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北回族乡镇经济社会变迁研究:以张鲁为中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张鲁回族族源探析

追溯聊城回族的族源,大致有以下四种:山西移民、历史留居、回族将士留居、运河开通后来此经商定居。[6]张鲁地处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属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地区,是聊城市唯一的回族镇,是聊城市回族居住较为集中的典型乡镇,也是山东为数不多的4个少数民族乡镇之一,其回族的族源也不外以上几种类型。

张鲁回族最早的记载始于元代,张鲁清真南寺始建于元代,最早是回回驻兵,后来到明朝洪武年间,许多外来回民来此定居。据相关史料记载,张鲁回族的先祖多来自山西洪洞县。以张鲁马氏宗族为例,其多数来源于山东郓城马家楼。根据郓城《马氏宗谱》记载:“予始祖世居山西洪洞县,字太保,明初御前侍卫,盖西洋教中人也。因永乐迁民移居山东郓邑南,距城十里小堤城,后改村名王家营。传至五世,人丁繁浩,不幸遭夷族之祸,四方分逃。后逃至山东张鲁、朝城地区。”

山东早期回族迁入时一个聚集地多以一个姓氏为主,而后期聚集地多以多个姓氏为主。张鲁有马、蔡、何、黑、沙、杨等多个姓氏,张鲁是在山东省内二次迁徙时形成的回民聚居区,由于地处三省交界地区,交通较为便利,所以自洪武年间即有大量回民前来定居。山东临清县寨村《李氏族谱》记载:“(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今属河北邯郸)、广平(治所在今河北永年县东南)、东昌(今山东聊城)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零七十二顷。'”随着洪武大迁徙的开始,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处向山东各地移民,山东部分回民的先祖便夹杂其中,远迁而来。“靖难之役”期间,山东聊城地区为“靖难之役”的主战场,临清县寨村《李氏族谱》记载:“盖燕王靖难兵起,在建文时南北构兵,南兵大军追袭,则南兵自南而北,北兵胜大军犯阙则自北而南,想尔时,或杀,或刮,或逃,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战争造成的破坏及人口剧减,需要更多的移民加以填充,各地的移民纷纷迁往此地。

除了洪武年间的移民,张鲁的部分回民先祖还有通过水路经商来到临清和冠县,再来到张鲁定居的。元代以后京杭运河的疏浚及延伸,使之成为沟通南北的水路经济命脉,运河沿岸的商贸往来日渐频繁,带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勃兴和商业的发达,聊城、临清等成为鲁西北地区经济贸易的中心,带动具有经商传统的回族人到此经商、居住,如临清马氏、高唐北关唐氏、张秋马氏等家族均是因经商而来自定居。笔者在张鲁访谈时遇到的蔡姓老先生,其先祖也是通过京杭运河来到临清经商,后来到张鲁定居的。

民国以前,张鲁属于朝城县域。据清末编纂的《朝城县乡土志》记载,朝城县全县共17里,552个村庄,26000余户,人口115000余口。回族是朝城县除汉族外的唯一少数民族,“本境汉户外,只有回民”,“本境之回人多聚居城内北街关厢与城西北四十五里之张鲁集,他村亦有之,皆零星小户”[7]。从表2-1清末朝城县境内回民分布可以看出,张鲁是朝城县回族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方,约占朝城回民人口总数的57%。抗日战争后期,张鲁划归莘朝县第四区,后又归元朝县第七区,1949年9月,元朝县建制撤销,张鲁属于莘县第九区。1949年后直至今日,张鲁先后经历张鲁区、张鲁人民公社、张鲁镇、张鲁回族镇等不同行政区划。下一章将对此进行详细述描。

表2-1 清末朝城县境内回民分布

资料来源:(清)吴士基等纂修:《朝城县乡土志》,(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本1968年版,第44—46页。

总而言之,自唐宋时期以来,回族先民即以经商、屯垦、移民等不同渠道前来齐鲁大地,历经千百余年,回族人民在山东与其他族群共生共存,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创造了山东回族传承演变的奋斗历史。张鲁镇作为山东回民聚居的典型乡镇,是回族聚居的鲁西名镇,但相对于中国回族而言,又是中国东部的散杂居的回族乡镇,故而非常切合本书的研究主题。


[1]《山东民族概况》,http://www.sdmw.gov.cn/channels/ch00226/。

[2]丁乐春:《山东回族的今昔》,《宁夏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第16页。

[3][伊朗]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何高泽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页。

[4]转引自范景鹏《山东的撒拉尔人——山东禹城韩家寨历史研究》,《青海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5]许宪隆:《德州北营回民历史的考察——苏禄东王后裔在中国》,《宁夏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第73—78页。

[6]邢培华、雷凤芹、孙建华:《近代山东聊城回族概述》,《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7](清)吴士基等纂修:《朝城县乡土志》,(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本1968年版,第43—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