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北回族乡镇经济社会变迁研究:以张鲁为中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山东回族

在元朝以前,山东大地就有穆斯林人活动的痕迹。“徙居山东的回族,历史悠久。他们多系元朝从西域东来的‘回部人’。”[2]但当时他们还不是真正的民族,山东回族作为一个民族群体在元朝开始形成,并一直持续到明初,这一时期进入山东境内的回回人,主要包括永乐大移民时期迁入的回回人、洪武大移民时期迁入的回回人、元朝迁入的回回军士等。

元朝是中国回族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蒙古军队的三次西征中,从中亚迁入大量的回回军士到中国参加蒙古统一中国的战争,中亚大量的穆斯林进入中国。正如《世界征服者史》一书所记载:“许多真主的信徒已朝那边迈步,抵达极遥远的东方国家,定居下来……安家落户。”[3]在元朝回回属于色目人,为仅次于蒙古人的二等族群,是统治者极为仰仗的上层阶级。

元代回回人在山东聚居的地方主要是青州、济南、德州、济宁等地。山东青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建立中书省,其直辖区被称为“腹里”,山东直属中书省管辖,青州位于作为元朝重镇的益都路,政府机构和官员中有大量的回回和畏吾尔人,从元朝初年至元末灭亡,经数代繁衍,青州成为重要的回回聚集区。城中的真教寺始建于元朝大德六年(1302),为元朝丞相伯颜后裔所建,青州真教寺和杭州、定州真教寺在当时被称为全国三大真教寺。回回军士在这个时期也大规模迁入,中统四年(1263),在益都设群牧所,牧场中的牧马人多为钦察穆斯林,群牧所在益都存在了45年,至大元年(1308)“罢益都诸路,随地入社”,回回军士取得了编民资格,与蒙汉族女子通婚。济南也是元代回回活动的重点区域,元代中叶,济南西关作为典型回族聚集区基本成型,其辖区党家庄在元朝也有回回人居住,党西村礼拜寺原有一方元代碑刻,记录元代党家庄清真寺的情况和庄内回回的情况。随着元朝重修京杭运河,在运河沿岸经商的回回人也逐渐增多。至元二十六年(1289)正月,元世祖采纳寿张县尹韩仲辉、太史院令边源的建议,征调民工三万,贯通河道,由寿张西北至东昌(今聊城东昌府区),又至西北到临清(今山东临清),到至元二十九年(1292),运河开通,被命名为会通河。运河山东段北边的德州亦为兵家必争之地,为京津门户,回回兵驻守陵州仓(今德州市德城区运河西岸),这也是德州最早的回族先人。禹城韩家寨曾发现史料记载,“禹城韩氏,居于韩家寨,来自西域,信奉回教”。韩家寨世世代代口传是至正九年(1349)由青海循化地区移民至此,根据《禹城回族志》记载:“吾韩氏自元顺帝九年(1349)由青海循化地区移民而来,初迁始祖信奉伊斯兰教。”根据村中老人保存的《韩门宗谱》记载:“始祖西地萨拉人氏”,韩家寨的村名与当年的军队屯守有关,蒙古军队西征时期,有支军队叫“撒尔特”,军中多为穆斯林编入,最后驻扎在青海循化一带,由此可以看出韩家寨和青海循化地区的撒拉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4]元朝在济宁驻扎有3000人左右的波斯人和色目人官兵,这些中亚官兵和家属是济宁回族聚集区的主要成分。

明朝初年是山东回回形成的关键时期,有大量的回回迁徙至山东定居,大体形成目前山东回族的聚集形式。明朝回族的形成和明初的洪武、永乐移民有很大的关系。经过元末明初的战乱,山东地区人口大量减少,由于山东西部是主战场,于是政府把山西人口集中到洪洞县并强制迁往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山东莘县朝城《蔡氏族谱》记载:“世祖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朝城张鲁,历经传数代,后由张鲁分居与朝城、宋海、桃园等地,以耕种为业。”临清庆余堂回族马氏,“世祖本山西洪洞人,自吾始祖讳世泰族宦游山西洪武迁丁。”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南京大量军士包括回回士兵随军北上,驻防山东等地。根据山东阳信威武庄《杨氏宗谱》记载:“世祖原籍金陵水西门外玉林岗居住久远,明永乐年间迁居幽州,后迁居山东临邑田家,后又迁居济南、聊城等等地不计其数也。”后因京杭大运河的修通,使得德州、聊城、济宁、临清、台儿庄等沿岸城市成为水路交通要道,回民擅长经商,所以很多回民来到山东运河沿岸居住经商,比如聊城的米食街回族聚集区就在运河沿岸,临清的鳌头矶附近、德州的桥口附近也都是回族聚居较为集中的地方,建有大小礼拜寺。比如居住在德州北营的回回,就是来自南洋穆斯林苏禄人的后代。[5]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为了加强与海外各国的交流,曾先后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其中永乐三年到永乐十五年(1405—1417),派遣使节前往菲律宾诸国,到永乐十五年(1417),菲律宾苏禄国第二任苏丹东王巴图葛巴达喇仰慕大明朝,带领西王麻哈喇叱葛喇嘛丁、峒王七叭都葛叭勒普等群属三百余人,经福建泉州口岸到应天府并沿着运河北上北京,受到明成祖朱棣的热情招待,举办了国宴,登上了长城,此次访问是明朝接待的阵容十分庞大的外国使团之一。在返程过程中,行至德州北部的安陵境内(今河北省景县安陵乡),东王因病不幸辞世,根据《明太宗实录》记载:“九月乙丑,苏禄国东王归次德州,病卒。”明成祖朱棣以王礼葬之于德州北郊。长子汇同西、峒二王回国继承王位,王妃葛木宁及温、安二子留下守灵。有《德州乡土志》记载:“温、安二姓为苏禄国王之后裔,明永乐年间,王巴图葛巴达喇来朝见,卒于德州,随葬焉。”东王的后人逐渐与周围的回族人通婚,宗族绵延,以东王墓为中心逐渐形成一个苏禄人和中国回族血统相融合的村落,这就是德州北营村的由来。

从元朝开始形成,到明初逐渐聚居于济南、齐河、禹城、青州、临清、德州及菏泽等地,明朝中后期回回的大规模迁徙逐步在山东境内停止。从明朝末期到清朝初期,山东回族开始了第二次迁徙,主要是向山东内部及其他地方迁徙,如向东北地区迁移的“闯关东”。第二次迁徙基本奠定了山东回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基本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