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与减贫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 再谈以增加供给为主的缓解城镇住房紧张问题的思路

前面已经分析了压制需求的思路不足以解决城镇住房紧张问题,而应当采取以增加供给为主的思路。下面,准备就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住房建设用地仍有继续扩大的空间

近年来的经验已经表明,在城镇化过程中,距离城市中心区近的农村,可用于住房建设的土地的确已经越来越少,而距离城市中心区远的地方,住房建设用地仍有较大的空间。因此,住房远郊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在那些地带仍有荒地、不宜种植农作物的低产地、山坡可以利用。通过土地重新丈量和确权工作,可以修改或重新制订城市发展规划,把一些可以用于建设住房的土地纳入住房建设用地,采取土地先定价和规定未来建房的技术、质量标准,招标开放。同时着手道路规划和公共设施建设,新的楼群将成为未来的新居民区。根据已经结束土地重新丈量和确权工作的试点的经验,农业用地的实际面积是增加的。这样,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至于被突破。

(二)老城区继续进行改造,棚户区和大杂院式的旧房屋继续拆迁,在空地上或置换而来的建设用地上新建适合人们居住的新居民区

对城市中的老城区来说,拆旧房盖新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一方面,由于经费紧张,老城区的改造耗资巨大,在经费不足的条件下只有分期分批进行;另一方面,由于涉及的居民人数众多,其中既有城市居民,也有农民工及其家属,既有已就业的,也有无职业的,此外还有一些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拆迁和安置工作很费时,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有的可以满足,有的无法满足,所以要做许多细致的工作,耽误不少时间。但不管怎样,这是一项必须进行的工作。

从我们调研过的辽宁沈阳、抚顺等城市棚户区拆迁和改造过程来看,只要规划完善、工作细致认真,以及拆迁后的新住宅区使拆迁户基本满意,并且在就业问题上能统筹安排,成绩是明显的。同时,拆迁后的新居民区的容纳人数比过去增多了。

(三)对新社区的建设寄予较大的希望

新社区建设是现阶段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一项创新。新社区的前身主要是各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它们是通过旧房屋的拆迁或置换后盖成新房屋或翻修一新而组成的。它们是在园林化、环境治理、公共服务到位、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之后,改为社区管理而最终形成的。考虑到城镇化要符合中国国情,所以新社区被视为中国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后吸纳众多农民的“新城镇”。

新社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新社区内的商业、服务业、有特色的手工业、工艺品制造作坊或工场日益增多,从而将不断吸引外地的农民前来,因为这里的就业机会多,生意兴旺,收入也多,外地农民认为在这里谋生比进城好,所以外地农民愿意在这里安家,扎下了根。

我们在贵州省毕节市所属的黔西县、大方县调研后发现,有些本村的农民住进了新屋,原来的旧宅本来是闲着的,现在作为出租屋租给外地农民工住,他们或者在蔬菜大棚里做工,或者做小买卖。这样,旧宅出租,既增加了本地农民的收入,外来务工、经商的农民也有房子可住了,房租还比较便宜。

在北京远郊区,一些新农村或新社区,为了吸引外来旅游者,本地农民开办了一些“农家旅店”“农家饭店”(统称为“农家乐”),人手不够,门前贴上“招工”的纸条。农家主人有厨艺的当了大厨,熟悉业务的当了经理、采购员。在店里当杂役、招待员的有些是外地来的农民。他们有的连家属都带来了,在村里租了房住下。可见,新农村或新社区在吸纳外地农民方面是有潜力可挖的。今后,可以设法进一步扩大它们的这种吸纳外地农民的能力。