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创业与贫困治理:基于广西天等县的实证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三 全球减贫理论需要不断建构和完善

减贫是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责任,贫困研究也是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焦点,减贫实践进程和贫困理论建构仍然任重道远。从全球的减贫实践来看,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率先提出“向贫困宣战”以来,世界大部分国家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逐步把消除贫困作为本国主要发展目标,并在为解决贫困问题付出努力。特别是近年来,贫困问题引起了联合国的关注,联合国也将消除贫困作为增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并在着力推进世界反贫困进程:1990年,联合国颁布《第四个国际发展战略》和《90年代援助最不发达国家行动纲领》等文件,把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作为国际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国际合作的优先领域;1992年,第47届联合国大会形成决议,将每年的10月17日确定为“国际消除贫困日”,并要求各成员国切实采取行动,消除贫困;1995年,联合国召开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再次集中讨论了全球消除贫困和促进发展等问题,通过了《哥本哈根宣言和行动纲领》,呼吁世界各国为实现消除贫困、扩大就业和促进社会融合三大核心目标进行多方协调与努力,并把1996年确定为“国际消除贫困年”,把1997年至2006年确定为“国际消除贫困十年”;2000年9月,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与会各国一致通过了“千年发展目标”,承诺在2015年之前将世界极端贫困人口和饥饿人口减少一半。在全球减贫实践进程中,各国开始根据本国的贫困实际制定和实施了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如泰国的乡村发展计划、韩国的新村运动、印度尼西亚的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印度的农业发展和农村开发计划、巴西的扩大农业边疆系列计划、孟加拉的小额信贷扶贫、中国的政府主导扶贫政策等。

扶贫实践体现在学术理论上,可以归纳为几个基本问题:贫困如何确定?贫困发生和持续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贫困?等等。研究者试图通过多个学科背景总结出各种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理解和阐释。对中国贫困研究产生较大影响的西方理论主要有:马尔萨斯(Malthus)的贫困人口理论、马克思等的贫困结构论、刘易斯(Lewis)的贫困文化论、甘斯(Gans)的贫困功能论、约瑟夫(Joseph)的剥夺循环论、瓦伦丁(Verlinden)的贫困处境论、弗里德曼(Freedman)的个人主义贫困观等。中国学者也在西方学者关于贫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贫困实际和减贫行动,相继提出研究中国贫困问题的理论观点,主要包括资源要素贫困观、系统贫困观、素质贫困论和贫困发生学等。而在当前国家实施“片区扶贫开发”战略的背景下,中国的扶贫理论也相应地要在各片区的扶贫实践中进行新的总结提炼和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