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高校教师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科学的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 高校教师评价的目的
一般地,理论界将高校教师评价的目的分为奖惩性和发展性两种,存在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之争。终结性评价是指通过鉴定,为教师的奖惩等决策提供依据;发展性评价是指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及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的质量。
前者采取自上而下的实现方式,是在教育活动发生之后的判断;后者属于自下而上的模式,一般发生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之中。相应地,“奖惩性”的评价目的是依据一定标准对教师的工作优劣情况进行判断,并依此实施奖励或者惩罚,着眼于面向过去的总结性目的,侧重采用刚性策略;“发展性”的评价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育教学工作现状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对缺陷和不足做出诊断,促使教师不断总结、改进工作,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着眼于面向未来的过程性目的,侧重采用柔性策略。
前者的优势在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强力促进改革;后者的优势在于及时发现问题、服务决策,教师乐于接受,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前者的弊端在于,其终结性的实现目的和自上而下的实现方式会使得教师与评价者之间关系紧张,不利于调动教师的内在动力;后者的弊端在于,由于其主张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实施标准的模糊性、实施手段的温和性等特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缺乏专门的培训,容易导致评价拘泥于形式主义。
二 高校教师评价的意义
高校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师资队伍管理的科学化,而教师评价是教师队伍科学化的正确途径,是实现高校管理科学化的有效措施。教师评价是促进高校管理科学化的核心因素,是对教师工作现实价值的判断,是提升教育教学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缺乏系统、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将使教师管理的基本环节相互脱节而不能形成有序的机制,或者因环节不健全而失去应有的管理效果。科学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对于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的提升和高校的长远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一)有利于甄别教师资格
我国《〈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教师资格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身份、思想品德条件、学历和教育教学能力条件四个方面。对教师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是使教师具备一定资格标准的重要手段。借助教师评价,可以衡量每个教师的素质是否符合上述标准,及时甄别其是否适合承担特定的教育教学任务。
(二)有利于教师队伍管理的科学化
师资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硬件基础设施逐渐趋于同质、难以拉开差距的现实下,办学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教师队伍的优良与否,因此,高质量的师资管理是高校所追求的目标。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为教师队伍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客观的标准。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培养目标下,建立一定的指标体系,对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教育教学能力等进行评价,为教师队伍的管理提供了科学标准和可靠依据。
(三)有利于帮助教师提升业务素质
教师评价的指标和标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师的要求,体现了高校的发展目标,不仅为广大教师树立了高质量的标准,也为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使用现代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地衡量教师的工作质量,能有效地督促教师按照评价标准来提高自己,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科学的教师评价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其业务素质上的薄弱之处,并提出新的促进其专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以促使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是衡量教师绩效的有效工具
教师评价可以评判教师是否履行其应尽的职责,是否达到了教育教学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统一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具有较高效度和信度的评价结果,是教师专业技术等级岗位晋升和绩效工资发放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