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西部小说研究现状之概述
目前,有关西部小说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及学位论文甚多,相关研究现状可以归纳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 西部文学研究视野中的西部小说
作为新时期文学批评话语中一个较为新颖又具代表性的学术话语,“西部文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成型的文学概念,在《当代文艺思潮》和《新疆文学》(后更名为《中国西部文学》)等学术杂志的大力推动下,“西部文学”的研究在80年代达到了一个高峰,不仅产生了大量学术研究论文,同时出版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学术专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肖云儒的《中国西部文学论——多维文化中的西部美》和雷茂奎的《西部文学散论》等。在一个以理论开拓创新为主的时代,上述研究者主要针对各种文体进行了综合性研究,而作为西部文学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西部小说,并没有引起评论者特别的关注。
进入90年代以来,尽管西部文学研究的热潮有所回落,但仍然有数量不菲的学术专著问世,如《西部:偏远省份的文学写作》(韩子勇)、《西部文学的风骨》(丁子人)、《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与西部文学研究》(赵学勇)、《西部大荒中的盛典》(燎原)、《西部的象征》(管卫中)、《高地上的寓言》(周政保)及《中国西部文学纵观》(余斌)等。这些学术专著在对西部文学做总体观照的过程中,能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出发对西部小说进行研究,为后续研究作出了开拓性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纪末出版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地域文化丛书》(严家炎主编)中,《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李继凯)和《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马丽华)两部著作,分别从秦地文化和西藏雪域高原文化两块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出发,探讨了文学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对柳青、路遥、贾平凹、陈忠实、扎西达娃和马原的小说给予重点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来,关于西部文学的研究总体上朝着纵深方向发展,而针对西部小说的研究也随之出现了一个小高潮。2004年,丁帆主编的《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出版发行,首次以文学史的形式对西部文学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和研究,该书的出版对西部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同年,《西部文学论稿》出版,著者杨光祖对贾平凹、陈忠实的创作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概括了西部文学共有的特点,同时对西部文学的缺失之处也提出了批评。2006年,《中国西部当代小说史论(1976—2005)》问世,著者李兴阳从先锋、流寓、乡土、城市、历史等不同角度,对1976年至2005年近30年间的西部小说进行了系统考察。在当代中国的多元文化语境中解读西部小说,对西部小说的精神和美学特征的分析有许多真知灼见。2009年,赵学勇、孟绍勇所著的《革命·乡土·地域:中国当代西部小说史论》出版,该书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西部小说进行分析,其突出特点是将“十七年”期间产生于“西部”的作家作品也纳入了研究范畴。2012年,李遇春的《西部作家精神档案》出版,该书在对路遥、陈忠实、张贤亮、贾平凹等西部作家的小说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侧重分析作家的创作心理,为西部作家制作了精神档案。
新世纪以来,复旦大学博士马为华的《中国西部文学论》,是第一部对西部文学进行系统分析的博士论文,该文上编中第二、三章专章论述西部小说。除此之外,复旦大学博士徐兆寿的论文《当代西部文学中的民间文化书写》,南京师范大学博士金春平的论文《边地文化视野下的新时期西部小说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王贵禄的论文《高地上的文学神话》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这些论文分别从民间文化、边地文化、文化基因等不同角度出发,将宏观论述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对西部小说进行评析。上述学术专著及博士论文的出版问世,使西部小说研究逐步从西部文学的综合性研究中分离出来,从而形成一个较为独立的研究实体。
此外,还有另外一些新世纪以来的博士论文,或侧重对西部某些特定区域,如对陕西、新疆或甘肃河西等地的文学进行研究,或重点关注西部少数民族文学。整体而言,这些评析中,专门针对小说的评析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此外,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关于西部文学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多达5000余篇。而学者、批评家们关于西部文学开展的研究,产生了数量庞大的以学术论文为主要形式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有关西部文学的研究在新世纪已经走向了总结与发展的新阶段。
二 新世纪长篇小说研究视野中的西部小说
长篇小说文本内容与文体形式的研究一直都是文学评论界持续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创作的“井喷式”发展态势,学者们也对此类小说就创作趋向、主题思想、艺术特质等方面所呈现的新特点给予了全面关注。在这一过程中,西部作家的小说创作被纳入新世纪长篇小说的范畴予以研究,产生了数量颇丰的研究成果。
评论者经常将西部小说置于新世纪以来小说创作的整体格局中,对其发展进行评估,并从宏观层面探讨西部小说创作之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是王春林的《新世纪长篇小说地图》和《新世纪长篇小说研究》。前者的上编以年为经,自2000年开始,对每一年度出版的长篇小说的发展做总体评估。在2005年和2008年两个年度分别对边地小说做了重点论述,其中涉及的西部作家有范稳、贾平凹、阿来、姜戎、杨志军、董立勃、刘亮程等;下编针对具体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其中重点关注的西部作家是贾平凹,对他的《古炉》以专章的形式进行了论述。后者将新世纪以来出版的代表性长篇小说视作个案进行评论,其中选取的西部小说主要是《秦腔》。通过将若干年时间跨度范围内长篇小说创作情况的概括分析纳入考虑,对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总体状况进行了考察。全书主要围绕“知识分子精神的勘探与透视”“乡村世界的描摹与展示”“历史景观的再现与重构”三大板块展开独到深入的论述。
晏杰雄的《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研究》从文学史的视角出发对长篇小说的文体进行研究,并以其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文学经验提出了“长篇小说文体向内转”的新观点,使这部论著具有非同寻常的开创性意义,该书同时也涉及对新世纪以来部分西部小说文体特征的论述。
除上述学术专著之外,也存在大量以单篇论文和系列论文的形式对新世纪长篇小说作整体观照的研究成果(CNKI可查询到的超过1000余篇)。它们的研究关注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长篇小说如何建构和表达历史;(2)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应该如何被诉说;(3)网络化时代小说该何去何从。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西部作家如贾平凹、阿来、高建群、红柯、范稳、郭文斌、刘亮程、董立勃、叶广芩等自新世纪以来创作的长篇小说被纳入了评论的范围。通过对不同小说的归类、对比处理,对西部小说呈现出的新特点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
三 区域创作群体研究
自新世纪以来,部分西部本土学者,就本区域创作群体给予关注并作出综合评论,主要以专著和学术论文的形式呈现。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了《甘肃文学创作研讨会论文选》(励小捷主编),其中《甘肃长篇小说创作需要处理好的四个关系》(马步升)、《长篇小说繁荣中的缺失》(程金城)、《选择与坚守边缘姿态与边缘冲击》(张明廉)等论文,对甘肃小说创作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不足之处进行集中探讨,为甘肃小说的未来发展做了理论指导。除此之外,程金城和李清霞的学术论文,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新世纪以来的甘肃长篇小说从内容到形式作出了全面阐释。李清霞的《西部精神与生态意识——论新世纪甘肃乡土叙事长篇小说的精神内质》[7],以“甘肃小说八骏”的乡土叙事为对象,分析了甘肃乡土小说的叙事特点、成就及局限。程金城的《地域文学的蜕变与新生——甘肃小说创作略论》[8],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入手,对甘肃作家的小说创作进行了类型划分,并提出了自己的期望。
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了刘晓林、赵成孝的《青海新文学史论》,将1928年定为青海新文学的发生期,以其发展为线索,寻踪青海文学在1928—2000年的发展脉络,对一个较长时间范围内的青海文学作出了较为全面的阐释。
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了丁朝君的《当代宁夏作家论》,重点阐释了新时期以来宁夏作家在诗歌、散文以及小说等方面的成就。遗憾的是,它对新世纪以来宁夏作家长篇小说的关注欠缺。事实上,宁夏作家自新世纪以来的创作势头强劲,陈继明、石舒清、金瓯、季栋梁、漠月、张学东、郭文斌、马金莲等一批作家都捧出了自己的代表作。这一现象引起了郎伟、许峰等学者的极大关注。郎伟的《新世纪前后中国文学版图中的“宁夏板块”》[9],重点关注新世纪前后出现的“宁夏青年作家群”,认为“这一创作群体的崛起,不仅给新世纪前后的中国文学界吹来一股清新怡人的创作之风,而且这与广阔深厚的中国古老土地和‘中国经验’血脉相连,并因此取得了不凡文学业绩的青年创作群体的成功,也充分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于偏远地区的文学创作事业,只要领导得法,调动有方,是可以走在全国前列的”[10]。许峰的《新世纪以来宁夏长篇小说创作考察》[11],从“本土化的历史叙事与现实主义”“成长的忧伤与乡村旧事的沉溺”及“继续反思:‘文革’记忆的个人化叙写”三个方面对马知遥、阿舍、张学东、冶进海、石舒清、郭文斌、陈继明等作家的长篇小说进行了评价,在肯定他们创作成绩的基础上,也直陈小说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陕西历来都是西部文学的重镇,也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由韦建国、李继凯、畅广元等合著的《陕西当代作家与世界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一书,在世界文学的视域中研究陕西文学,将陕西几位重要作家如贾平凹、陈忠实、路遥、高建群、叶广芩、红柯等分别同川端康成、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肖洛霍夫、劳伦斯、弗洛伊德、巴乌斯托夫斯基等进行了比较,批评视角新颖,内容翔实生动。冯肖华主编的《陕西地域文学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从地域文化的研究视角出发,在文学史观、思潮现象、作家作品和病象批评四个方面进行宏观阐释的基础上,对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红柯、孙见喜、叶广芩等几位作家进行了微观细致的文本分析。此外,王鹏的《新世纪以来陕西长篇小说创作论》[12],从“乡土”“历史”“城市”和“生态”四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勾勒出陕西作家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的创作轨迹、创作特点及创作成就。周燕芬的《当代陕西长篇小说的代际衍变与艺术贡献》[13],探讨陕西长篇小说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历的几次时代变革、独特的艺术贡献以及历史的局限、当前的困境和问题,由此引出了对未来小说发展的思考。
李建平、黄伟林的《文学桂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将“桂军”的文学创作放置在一个宏阔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全面总结文学“桂军”崛起的原因、他们的创作特点及发展历程,对其中重要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给予深入的阐释和分析。此外,黄伟林的《艰难的突围——论广西长篇小说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途径》[14],从个案分析入手,对广西作家的创作做了整体扫描,分析了长篇小说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突围”的途径。
范藻的《和谐文化建设的文学诉求——新世纪四川文学的“版图构成”及其意义》[15]和唐小林的《论新世纪四川长篇小说创作》[16]等论文,重点论述了阿来、麦家、何大草、罗伟章等作家的创作,认为这些作家集中展示了四川长篇小说自新世纪以来取得的重要收获,将它们阐释为四川文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
总体而言,这些从西部特定区域创作群体出发开展的相关研究,逐渐摆脱了地域文化与小说这种一元化研究视角的局限,开始将作家和小说放置在一个宏阔和多元化的理论视域中,将宏观整体论述与微观文本分析相结合,从而能够多角度呈现特定区域作家创作的整体面貌,为人们了解西部长篇小说的发展全景拓展了新的途径和视角。
四 西部小说个案研究
此处,个案研究是指专门针对某一作家或某一部作品的研究。就西部小说而言,个案研究重点关注的西部作家有贾平凹、阿来、郭文斌、杨显惠、张学东、杨争光、叶广芩、范稳、姜戎、杨志军、雪漠、红柯、董立勃、刘亮程、马步升、张存学、郭雪波、王蒙等。众多研究者从思想内蕴与美学特征等方面对上述作家的创作成就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