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关注老百姓的活法研究是笔者个人的学术追求
关注不同地区社会发展,特别是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发展,是笔者学术研究的主要兴趣。自从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以来,笔者就把研究兴趣和学习重点放在社会发展领域,特别是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发展。我的导师桂胜教授在课堂内外经常要求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关注“中国老百姓的活法”研究,这使得笔者对农村贫困群体的研究更有方向和信心。在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对农民组织发展研究的成果《中国农民组织化的发展空间研究——以北部湾经济区农民组织化为例》刊发于《中国发展》2009年第3期,该研究成果在2010年获得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十一次社会科学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对少数民族节庆开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的成果《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开发与区域产业联动机制建构》刊发于《广西民族研究》2012年第3期,该研究成果在2014年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十三次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其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人为本: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核心价值》(《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农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战略》(《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年第6期)、《和谐文化: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潜质内核》(《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2期)、《正确的社会发展代价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诉求》(《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从代价论视角观看当代中国发展》(《中国发展》2008年第3期)、《中国农民组织化特色发展路径研究》(《广西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等。
在深入贫困地区农村调研的过程中,笔者目睹了农村贫困群体的生产生活状态,感触很深,农村贫困人口艰难的生存情景一幕幕在脑海中闪现。笔者时常在想,在经过近30年的扶贫攻坚和扶贫开发后,中国农村还存在不少贫困问题,原来实施的扶贫政策到底有哪些成效?有哪些贫困群体真正受益?同一区域的贫困村贫困群体和非贫困村贫困群体致贫原因与脱贫路径是否有差异?农村贫困会给农村社会带来哪些影响?同一区域的不同农民群体是如何走上富裕道路的?某地是否有值得其他贫困群体学习的途径?当前国外的扶贫经验有哪些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同一区域的不同农民群体又是如何返贫的?返贫的原因是否都相同?农民群体处于贫困阶段时对贫困原因有什么认识?如何才能够真正增强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脱贫及致富发展能力?以上关于农村贫困的种种问题一度困扰着笔者。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农村贫困问题研究文献的阅读和整理,笔者对世界性的贫困问题,特别是对中国当前农村贫困问题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国农村贫困群体的脱贫致富出路在哪里?为此,笔者要继续深入农村贫困群体中,和他们一起短暂生活,一起面对面地交流,在贫困农民的生活状态和脱贫行为中发现新时期的农村贫困问题,试图从农民创业的新视角去构建农村扶贫新模式。这是本书的初衷。增强脱贫致富能力,努力摆脱贫困,是所有农村贫困群体的追求,也是广大扶贫工作者切实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