开了这个世界。她们三姐妹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恐怕是现在许多男作家都望尘莫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